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背景下,古詩文閱讀教學也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也存在較多問題。本文在分析古詩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出幾點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策略,這是一種反思,也是一種總結,希望對后面的古詩文教學能夠有借鑒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新課改;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法,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高中語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尤其是在古詩文閱讀部分,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也出現了較多問題。基于此,本文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反思和總結,探索出幾點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古詩文閱讀教學現狀與問題
古詩文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在高考中占有相當的比重。雖然新課改的實施,也推進了古詩文閱讀的教學,但是,從客觀而言,古詩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串講課文內容的多
古詩文閱讀強調的是體驗,注重品味,教師就是引導學生體驗和品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一個組織者,學生則是主體,他們是體驗者,是品味者。但是,實際上則是教師占了主導地位,對于古詩文閱讀,教師以講為主,不管講的多么豐富,講的多么精彩,也只是教師獲得體驗和感受,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二)脫離語境梳理詞法句式的多
古詩文閱讀教學的重點不僅是詞法句式的理解,更多的是幫助學生獲得古詩文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文化內涵。因為古詩文閱讀的價值不是詞法句式,而是古詩文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傾向和文化信息,甚至是古詩文中所表現的精神。
(三)機械背誦文言語法規律的多
古詩文的學習雖然也是需要大量背誦的,我們要求背誦不是讓學生機械背誦文言語法,而是通過誦讀背誦古詩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古詩文中的文言語法不是理解的背誦,而是死記硬背,
(四)不重視誦讀
古詩文的價值在于作者隱藏在詩文中的情感體驗,隱藏在詩文中的文化內涵。要獲得這些情感體驗、文化內涵,必須要通過誦讀悟出來,不是靠老師講出來。但是,在現在的課堂上,對于古詩文的教學還是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忽視了誦讀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
古詩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尤其是高考語文總分由120分提升到150分之后,加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比重,而古詩文則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可見,古詩文閱讀也是我們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以此觀之,古詩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反思,積極總結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策略,不斷優化古詩文閱讀教學。
二、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如何有效地讓學生掌握古詩文學習的方法,優化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
古詩文閱讀教學容易陷入詞法句式的講解中,這也是學生不喜歡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我們應該以新課標改革為契機,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作為古詩文閱讀,應該摒棄傳統的以詞法句式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嘗試“翻轉課堂”、合作探討式等新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古詩文閱讀教學更多的應該是誦讀和品味,比如人教版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我們完全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進行探討,在課下讓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己完成字詞的用法、特殊句式的總結;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處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就會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加強誦讀,品味內涵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是古人總結的方法,尤其對于古詩文來說,更應該注重誦讀。可以說,誦讀是學習古詩文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誦讀,就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如何誦讀。通過誦讀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拓展閱讀,積淀文化底蘊
首先要更新認識。教材不是萬能的,它只是學習的一個載體,教師也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過教材的學習,能夠獨立閱讀課外的內容,故而,我們要創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好教材,更應該積極拓展課外資源,不斷擴充學生的閱讀量。
(四)以活動為契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古詩文的寫作年代距離我們時間較遠,如果僅僅靠老師在課堂上講,那古詩文中的有些內容是講不出來的,只能依靠學生體驗。因此,可以通過活動來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總之,古詩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新課改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我們應該借此契機,不斷反思和總結,加強對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張曉沛.倡導學生誦千古美文 做儒雅少年[J].寧夏教育,2003(Z1).
[2]羅海容.古詩文教法初探[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8).
[3]董家康.劃分古詩文朗讀節奏的方法[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3(3).
[4]張秦.古詩文教學教師需“三能”[J].語文學刊,2004(10).
[5]楊維彬,王雪雯.如何判定古詩文的“風格”[J].現代語文(高中讀寫版),2005(06).
作者簡介:謝賢慧,1989年生,重慶石柱人,重慶市南華中學
校,本科。
(編輯: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