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河南省新野縣施庵鎮獸醫站 473500
早期強制補飼對皮南牛犢牛增重效果的研究
趙靜河南省新野縣施庵鎮獸醫站473500
摘要:本試驗針對初生犢牛采取提前補飼的辦法,研究適時補飼對其日增重和斷奶重的影響。本試驗選擇農戶家中飼養的0~2日齡的皮南橫交三代公牛進行了強制補飼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平均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比對照組均提高了25%。經過顯著性檢驗,試驗組的平均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極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0.01)。
關鍵詞:皮南牛;犢牛;補飼;增重
初生重和斷奶重是評定犢牛生產性能的重要指標,初生重與斷奶重值越大,后期的生產性能越高,經濟效益越好,兩者呈明顯的正相關。反之則影響后期的育肥效果,經濟效益也較差。6月齡以內的幼牛仍屬犢牛,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同時需要較高的飼養管理水平。然而,此階段如果飼養管理措施不當,輕則影響后期的生產性能,重則形成“僵牛”,大幅度降低養牛效益。
影響犢牛生長發育的因素很多,內在因素只能通過選種選配的方法間接加以控制和利用。而外界因素則是人為條件和自然條件,對提高犢牛斷奶重,縮短育肥時間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6月齡以內犢牛生長發育特別旺盛,必須有充分的營養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為了檢驗早期強制補飼對皮南牛犢牛增重的影響,提高犢牛的生產性能,對犢牛進行了補飼試驗。
(1)參試牛的選擇。選擇新野縣王集鎮、上莊鄉等農戶家中飼養的0~2日齡的皮南橫交三代公牛犢60頭,體重在42kg左右,集中在農戶家中飼養,按照強制補飼與否將試驗牛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頭。試驗時間自2005年1月3日至2005 年7月3日,共180天。對參試牛稱量初始體重,試驗結束后統一稱重,并記錄體重數據,還要做好特殊情況(如生病、用藥、防疫等)記錄。試驗組和對照組犢牛分別在早晨空腹稱重。根據試驗初和試驗末稱重記錄,計算每頭犢牛的平均增重和日增重,并進行SAS軟件統計分析。在兩組間進行日增重的顯著性比較分析。平均日增重=(試驗末體重-試驗初體重)/180。
(2)參試牛所用的飼草飼料及飼喂方法。試驗組和對照組均以母乳為主。試驗組犢牛分成兩個階段:0~4月齡時采取自然哺乳,出生7天后開始喂炒熟的黃豆,引誘犢牛開始吃料。10天后開始添加精料,飼喂量由少到多,適應2周后在犢牛對精料表現出旺盛的食欲后,供給優質干草,精、粗飼料供其自由采食。5~6月齡時逐步加大精、粗飼料飼喂量。粗飼料以牧草和青貯秸稈為主,自由采食。精飼料用北京生產的普瑞納小牛配合飼料。其組成為:玉米粉60%、麥麩9%、豆餅25%、食鹽1%、小蘇打1%、預混料4%和拌勻飼喂。5月齡時日喂量0.7~0.85kg,6月齡時日喂量1.1kg。精飼料補充營養成分見表1。
對照組按當地農民傳統的飼養方法進行喂飼。生長前期自然哺乳,后期適當補飼。補飼粗飼料以青草和花生秧為主,精飼料以玉米粉、麥麩混合料為主,自由采食,但不實行強制補飼。
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組犢牛頭均增重207kg,頭均日增重1.15kg;對照組犢牛頭均增重165.6kg,頭均日增重0.92kg。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平均增重與平均日增重分別增加了41.4kg和0.23kg,都分別提高了25%,試驗組的這兩項指標均極顯著地(p<0.01)高于對照組。
(1)犢牛補飼的增重效果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強制補飼促進了犢牛消化系統的發育,有可能增加對粗飼料的采食量;二是補飼增加了犢牛蛋白質、能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進食,以及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從而提高了飼料轉化率。本試驗結果表明,提前補飼導致粗飼料采食量提高而相應減少飼料成本,同時補飼提高了犢牛的生長發育所帶來的對肉牛后期生長的有利影響。
(2)從經濟效益分析看,試驗組日增重1.15kg,按每千克毛重均價20元,每天收入23元計,扣除每天精草料成本4元,每天效益19元。對照組日增重0.92kg,扣除每天成本2元,每天效益16.4元,試驗組比對照組每天增加經濟效益2.6元,180天共增加經濟效益468元。采用犢牛補飼,能夠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縮短育肥時間,達到提前出欄的目的。
(3)哺乳期的犢牛生長發育速度是整個生命過程中最迅速的時期,應充分利用其生長發育迅速的特點,加強飼養管理。補飼對促進牛的早熟、縮短生長發育周期有良好的作用。犢牛補飼的方法簡便、效果明顯、值得推廣。同時,提早補飼可以培養鍛煉牛的消化機能,更好地利用精粗飼料,促進生長發育,為斷奶轉群打下良好基礎。
(1)對犢牛采用強制補飼的方法,可以明顯提高犢牛的增重效果,平均日增重達到1.15kg。
(2)采用犢牛補飼,能夠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縮短育肥時間,達到提早出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