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啟義 張 虹 孫艷艷(無錫太湖學院 思政教學部,江蘇 無錫 214164)
思想理論研究
試論人才培養目標下灌輸理論的必要性及運用策略
陸啟義張虹孫艷艷
(無錫太湖學院思政教學部,江蘇 無錫214164)
摘要:灌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的重要理論。社會主義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非常重視灌輸的重要性。新時期新形勢下,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認識到堅持和加強灌輸理論有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也應在運用策略上力爭創新,使灌輸理論適應時代的發展,展現其魅力。
關鍵詞:灌輸理論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國際和國內環境的變化,學術界出現了一些對灌輸理論持否認和懷疑的態度。灌輸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成果,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式。在探索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中,其展現出的理論價值毋庸置疑。
1.1灌輸理論的發展沿革
縱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容,灌輸理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灌輸理論所呈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灌輸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教育法(也稱說理法)。回顧發展史,灌輸理論從萌芽到成熟可以總結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鮮明地指出:“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地認識到資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①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用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工人階級,達到工人階級完成自己階級使命,這里就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灌輸理論。隨后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第一次明確對“灌輸”的概念進行了明確闡釋。考茨基也對灌輸理論進行了簡短論述,他認為社會主義意識不是從無產階級斗爭中自發產生的,而是從外部灌輸進去的。
在前人的理論貢獻前提之下,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其撰寫的《怎么辦》中對進灌輸理論行了系統闡述:“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②理論掌握群眾的前提是要說服群眾,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工人群眾。說服和武裝在當時很大意義上就是灌輸。”③列寧對灌輸理論的認識是理論和革命實踐的有機結合,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特別是灌輸理論的引入有著深遠的影響。
之后,偉大領袖毛澤東發展了列寧關于灌輸必要性的思想,把思想灌輸教育提高到“生命線”的地位,特別是在其著述《論持久戰》中明確表述:“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④可見其對灌輸的重視。
在新的歷史階段,江澤民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表述中將其灌輸意蘊更豐富化和深刻化。胡錦濤和習近平同志均提出科學發展觀“關鍵在于落實”的重要思想,對于如何把這一思想灌輸到廣大干部隊伍中,使得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歷屆領導人均進行了積極探索。
1.2灌輸理論的內涵本質
灌輸理論就是指新時期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受教育者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正確世界觀的灌輸,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內容的灌輸教育;其次是政治觀的內容教育,如基本國情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再次是人生觀的內容,如理想教育、成才教育等;最后是法制理論和道德理論的灌輸。堅持灌輸理論就要求教育者確保受教育者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堅持灌輸理論的本質是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通過正面的教育、啟發和引導,使學習者在學習和實踐中接受、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之成為學習者人生觀、價值觀及行動的指南。
2.1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價值體系的沖擊
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文化、信息、思想等交流頻繁,這些都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亟須教育者運用灌輸理論對人民進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大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2.2意識形態的規律對理論灌輸的要求
意識形態領域不可能處于空白狀態,總是一定的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這是一種內化和外化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統治階級灌輸本階級的思想,以此教化國民,引導發展,以求天下的長治久安。在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教育者應灌輸社會主義理想、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集體主義精神和灌輸共產主義社會信念等。讓廣大青年、人們了解我國國情,堅信無產階級必勝的信念,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為社會主義貢獻一己力量。
2.3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機制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光興中華的歷史重任。人才的培養標準不僅是其學習能力、知識結構、人際交往、能力素質的綜合提升,更是其生活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的積極塑造。然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相對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在思想上往往存在著盲目和迷惑,這就需要加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使大學生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促使他們力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1進行灌輸理論重要性的闡述
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明白后灌輸理論不是 “僵化的教育”,它的本質是思想理論的系統教育和宣傳,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相對于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的實現而言,它體現為一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遵循的法則和標準。我們要鞏固社會主義的思想陣地,就必須用馬列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旗幟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只有通過灌輸,才能使原則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意識,進而外化為行動。
3.2重新認識灌輸理論的主體、客體和方法
在新形勢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灌輸理論的主體,同時也是灌輸理論的客體。過去命令式的單向灌輸方式已經不能適用新形勢的需要。所以要求我們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交流轉變,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建立平等關系。同時還要立足現實,區分層次,改變以往灌輸教育目標起點“一刀切”的現象。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確立根本目標一元化與具體目標層次化相統一的灌輸教育體系,分層實施,扎實推進。
在灌輸方法上,教育者應根據實際,更新方法體系。教育者應在以往的理論教育、理論講授、理論討論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教育,在實際中內化灌輸理論的思想,其次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輻射作用,擴大灌輸的覆蓋面,增強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另外教育者還應重視借助于文學、藝術等形象化教育方式,融灌輸教育內容于具體生動的表現形式中,增強教育的易受性。再次應注重對互聯網的利用,善于借助多媒體手段,把灌輸的內容生動、直觀地作用于人民大眾,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當然,對網上敵對勢力的煽動性輿論進行有力反擊,牢牢占領網上思想文化陣地。教育者只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才能確保灌輸理論發揮出其價值。
3.3創新灌輸理論的內容
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關注點不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各有側重,應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進行內容的調整和完善。首先,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堅持灌輸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同時,著重其運用和發展的最新成果,增加體現時代氣息的新內容。其次,挖掘具有務實精神的科學內容,能對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做出客觀、辨證、科學的解釋,能使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端正自身立場。再次,要不斷擴張灌輸理論的涉及領域,把科學素質、人文素質與思想政治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政治素質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實現教育對象整體素質的互融互促、全面發展。
3.4拓寬灌輸教育的渠道
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灌輸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多渠道開展灌輸教育。首先利用情境感染渠道進行教育,利用各種宏觀及微觀因素及教育者所創造的教育情境對教育者進行感染和熏陶。其次利用心理咨詢的途徑進行灌輸教育,了解不同人群心理特點,進行不同的理念說服教育,促使灌輸教育內容有效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最后應充分利用多種環境影響,形成教育合力,如在學校的微觀教育環境中,教育者可以開展主題班級活動、朗誦、演講等活動,引起受教育者感情的共鳴;另外,教育者還應利用社區、家庭、工作環境等微觀環境進行灌輸內容的教育,使其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當代人才的培養致力于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扎實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及廣泛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有機結合,舊式的灌輸教育中不合時宜之處勢必要通過有效的發展和改進,使其煥發出新的能量和生機,這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5.
②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③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5.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
基金項目:2014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多元化人才培養有機融合的研究”(2014SJD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