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丹
非哺乳期乳腺炎診斷治療分析
李柳丹
目的 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診斷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患者經治療后,均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但疾病復發率、誤診率較高。結論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誤診,借助超聲及細胞學檢查能有效降低誤診率。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徹底清除病灶組織,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診斷;治療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指在女性非哺乳期發生的炎癥性病變,對患者的身心均會產生很大傷害,是一種難治且反復性很大的乳腺疾病。由于病因不確切,以及患者體征多樣化,易被誤診為其他乳腺疾病。若治療不當,則易導致乳管瘺,久治不愈。現對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廣東省珠海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2.2±5.3)歲;病程7d~5年;已育35例,其中無哺乳史10例、有哺乳史25例,未育15例。
1.2 臨床表現 乳腺炎部位:右側25例,左側20例,雙側5例。腫塊集中分布于乳暈周圍43例,其中形成瘺管4例;其余7例分布于周圍各象限內,其中形成瘺管3例。腫塊直徑:9例腫塊直徑小于2cm,30例腫塊直徑處于2~5cm之間,其余11例腫塊直徑大于5cm;合并乳頭凹陷20例,合并有乳頭溢液22例;除3例有發熱等全身性中毒癥狀外,其他并無明顯的全身性癥狀。
1.3 術前診斷 通過觀察患者的體征、詢問病史以及超聲檢測,可初步得出診斷結果的有31例。其余19例患者行X線鉬靶、刺活檢后進一步確診[1]。患者中多存在腫塊,并伴有乳頭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現象,易誤診為惡性乳腺腫瘤。進行穿刺活檢等相關的輔助檢查后基本排除了惡性乳腺腫瘤的可能。對于乳頭溢液者行乳管鏡檢查時可見沉積物導管異常擴張、乳腺導管開口處比較狹窄、且能見導管內存在絮狀沉積物或炎性滲出物。
(1)心理治療 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的各種壓力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使致病因素有機可乘,引起各種疾病。進行心理治療已成為醫學上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醫務人員通過行為、語言、態度、表情等,并通過利用相關的醫療儀器等改善患者的情緒、心態和行為,促進患者機體代謝,使其恢復身體功能,有效消除緊張、恐懼等的心理狀態。心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提高治療依從度,從而促進身體的盡快康復。
(2)手術治療 對于非哺乳期的患者一般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分期選擇治療方法。若為急性感染期患者,則先給予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7~10d左右的時間,待癥狀基本受到控制后可行乳腺區域的切除術。若患者出現膿腫破潰的情況,則應在手術時采取梭形的切口,切除壞死的皮膚以及乳腺壞死組織,然后進行一期縫合。若為慢性遷延期患者,可直接進行乳腺區域的切除術。若為部分感染嚴重、病變范圍較廣的患者,則可行膿腫切開引流術,能有效控制感染,然后進行二期手術。由于非哺乳期患者的臨床癥狀較多,且變化大,因此,需對不同類型的乳腺炎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合并有全身性重度癥狀,在給予抗生素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局部病灶也明顯縮小,但仍未完全痊愈。其余47例患者在采用抗生素治療后效果不佳而入院治療。在7例瘺管患者中,有6例行瘺管切除術,將周圍病變乳管及病灶全部切除,手術后有1例患者復發。另外1例瘺管患者由于乳頭凹陷、病變組織較廣,造成乳房的外形改變,行單側乳房切除術。對合并有乳頭溢液的22例患者,在亞甲藍藥劑的引導下進行病變乳管及病灶的全切除術[2],術后未見復發情況。對于43例乳暈周圍腫塊患者先行抗炎治療待紅腫現象減輕后,再行腫塊的全切除術,切除范圍包括病變周圍組織,并對近端的乳管進行結扎,手術后有4例復發情況。
(3)中藥治療 所有患者均采用了中藥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中藥內治的主要功能是能起到活血、理氣、疏肝、消腫、解毒的效果。對于發病比較早、病灶范圍較小的患者,可使用沖合膏外敷操作。對于膿腫患者則可使用千錘膏貼到患處的方法。
非哺乳期乳腺炎又被稱為乳腺導管擴張癥,是一種非細菌性的慢性炎癥。研究表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占乳腺良性病變的1.15%~5.38%之間[3]。多發于40歲以上婦女,尤其是絕經前后的中年婦女。由于其發病原因目前仍未明確,且臨床癥狀多變,因此,極易被誤診為乳腺癌或其他乳腺疾病,其誤診率達到55%以上[3-4]。因此,掌握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鑒別。
3.1 病因 非哺乳期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確,但有學者認為乳腺導管阻塞、擴張是導致該疾病的重要原因[5]。乳腺分泌物由于某種原因淤積在乳管內,導致導管阻塞、狹窄或擴張,從而阻塞管腔,引發炎癥或出現繼發性感染。也有學者認為非哺乳期乳腺癌是人體自身免疫反應疾病,因為此病在后期經常合并有大量的漿細胞侵潤,出現病程反復的情況。但也有學者認為是細菌感染導致。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乳管內有大量的致病細菌,需氧菌均為厭氧菌的1/2,且已檢查出的致病細菌有結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6],因此,認為這是多種細菌共同作用導致的疾病。
3.2 診斷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癥狀表現多種多樣,如膿腫、無痛性包塊、疼痛、皮膚潰爛等,行X線片檢測,會與乳腺癌存在一些相似點,而易被誤診為乳腺癌。有學者認為超聲圖像能更好地反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可作為鑒別的首選手段[7]。另外,還可進行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方法以及術中快速冷凍切片檢查的方法進行診斷分析,可有效降低誤診率。
3.3 治療 外科手術適用于由于乳房膿腫破潰并形成瘺管、有腫塊的致使炎癥反復發作的患者。若為局部膿腫、發熱患者則可通過引流合并使用抗生素的方法進行治療。膿腫、瘺管的周圍炎性組織應切除完整,這是治療疾病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8],若切除不完全可能致使疾病復發。復發后,會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影響,因此,需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對疾病轉歸能起到積極作用。除了進行手術治療之外,中醫輔助治療也對促進病情恢復有很大幫助。中醫具有活血軟堅、疏肝理氣、消腫解毒的功效,是有效的內治手段。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徐忠.3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5):142.
[2] 劉翔龍,何建軍,任予,等.51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0,18(11):2157-2158.
[3] 王麗娟.8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4):447-448.
[4] 位紅芹,文戈,李穎嘉.非哺乳期乳腺炎癥性病變的超聲診斷及鑒別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521-523.
[5] 王頎.應重視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診治和研究[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3,7(3):1-3.
[6] 馬培新.急性乳腺炎46例的臨床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 (28):48.
[7] 王先明,吳恢升,陳偉財,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診治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3,34(6):14-15.
[8] 徐劍,劉湘暉.非哺乳期乳腺炎82例診治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4,41(3):177-1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30
廣東 519000 廣東省珠海市婦幼保健院(李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