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與文本“個性化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超越文本,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創新;靈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心智活動,任何人都無法替代閱讀主體的閱讀感受。學生將與閱讀文本直接對話,將“統一”的文本教材演化成活生生的“個性”感受,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但因個體的不同、文化層次的懸殊、接受能力的差異,使閱讀教學更具挑戰性。以往的閱讀教學往往模式化,教師恪守“標準結論”,忽視了學生個體閱讀的感受,淹沒了學生的心智發展與個性發展,存在種種弊端。因此,倡導開放式閱讀,引導學生靈活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個性化對話”,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就成了個性化閱讀的關鍵和核心。
一、喚起閱讀動機,激發閱讀興趣,讓閱讀課堂“活”起來
動機是一種內驅力,興趣則是一種意識傾向,它們是學生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在閱讀前,如能喚起閱讀動機,激發閱讀興趣,就能深深吸引孩子們,激起他們深入閱讀的欲望,讓情感與靈感在思維的空間里迸發出個性的火花,真正讓閱讀課堂“活”起來。
筆者在教學孫犁的《蘆花蕩》一文時,首先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一個干瘦的老頭子,孤身一人,手無寸鐵,卻可以將十幾個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間,置他們于死地,這位讓所有的人都驚嘆的老頭子用的什么錦囊妙計呢?”問題一拋出,孩子們來了興趣,開動了大腦,當然答案也是五彩紛呈,有的設想挖陷阱,有的設想埋地雷,有的設想下毒藥……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真是活躍!興趣被激發,閱讀的內驅力得到彰顯,孩子們的閱讀熱情高漲,掀起了情感的漣漪!可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把閱讀當作有樂趣的事,學生才會想讀,才會“讀而不厭”,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探索、認真地思考,進而發現并掌握新知識,提升能力,最終才會有新創造。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只要我們善于撥動“情”弦,就能深深吸引學生,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智慧上的啟迪,激發求知欲和上進心,打造出富有個性的閱讀課堂!
二、個性化閱讀不能循規守舊,要“活”在其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 的。這一“活”字正指明了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不能循規守舊,要靈活多變,要有創新的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受益。要學會關注學生的個體體驗,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層次、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其閱讀感受更是不同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特別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根基,讓學生原先的“被動感受”成為“主動感知”,靈活多變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真正實現閱讀創新,實現個性化閱讀。例如:在教學《斑羚飛渡》一課時,許多學生被老斑羚的精神所震撼,于是我適時提出“看到動物的這種行為,你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他們自然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拓展了思維,思想上也有了再創造的渴望。有的學生談到動物們的智慧和勇氣,有的談到人類的殘暴,有的談到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由此而升華了主題。這樣,通過文章內涵的挖掘、思維的拓寬,在生生、師生、生文的對話中,實現了閱讀創新和個性化的閱讀。
此外,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這樣學生才能更喜歡語文課程,才能在愉快的教學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獲得情感體驗。這需要教師把課堂教學搞活,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文本體裁,教法要活,所謂教無定法是也。例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對昔日的羅布泊與今日的羅布泊進行對比,然后讓每位學生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有的會寫對人類的批判,有的會寫對千年不死胡楊的嘆息,有的會發出對土地沙漠化的憂嘆,有的會對環境保護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學都是那么認真地思考,認識是那么的深刻。
三、閱讀評價要“活”,注重發揮其激勵功能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同一事物,因人而異會有不同的認知,對同一篇文章,每個學生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過程則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再創造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更多鮮活而新異的見解。這時,教師要注重發揮激勵功能,評價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提升,要多一些激勵,多一些肯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僅只有一個。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讓閱讀成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如在教學《五柳先生傳》一文時,對五柳先生的評價是各有千秋,有的認為是五柳先生清高脫俗,有的認為他與孔乙己有一比,窮困潦倒,迂腐不堪,在現在社會中會給家庭帶來無盡的傷害。對于學生能夠跳出文本去領悟文本內在的東西,我們應珍視。我們要注重保護學生積極主動的感受、體驗、理解,即使見解不大成熟、不夠完善甚至包含錯誤,都不要輕易地去否定。為此,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激勵。教師要學會包容孩子們的“錯誤”,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特別重要。
個性化的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個性化對話”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自我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在富于個性的閱讀活動中去提升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水平。讓我們通過個性化閱讀,徜徉在文學殿堂,去實現語文課堂的百花齊放!
(編輯: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