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國
(江蘇省射陽縣公路管理站)
?
淺析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質量控制
徐保國
(江蘇省射陽縣公路管理站)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瀝青路面質量,就得從原材料、瀝青混合材料拌制技術、面層攤鋪和碾壓等幾方面著手,加快工程進度和施工效率。
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控制
1.1 處理好路面基層
路面基層的平整度關乎到瀝青混凝土質量好壞,必須要做好這一步基礎工作。施工人員應嚴格謹慎按照相關施工規范進行檢驗審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處理相應問題。
(1)及時清除路面基層的浮土、浮沙、浮灰,保持路面整潔。
(2)如果發現基層路面有松散、坑塘等現象時要及時處理,否則將會出現路面基層抗壓性差、穩定性低的種種情況。更為嚴重的話,路面會出現不均勻下沉現象,破壞路面平整度,威脅到行人的安全。
(3)在路面施工以前,如果原路面比較凹凸不平,施工人員應采用瀝青混合原料對其進行填補。
1.2 保證原材料質量
在瀝青混凝土施工的準備階段,所有施工原材料質量是工程開展的重要保障。工作人員要及時檢查審核原材料,確保原材料質量。瀝青混合的原材料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規范標準和相關頻率進行檢測。同時,瀝青混凝土所用的石油瀝青、細集料、粗集料、填料也都應該根據《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的標準進行采購。另外,不同用途、不同來源的瀝青必須分開存放,不得混雜在一起,以免在拌制過程中影響瀝青質量。在瀝青混合料存放過程中,要注意這以下幾點。(1)瀝青需要密封存放,不得碰水;(2)瀝青存放的時間不宜太久,溫度不得過高過低,大概保持在90℃到140 ℃。(3)所有施工原材料應存放于干凈、干燥、無風的環境中。只有這樣才能拌制出更加符合施工要求的混凝土,避免淤料情況發生,提高拌制質量。
2.1 選擇合適的拌制設備
選擇拌制設備時首先要考慮拌合料的生產能力與生產規模是否相符,其次設備在拌合過程中應具備自動控制、自動分析數據、核定生產數、檢查混合料質量等功能。另外,最好設備配有二級除塵裝置:礦粉外加劑添加設備、瀝青加熱設備、裝卸機等一些附屬設備。這些拌制設備將會成為決定混合料好壞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工作人員要考慮其生產性能、工作效率,盡可能的符合拌和機配置,以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誤。
2.2 優化瀝青混合料拌制技術
(1)拌制瀝青混合料溫度是控制質量的重要因素。拌制瀝青時溫度應保持在160~170 ℃之間。由于礦料和礦粉是同時加入的,其拌合溫度不同,所以礦料放進去時溫度控制在175~190 ℃之間,部分材料的出廠溫度在150~170 ℃左右。有些特殊材料出廠溫度要更高一些。
(2)拌制料不得使用二次粉塵,回收粉塵要排放出去。用于拌制瀝青混凝土的礦粉要保存在拌制機石粉罐中,使其潔凈干燥,處于自由流動狀態。
(3)施工試驗人員必須對拌合料性能、集料質量和瀝青用量進行抽樣檢查兩次,確保拌合料各種性能標準符合試鋪用料產品。
(4)拌合料應拌制均勻,避免花白、團塊、嚴重粗細料分離等現象。一些不合格產品一旦出廠,造成的危害將是無法預估的。
(5)在陰天潮濕天氣下,礦料和各種粗細料應該存放在室內,保證其干燥和潔凈。當細集料進行拌合時,切忌使用潮濕集料。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購買一些新的干燥料來進行拌合。
3.1 優化攤鋪機設備
攤鋪機應當配備整平板自動控制裝置,在機子一側或兩側安裝傳感器,通過外面參考線檢測出縱坡和整平板橫坡,自動發出信號操作整平板使其鋪出合適的縱坡和橫坡。橫坡控制器保持整平板在合適坡度,精度在±0.01%之內。施工人員需在每條主行車道外緣設置參考線,進而通過整平板水平垂直控制橫縱坡。在鋪筑工程中,送料進口要全部打開,螺旋送料器不停旋轉,速度不得過慢,保證混合料高度不少于送料器高度的三分之二。
3.2 提高攤鋪質量,保證路面平整度
施工前先檢查路的松鋪系數,根據數據分析確定鋪層厚度,并準備一條等厚的長木板放在路面上供攤鋪機起步。攤鋪前熨平板要先進行預熱3min以上,避免用料黏合在熨平板上,推拉攤鋪表面時材料堆積松散,最終導致路面凹凸不平。施工人員需要根據瀝青混凝土用料、施工機器性能、攤鋪厚度和寬度決定攤鋪速度,均勻鋪筑路面,提高攤鋪質量。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知:瀝青混凝土路面是瀝青混凝土工程順利完工的基礎,關乎著整個施工質量的好壞。一方面要在原材料、瀝青混合材料拌制技術、面層攤鋪和碾壓等幾個工程上進行嚴格質量控制,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施工管理和監督。只有這樣,才能做出高質量的瀝青路面,保證瀝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基礎。
[1] 鄧習樹.基于轉運車的瀝青混凝土路面機械化施工工藝模型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4.
[2] 王國彬.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控制及病害防治[D].大連海事大學,2009.
[3] 盧小敏.淺析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質量控制[D].科技致富向導,2011,(11):280-281.
[4] 袁光權.瀝青路面施工質量控制技術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08.
2014-12-25
U
C
1008-3383(2015)09-0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