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國
(黑龍江省航道局)
?
我國水路運輸的管理制度
王立國
(黑龍江省航道局)
隨著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水路運輸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關的研究人員對我國的水路運輸管理制度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同時對我國水路運輸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進行了介紹,并且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水路運輸;管理制度;問題;建議
今天我國所使用的水路運輸管理制度是在我國計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在1949年我國建國的初期階段,我國水路運輸管理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政企不分家。在建國一年以后的1950年,我國交通運輸部成立了新的部門,航務總局以及國營的輪船公司,這兩家單位分別負責對我國的水路運輸的建設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水路運輸工作,從而實現全面統一的計劃運輸。而交通部對這兩家單位進行直接的管理,也就說水運的建設以及生產都由交通部進行直接的管理。但是在一年以后,交通部對新成立的這兩家單位予以撤銷,成立了更加細致化以及專業化的單位:海洋運輸局、河運總局以及主要負責建設施工的航道工程局,這樣就將海運與河運實行了分開式的統一管理。同時也對新成立的單位實行了分類管理的辦法,一部分單位依舊由交通部直接進行領導,而另一部分則交由各地方的交通部門進行領導。在這一階段內,我國的水運管理主要是以服務國營的航運生產企業為主,通過各項方式方法盡可能在短的時間內,推動我國水路運輸業的恢復性發展。
但是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水路運輸這種具有較高集中程度的管理方式所展現出來的問題也逐漸的變多,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等諸多情況的出現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為了使企業的職能發生根本的改變,注重對整個水運行業的宏觀化管理,我國交通部將第一個試點管理的流域設立在長江流域,并且根據改革的需要建立了長江航運管理局以及長江輪船公司,首次將政府職能與企業職能進行分開管理。并且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將全國各省市的水路運輸部門實行了政府與企業職能的分開管理。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重要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在南巡的時候曾經發表過重要的講話,加之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推動,我國交通運輸部分別在1993年以及1998年兩次進行組織機構的變革,并且兩次變革的主要思想都是盡可能的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盡可能的將權利下放,同時對水路運輸行業進行大力度的宏觀調控以及對整個行業的規范化管理。直到1999年,我國對于交通運輸系統的改革基本趨于穩定狀態,同時基本穩定在一種“一廳三局”的狀態,一廳指的是交通廳,三局主要指的是公路局、道路運輸局、港航局。
在2009年我國實行大部制改,除了交通運輸部下屬的水運司改名為交通運輸部水運局以外,其余的水路運輸各部門基本沒有改變,包括各單位的工作職責,也都沒有發生改變。
從目前我國水路運輸的管理機構來看,主要分為四個級別:分別為國家級的交通部、省級的交通廳、市級的交通局以及區、縣級的交通主管單位。在2008年,我國實行了大部制的改革以后,我國新組建了交通運輸部,隨后各省市的交通主管部門也跟隨大部制的改革步伐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是我國的水路運輸管理部門,絕大多數都維持現有的狀況,也有極個別的出現了較大的改變。
3.1 我國水路運輸的發展現狀
(1)水路運輸在起到經濟作用的同時也起到公共服務的作用;
(2)水路運輸所受到的自然環境的影響非常的嚴重,并且在運輸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因素都是不可控的,對于水路運輸企業來講,所面臨的運輸風險也是很高的;
(3)水路運輸對重點物資運輸的保護以及做好突發情況的應對情況具有較大的意義。
3.2 我國水路運輸存在的問題
(1)水運管理部門的執法資格與其權限的矛盾。雖然我國的水運管理機構屬于事業單位并且行使對水運的管理職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得到相關的法律授權證明,其管理權限主要是受到了交通執法部門的委托來進行執法,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存在著執法權限不夠等問題。
(2)管理部門出現工作職能交叉的情況。例如,我國交通運輸部的水運局以及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在一些具體事物的管理方面存在職能的交叉,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的資源造成了浪費,同時也使得行政相對人的成本有所增加。
(3)不同地區的水運管理部門的機構名稱不統一,很難進行管理。我國對于水運管理機構的命名,并沒有成型的管理文件,所以各地市在進行水運管理機構命名時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這就使得不同地區的水運管理部門,在進行工作的溝通中,經常會存在找不到對口單位的情況,使得溝通受阻,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水運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4.1 轉變觀念
水運管理機構要逐漸從“收費導向型”轉變為“服務導向型”。在燃油稅改革后,水運的相關規費也相繼取消。以前依靠收費生存的水運管理機構不再有經費壓力,收費與依法行政之間的矛盾也趨于緩解。在這種形勢下,水運管理機構應當及時轉變觀念,改變過去以收費為中心的行政管理方式,積極探索既能有效實施市場監管,又能為航運企業提供服務的新治理模式。
4.2 統籌規劃,打破分割
在發展綜合運輸體系的背景下,水運統籌發展的要求更為迫切。目前,水路運輸、港口管理、航道養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部門往往分門而立,沒有實現有效統籌,加上各地區水運管理機構設置不一,要實現水運綜合發展十分困難。因此,建議水運管理機構以航運企業的發展為切入點,積極與其他部門溝通,在規劃設計等階段就重視航運企業的發展需求,實現水運的長遠發展。
4.3 明確水運管理機構的性質
從法律上賦予地方水運管理機構執法和監管的資格,規范水運管理部門名稱,提升水運管理部門形象。
[1] 田徐劍華.2010年世界集裝箱港口能力需求展望[J].中國航務周刊,1994,(5):25-27.
[2] 劉翠蓮.港口通過能力模擬模型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5,(4):42-46.
[3] 劉翠蓮,肖青.港口通過能力理論分析與生產力布局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6,(2):38-41.
[4] 李玖暉,楊華龍.海運企業運力與運量平衡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8,(3):36-39.
2014-12-28
U492
C
1008-3383(2015)09-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