胡永蘭
(銀川市金鳳區第三小學,寧夏 銀川 750011)
立體化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填鴨式”截然不同,它從多個維度進行教學,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從多種層面促進學生學習。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在現代化的今天,語文教學不能夠忽視詩歌給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我在進行教學時采用立體化的教學手法,讓學生對詩歌產生濃厚興趣,更好地學習詩歌。
周宗奎在《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提出小學生生性好動,注意力很難持久保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集中精神,我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之中,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在情境中引入學習重點內容,使得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一首詩歌就是一幅圖畫,我常常在教授詩歌的時候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歌的內容。如學習《春曉》這首詩歌的時候,我便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春天早晨的情景,畫面上有歡叫的小鳥,還有滿地的落花,同時還配上了鳥叫的聲音,讓學生從視聽兩方面更好地感受《春曉》這首詩歌的意境。當學生都被畫面所展示的美麗情境吸引住時,我讓學生嘗試用白話文描述一下畫面所展現的景象,然后告訴學生:“大家說得都很好,可是有沒有想過,大家剛剛形容這個畫面的時候用了那么多的句子,還覺得意猶未盡,但是古詩卻可以只用二十個字就將大家所說的內容都涵蓋進去,而且還能夠給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覺。”學生都很好奇古詩的內容是怎樣的,此時我便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閱讀《春曉》這首詩歌,一邊誦讀一邊對照畫面,看看《春曉》是否完美地展現了畫面中的情境。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對《春曉》這首詩歌充滿了好奇,大家都想看看詩歌是如何做到“詩中有畫”的,學習積極性自然也會有所提高。
用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自主進入到詩歌學習之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葉圣陶先生對于小學詩歌教學十分重視,他強調要讓學生“吟詩誦文”、“熟讀精思”,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熟讀和背誦詩歌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詩歌,由此可見其對誦讀詩歌的重視。我在教學的時候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詩歌,促使他們在誦讀中更好地領悟詩歌的內涵。
為了促使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更快地記住詩歌,首先我用一系列的圖片將詩歌所呈現的場景展示出來,讓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回憶詩歌的內容,把握住其中的關鍵詞。然后再將圖片撤掉,讓學生完整地背誦出詩歌的內容。如在學習《贈汪倫》的時候,我用“李白想要踏上渡船”、“遠處走來載歌載舞的人群”、“漂著桃花瓣的水面”、“眾人依依不舍送別李白”,將整首詩歌的場景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出來,然后再讓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朗誦并記憶。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我用啟發性的語言給學生營造一定的氛圍,讓他們將自己帶入到詩境中,想象成是詩中的人物,以此促進他們的情感激發。學習《贈汪倫》時,我便讓學生想一下好朋友就要離開去遠方了,自己的心情會如何呢?會不會贈送朋友臨別的禮物,會不會去車站送行呢?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沉浸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從而促使他們聲情并茂地誦讀詩歌。
《新課標》要求小學生能夠背誦160篇以上的優秀詩文,同時還列出了70首古詩詞作為背誦的推薦篇目,這足以看出國家對于小學生詩歌學習的重視,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熟讀詩歌、背誦詩歌,可以讓學生逐步積累詩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新課標》雖然強調要通過背誦感悟詩歌,提高審美鑒賞力,但是如果只是單純背誦而不理解詩意,很顯然是不夠的,而且這樣機械化的教學方式也容易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產生審美疲勞。我在教學中總是以點帶面,用理解經典詩詞詩意的方法促使學生對詩歌意境和精美詞句有更深的認識。
在學習某一首詩歌的時候,我會將學生學過的類似題材的詩歌拿出來讓他們復習,以一首詩歌為點,帶動一整個面,從而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知識遷移,將不同詩人所寫的相同題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觀察。如在學習杜牧的《清明》之時,我便讓學生將其他詩人所寫的描寫春天的詩歌都拿出來,然后列出一個表格,從描寫的內容、表現手法、表達的情感等各個方面進行總結,然后對比一下,看看同樣都是描寫春天的詩歌,在詩意和詩歌的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是不是有什么不同。除此以外,我還常常抓住詩歌中的一個詞進行分析,從而帶動學生對整首詩歌的理解,這也是以點帶面的具體方法。如學習杜牧的《清明》,我讓學生從“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遙”字入手,討論一下這個字到底用得好不好,牧童當時應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一個“遙”字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能夠從中體現出怎樣的詩歌意境,同時我還讓學生嘗試改一下,看看能否換一個字,讓整首詩歌更有神韻。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以點帶面,促使學生理解詩意,更能夠帶動他們進入探究之中。
以點帶面,理解詩意,能讓詩歌學習變得更靈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詩歌的美好,從而對詩歌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投入地學習詩歌。
孫清武教授在談及詩歌教學方法的時候提出要通過“溯源、比較、描摹、玩味”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揣摩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韻味,我在教學時采用師生合作,合作探究詩味的方法,和學生一起誦讀詩歌,多讀、多想,并對詩歌進行精評,以求能更好地感受詩歌。
例如在學習《回鄉偶書》詩歌時,我想讓學生深入地思考這首詩歌所反映的久別重逢之時的喜悅,但是學生的年紀太小,就算離家也是較短暫的,他們很難理解久別未歸之人的心情。此時我便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入手,給學生講了自己讀大學的時候離開家鄉,春節的時候特別想回家,結果卻買不到火車票,這種時候內心充滿了孤獨感,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情感。除此之外,我還和學生合作,讓他們和我一起進行合作表演,讓學生演回家的老人,而我則扮演“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兒童”,看看哪一個小組能夠更好地展現久別重逢時候的情感宣泄。這樣的活動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我的參與也讓學生的熱情更加高漲,他們都極力地揣摩我之前所說的孤獨感,然后通過動作、言語等方式展現出來,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了表演之中,并且在表演中將整首詩歌都背誦了出來,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師生合作,探究詩味可以有效開闊學生視野,同時還能夠通過有趣的活動協調師生關系,在輕松活潑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詩歌的效果也會更好。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如果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讀懂詩歌,將會促使學生對詩歌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讓學生的詩情活躍起來。
例如在學習了《獨坐敬亭山》、《望洞庭》等和風景有關的詩歌之后,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力,想一下自己曾經玩過的地方,并且嘗試用詩歌來展現。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對于平仄等的詩詞格律掌握不夠,為了避免學生在寫詩的時候被詩歌的格律難倒,我讓學生以詩歌的意境為主,只要能夠做到正確押韻就可以了,不用去管詩歌其他的格律問題。結果學生都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以春游的時候去植物園為例子,用“溪邊櫻花白如云”這樣的句子描寫自己所看見的風景;也有的學生以自己和父母一起去游樂場玩為內容,著重寫自己在玩耍時愉快的心情,寫出了諸如“歡天喜地過山車”這樣的詩句。學生各自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寫出了他們這個年齡段所獨有的童趣。我對學生的詩歌創作都以肯定為主,鼓勵他們創作更多的作品。
教授詩詞有助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從探索詩歌詞句的意蘊到發揮想象創作詩歌,讓學生有了一個飛躍,可以激發學生的詩情,讓學生在詩詞創作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悟各種人生的哲理。
趙軍紅先生曾提出詩歌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習的權利下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體味詩歌,并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我在教學的時候也讓學生自主進行一些和他們的年齡相符的趣味活動,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接觸詩歌,品味詩韻。
學生是富有想象力的,他們自主展開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有的采用詩歌鑒賞大會的形式,將經典的詩作拿出來一起閱讀,并說出自己在讀了這些詩歌之后心中所感悟的一切。也有的學生組織安排了詩歌接龍大賽,說出詩歌的前半句,參賽的選手說出后半句,看看誰掌握的詩歌數量更多。有的進行詩歌故事大會,將自己收集到的詩歌或者是詩人的故事改編之后繪聲繪色地說給其他人聽,如“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故事,“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等,不僅記住了很多詩歌典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好處。還有的學生參加了詩歌誦讀大會,并且將其和敬老愛老聯系在了一起,在重陽節的那天和小伙伴一起去敬老院給老年人朗誦詩歌,在展示詩歌魅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情操。各種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詩歌的獨有韻味,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文”,通過學生自主進行詩歌活動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讓他們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接觸語文,感悟詩歌。
立體化教學是新形勢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利用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立體化教學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全面而多維度地了解詩歌,從而喜歡上詩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緒,同時還能讓學生通過詩歌學習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
[1]尋紅霞.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小學詩歌教學方法研究[J].文教資料,2013(04).
[2]紀傳賢.小學語文兒童詩歌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4(09).
[3]袁海蓮.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情境化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