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衛(敦化市第三中學,吉林 敦化 133700)
高效課堂視野下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思考
王紅衛
(敦化市第三中學,吉林 敦化133700)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美育素質的提高,使學生正確判斷美的標準,從而體驗美、感悟美、鑒賞美和創造美,是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因此,在高效課堂視野下,美術課堂教學應注重兩個方面的落實:一是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二是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美育的進步與發展,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效課堂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思考
美術教學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感知美、認識美、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激發追求美的欲望,促進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育素質。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較好地完成美育教育任務,教師就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調動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發散思維,進行創造性想象,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運用已掌握的工具材料,塑造新形象,表達美的情感。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動機、目標的推動、引導下產生的。所以,學生個體積極性結構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方面。美術課程標準正是基于這些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從學生的需要調動其積極性。
需要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需而又欠缺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傾向。它產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種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圖、理想等心理狀態反映出來,它是人的積極性的動力源泉。一切經濟活動、人類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是人的需要,人的積極性最終來自人的需要。培養人重要的是培養人的需要。所以重視并解決學生的需要問題,是美術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
2.通過目標管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目標是指人的行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依據,對組織系統進行管理的一種現代管理的形式。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目標實質是一種期望,是人的行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目標具操作性、可檢測性。目標對人的行為的重要作用包括啟動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聚合作用等。實踐證明,在教學中目標確立適當,目標管理運用恰當,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管理效能。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價值選擇心理和成功概率的心理,能引導和調節學生的期望心理,以美術學習方式劃分學習領域,確立學習目標,增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探究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3.形成學生良好態度促進積極性調動。
一是課程標準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強調突出美術教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美術課程良好的態度,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是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小學的美術課程 “具有人文性質”,并在內容標準中滲透美術的社會功能,即審美教育、陶冶情操、認識社會和自我、交流、發展形象思維和空間智能,挖掘潛能、提高物質產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明白美術課程的重要性,轉變對美術課程的偏見,端正學習態度,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是評價標準體系對態度的形成。課程標準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旨在促進學生學習,改進老師的教學。在美術學習評價方式中,要求評價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對學生的成功體驗、積極參與、自我反思、素養提高、個性發展、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評價,使學生積極向上。
4.對新課標理論的探索運用。
在教學環境的設計上,安排學生在美術教室內按小組團坐(組長為代表前坐,中心為活動區),營造平等融洽、輕松愉快的氣氛,滿足學生的需要,力求讓學生充滿樂趣地學習知識,增強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在設計活動過程的安排上,應采用形象生動的詞語概述,從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因素入手,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激情引趣,培養創美意識。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認識傾向和積極的活動傾向,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認知活動的動力來源。學習興趣能使學習任務變得積極、主動,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教學的導入[2]。為激發學生的情趣,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所學剪、拼、撕、貼等制作方式,加強學生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改變以單純傳知識和模仿為主的教學方法采用教學中富有時代特色的新穎有趣、邏輯性很強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使教學內容與方法不斷更新、變化,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實踐中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學生努力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逐漸形成相應的技能,學生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愛好,培養興趣。
2.創設情境,創造嶄新形象。
一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開啟創造之門。多媒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表演、演示等方式直觀、形象,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學《另一種選擇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一課時,我設計了播放課件,以視頻的方式,展示作品畫面,欣賞作品,并提出問題討論:畫家的選擇與追求是什么?他們的作品是否真實,我們如何理解《日出酚》?畫家為什么選擇在船上畫睡蓮?幫助學生進行適度思考,創造嶄新形象。同時利用現代多媒體,提高審美能力。
學生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強迫他們用其他方法思考事物,那么就會限制學生興趣和天性的強化。有效運用現代電教媒體,以其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悅耳的聲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將收到顯著的效果。如上《豐富多樣的現實、多種多樣表現》一文時,利用多媒體欣賞名家作品:《靜物》、《雛雞圖》、《小雞》,配樂講解:《靜物》,霍達按照科學而精確的形式結構與透視規律,借助細膩豐富的色調轉換,塑造出質感強烈、若可觸摸的逼真靜物形象。課本右下圖是部分靜物的形體結構和透視變形示意圖。《雛雞圖》,李迪以精工細筆再現有稚嫩生命的小雞,那毛茸茸的身體同樣帶給人真實的觸覺感受。《小雞》,黃胄的這幅速寫,使我們看出畫家是怎樣抓住小雞的結構與動態的。如此不用多長時間,學生便懂得如何結合創造出新的形象。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動態美,利用電教手段和有趣的導入方法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使其真正參與審美活動,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美術效果。
二是走進生活,在寫生中培養創造性思維。據說著名畫家齊白石畫蝦時,常細心觀察蝦的習性,故而所畫的蝦越來越像,越來越神。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學生新奇的想法來源于實踐,創造性思維的萌發,更取決于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學生面對的大多是圖片和范作,這些圖片和范作限制了學生的視覺范圍,不能仔細觀察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創造出來的形象容易程式化。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安排學生進行寫生創作,并引導學生觀察自然中的結構、形誠,用減法方式,減去不入畫的部分,使構圖完美,意境更充實[3]。如線描風景寫生課,設在校園內外作畫,如果完全寫實照搬畫面難出佳作,不妨引導學生運用夸張等變形手法表現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據主觀感受,表現情趣,增強藝術感染力。這樣的效果是:學生的作品共性中有個性。
3.采取各種形式,培養獨立創造能力。
美術課堂是組織學生上好美術活動課的重要場所陣地。因為美術活動課是豐富學生的美育生活,拓寬審美境界,誘發審美情感,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徑,而美術課活動可以通過欣賞、構思、創作為主線,利用所學畫剪、貼、撕、卷、拼等制作的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穎有趣,實用性很強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生,讓學生在活動課中“活”起來,“動”起來,主動活動,手腦并用,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有目的地針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愿意、喜歡參與,重視學生的構思設計、創造和評價,調用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動手能力得到發展。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的同時把學習當做是一種樂趣,才能激發創造力。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先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基礎教材的特點,在遵循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鑒賞、審美和動手等方面的能力。
總之,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在創造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提倡學生有創造意識,這就要求老師敢于表揚標新立異的學生。尤其在評判作品時,不以干凈規矩為唯一標準,而看誰的作品有個性,有獨到之處,誰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業、成功的作業,重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傳合.美術課教學目標選擇與確立的幾點思考[J].吉林教育(教研版),2010(9).
[2]李密玉.淺談美術課的幾種導入方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學術版),2006(1).
[3]李建成.學具在美術課中的作用淺談[J].吉林課改,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