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松
(方正高速公路管理處)
?
公路施工中路基施工技術分析
孫雪松
(方正高速公路管理處)
路基是公路的主體部門,還是路面的重要支撐。路基的施工質量決定了公路工程的總體質量與使用壽命。因此,對于公路施工建設而言,相關人員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注重路基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運用高質量、高水平的施工技術,從而保證路基的施工質量。
公路施工;路基施工技術;排水
1.1 路基填筑施工
(1)原地表處理
根據相關標準,完成清理以后的地面其壓實度以及橫坡等都應滿足規范的要求,除少數特殊需求需保留一定面積的植被等物體外,在公路施工場區內的全部植物都應被清除運走。地面的表層土壤、草皮應嚴格按照圖紙中提出的深度與范圍要求進行清理。在地面清理工作完成之后,還需對基底實施壓實,直至其壓實度切實滿足要求。原有地面上橫坡坡度大于1∶5的路段,應將其進行開挖成臺階。
(2)分層填筑
在對處理好的地基進行填筑時必須按照分層的方式進行,不可混填。通常情況下,填筑的實際厚度不能超出30 cm,每一層都應該比設計的寬度略寬。
(3) 碾壓檢測
結合試驗區域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按照施工規范對路基進行碾壓與檢測,并進行記錄,為后續施工提供參考。
(4) 路基整修
整修時,應注重考慮路面平整度、寬度以及坡度等方面的要求。
(5) 邊坡整修
邊坡整修的目的在于使轉折處的棱線更加明顯,且直線保持平直,曲線延伸圓滑。
1.2 路基壓實施工
(1)填壓過濕地區
壓實度的合格值可以根據試驗的相關資料進行確定,或直接選取比表列數值小約2~3個百分點的數值。如果路基的稠密度低于1.1,液限超過40且塑性指數在18以上,在填壓時可按照規定運用輕型壓實標準進行??梢酝ㄟ^在土壤中添加生石灰的方法改善填料的各項基本性質,進而有效達到預期的水平,也可以使用全新的吸水材料對路基進行加固,這種加固和處理方法不僅操作簡單,而且還具有較高的經濟性與適用性。
(2) 黃土路基碾壓
黃土路基碾壓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分別為沖擊壓實和強夯施工。沖擊壓實碾壓路基的原理實際上是借助一定沖擊力使地基土當中的水分進行擴散,進而達到擠密和加固的效果。該方法適用于深度較淺的濕陷性或軟性地基,該方法的有效作用深度在80 cm以內,最佳沖壓次數為30。在運用該方法進行施工時,應密切注意其含水量。受到壓實機械型號的限制和影響,在沖壓作用下的路基長度通常在120 m以內,寬度應保持在15 m以上。沖壓之前,應先對路基的邊緣進行多次沖壓,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沖壓對路基兩側造成的沖擊。使用壓實機械對路基的邊緣進行碾壓時應適當減小行駛的速度,如果速度過快將有可能導致車身打滑而出現沖出路基的危險。強夯施工還可以稱為動力固結法,主要是使用大型起重裝備將夯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將其自由落下,產生強大的沖擊力作用在地基表面,促進土體中的孔隙進行壓縮是,使土體內部發生液化,并產生裂隙,自動形成排水通道,水分和氣體會自動的流出,土粒重組,通過壓實達到固結的目的,進而提升路基的抗沖擊和載荷能力,該方法在實際施工當中較為常用。
2.1 地下排水
對于地下水而言,可以運用提高路基填土高度或者是在路基的底端布置隔水墊層的方法進行處理。在開始施工之前,挖出排水溝渠,進而降低地下水位并排出地表積水,此外還需在路基的土體當中添加石灰,并布置一定厚度的穩定層,從而達到最佳的排水效果。
2.2 路表排水
(1)可通過在路面設置邊溝、橫坡等辦法將積水排出路基之外;
(2)運用中央分隔形式碎石盲溝、透水管或者是橫向布置的排水管等方法將積水快速的排出路基之外;
(3)運用泄水孔的方法將積水快速排出路基之外;
(4)運用瀝青封層等方法將滲透到面層一下的水引出在通過排水管將積水排出路基。
2.3 路面滲水
在路面的兩側分別建立由具有一定透水性材料制成的填料集水溝與出水管所構成的路面排水系統,并借助混凝土封層與盲溝等設施,對滲透到面層內部的水進行引出,達到排水的目的。由于透過瀝青混凝土面層的水量一般有限,所以在設計環節中,可每隔10 m設置一道排水管,排水管參數為 Ф5 cm,從而保證路面滲水能夠在短時間內全部排出。
對路基施工技術實施全面細致的分析與研究不僅能有效解決當前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能為該領域提供可靠的指導,從而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節約寶貴的施工資源與經濟成本,控制資金超額現象的發生,為施工的順利開展提供幫助。此外,相關技術人員還應虛心學習接受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技術與方法,結合工程序曲與基本國情,對路基施工技術進行系統的優化,最終使我國公路路基施工技術真正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 范超群.對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術的幾點看法[J].科技資訊,2011,(5):12-20.
[2] 蘇豐蘭.公路路基施工技術應用探討[J].福建建材,2011,(6):8-12.
[3] 呂海清,孔勇.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質量控制技術分析[J].科技傳播,2013,(2):48-49.
2015-02-15
U416.1
C
1008-3383(2015)09-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