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新河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河北 新河 055650)
肝動脈化療型藥物栓塞介入術治療肝癌的臨床療效探究
陳靜
(新河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北新河055650)
摘要目的:探究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治療對肝癌的臨床療效。方法:對我院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30例肝癌患者根據病情進行化療和化療栓塞的方式進行治療,并對其療效進行隨訪觀察,根據患者預后情況做出評價。結果:治療結果統計顯示患者生存率上升,66. 7%病例臨床癥狀緩解,70%腫瘤縮小,63. 3%血甲胎蛋白( AFP)下降,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結論: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可有效治療和控制肝癌病患病情,安全可靠,副作用少,延長肝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質量,是重要的肝癌治療手段,臨床應用意義重大。
關鍵詞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治療;肝癌
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HCC)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其年死亡率在惡性腫瘤疾病死亡率中排在第二位。我國也是肝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占世界肝癌發生總數的43%[1]。我國現在每年約有13萬例患者死于此病。目前HCC首選治療方法仍是外科手術,而對于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采取介入治療的方法行肝動脈化療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為首選方法。我院自2010 年6月至2013年6月對收治的30例肝癌病例行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的療效進行觀察,收到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收治30例病例全數經過CT、超聲、AFP檢測以確診患有肝癌。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跨度46~71歲,平均年齡58. 6歲;肝癌類型包括:結節型11例,巨塊型16例,彌漫型3例。所有患者治療前均確診為肝癌中晚期,已失去手術機會因而行肝動脈化療或加栓塞治療,其中13例患者單純肝動脈化療,17例行肝動脈化療加栓塞。在治療完成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病情。
1. 2治療方法
患者均使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進行治療,采用Seldinger技術。患者仰臥于于手術臺,右股動脈處消毒、局部浸潤麻醉后進行穿刺,在X線電視監控下插管行腹腔動脈或腸系膜上動脈,推注造影劑,以確認腫瘤位置、數目、大小等基本信息。再將導管置于肝動脈處再推注造影劑以確認腫瘤供血的靶動脈,隨即灌注化療。使用的化療藥為氟脲嘧啶(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011 ) 800~1000mg、絲裂霉素(批準文號: H20100695) 3~5mg、表阿霉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20000496) 30~60mg,化療藥物二聯或三聯,灌注時應用生理鹽水將藥物稀釋成40%~50%的溶液,緩慢注入導管內。化療藥物注入后再注入碘化油和明膠海綿以栓塞血管。完成后小心退出導管,局部加壓止血包扎。每隔隔1~2個月重復一次治療,重復的間隔和次數可根據腫瘤的血供和壞死情況而定,檢查若發現血供恢復或復發的腫瘤要及時應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定時進行實驗室檢查,術后1~2月進行CT或超聲復查并與術前比較,以了解患者治療后的身體狀況。進行長時間的隨訪以了解患者生存期。
2. 1生存情況
本次報道的30例患者的隨訪記錄顯示半年生存15例生存率50. 0%、1年生存9例生存率30. 0%、2年生存4例生存率13. 3%、3年生存2例生存率6. 7%。
2. 2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觀察顯示術后66. 7%的患者了肝癌臨床癥狀改善,其中26. 7%自覺明顯改善,病人的腹痛、腹脹癥狀減輕,食欲增進。
2. 3AFP變化情況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一個月內復查AFP,結果顯示降低超過原來數值20%的占63. 3%,大多數患者的AFP值在術后1周出現下降。
2. 4腫瘤大小的變化情況
按《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內肝癌療效評價標準分為顯效( PR) :腫瘤縮小大50%;有效( PC) :腫瘤縮小介于25%~50%之間;穩定( NC) :腫瘤縮小小于25%;進展( PD) :腫瘤增大25%以上,并有新病灶出現。38例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患者中,PR1例,PC9例,NC11例,PD9例,總有效率達到70. 0%。
2. 5副作用及并發癥
嘔吐、發熱、肝區疼痛、肝功能損害等是臨床中動脈化療的常見副作用。統計發現患者中有24例出現發熱、疼痛癥狀,發生率達79%,患者體溫一般在37. 6~38. 7℃,個別達到39℃,一般可持續一周。腹痛多為肝區疼痛,少數為上腹部,癥狀在3~7天內自行緩解。個別病人出現肝、腎功能損害,血清檢查包發現清膽紅素、轉氨酶、血尿素氮等的升高,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1~2周恢復正常。
肝癌的其它治療方法主要有有熱化療、滅能硬化、藥物微球、放射粒子置入、射頻消融、留管持續灌注化療或埋置藥盒化療等幾種,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為提高患者生存率,應該加強針對肝癌的綜合性治療方法研究。介入放射學是醫學影像診斷學與臨床治療學相互結合與發展的產物,它滲透于各醫學學科中,推動著各學科的發展[2]。此方法有別于傳統的內、外科治療模式,現已成為醫學領域中極具有發展前景的一門學科。
肝癌癥狀表現時大多已是癌癥中晚期,使得大多數患者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這也使得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治療成為治療肝癌的重要手段。據報道,肝動脈介入灌注化療,可有效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動脈灌注化療藥物濃度一般是靜脈注射的2~6倍,使抗癌藥物在腫瘤組織內作用加強,減少傳統化療手段對患者造成不良反應且能提高治療效果。一般情況下,肝臟的血流大部分自門靜脈,少部分來自肝動脈,而肝癌患者的肝臟血液供應幾乎全部來自肝動脈,所以肝動脈栓塞后腫瘤的血供大幅減少,而正常肝實質的血供僅減少不到一半。所以放射介入治療的最主要手段為肝動脈栓塞化療,其目的是阻斷腫瘤的血供,使瘤體缺血壞死而縮小,提高局部化療藥物濃度,并緩慢釋放抗腫瘤藥物效應,控制腫瘤所致的出血,緩解疼痛[3]。
本次報道中,單純結節型、巨塊型患者的預后較好,中、遠期生存率高,分析原因可能因為這兩種腫瘤血供豐富,且多有包膜,不易播散;而彌漫型腫瘤面積廣泛,大部分肝臟有小結節樣改變,肝功能很差,極易出現轉移擴散,所以生存率低。此外,彌漫型腫瘤患者常伴有黃疸、腹水、嚴重肝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礙,本次的病例中有1例患者因術前肝功能不全及腹水,術后曾出現肝腎功能衰竭的癥狀,嚴重影響預后。以上三種類型從治療效果證明,肝癌越小介入治療栓塞效果越好。
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在肝癌臨床上治療的廣泛應用證明,介入治療是現在肝癌非手術治療的有效手段。其有微創、安全、高效的特點,使得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長,生存質量得以提高,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洪良,鐘鑒宏,馬良,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索拉非尼治療中晚期肝細胞癌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 23) :7653-7658.
[2]馮超,趙劍波,陳勇,等.原發性肝癌切除術后預防性經肝動脈介入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和化療灌注術比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 8) :679-682.
[3]白云磊.原發性肝癌行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 11) :114-115.
【中圖分類號】R735. 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