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東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揚頓挫,有古漢語“活化石”美譽的閩南方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世世傳承、輻射海外的閩南文化,具有根植閩南、花開兩岸、香飄四海、譽滿五洲的特征。作為特色鮮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積淀深厚,形式多樣,種類豐富,活態傳承,保存了眾多原生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閩南方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芝蘭,閩南方言與文化源遠流長,聯系、滋養、影響著海峽兩岸同胞。因此,對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的開發與實施進行深入、全面、系統地研究探索,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突出亮點,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閩南;方言與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H177.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基于兩岸關系地域發展的需要
閩南方言與文化作為文化載體,凝聚著地域人民精神,更體現著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質,在文化傳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廈門背倚漳州、泉州內陸,面對臺灣、南洋,是祖國東南之良港。以廈門為交匯點的閩南這個“扇面”里分布著數千萬說閩南話的炎黃子孫,他們承襲了古老、優秀的華夏文化傳統,并吸收了外來文化有益的營養,形成了自己地區特有的文化。
閩南方言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閩西龍巖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部分地區、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及海陸豐地區、廣東西部、海南島、臺灣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群。閩南語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時代“百越族”土著語言和古代中原的漢語,加上地區閉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區的上古音,稱得上是語言中的活化石。同時,作為大陸與臺灣共有的方言,作為聯系大陸與臺灣的紐帶,閩南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講好閩南語,發揚閩南文化,才能更好地體現兩岸同宗同語系的事實,有利于祖國的統一。另外,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也普遍使用閩南語,將閩南語作為溝通的媒介,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合作。
(二)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作為社會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一方面,它應讓學生獲得人類共同的文化知識財富;另一方面,它還應扎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傳統,使學生融入民族地域獨特的文化之中,才能維系世界文化和人類精神生活的多樣性,推進世界文明的進程。
200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適應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文化發展的需要。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一節中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基于廈門地方課程開發的需要
如今,雖然還有幾千萬人使用這一方言,但閩南語竟有日益被沖淡的趨勢,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由于閩南地區中普遍推廣普通話,因此學校中就很少能夠聽到閩南語,加上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如今的閩南學生中,能夠流利地使用閩南語的,已經少之又少。然而,語言是文化的依存,一種語言一旦消亡,那么依附于這種語言上的種種文化也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將走向衰亡。閩南地區的許多文化遺產,如南音、歌仔戲、答嘴鼓、傀儡戲等都是建立在閩南語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由于現在懂閩南語、說閩南語的人日益減少,能夠欣賞這些藝術形式的人也不斷減少,使這些文化瑰寶面臨失傳的危機。
因此,閩南語課程的開發和運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理論上看,開發統一的閩南語課程能夠規范如今閩南語教學的混亂局勢,找到最適合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閩南語的傳承。從實際上看,系統的閩南語課程有利于閩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閩南語的音韻系統研究古代中國的音韻學,同時還可以促進閩臺在文化上的聯系,促進與東南亞國家或地區的交流。
二、課題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
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對所開展的教育進行即時性反饋與持續性評價,及時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提出下一步的意見,不斷充實或修正活動計劃。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
(二)比較調查法
設計了《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保護問卷調查表》對學校初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摸底、抽樣確定實驗班級并進行跟蹤研究,為校本課程的選擇、教學形式的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實驗案例法
以班級為單位,教師承擔教研任務,比較效果。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將課例以書面的形式來展示,作為被剖析的對象,教師共同并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尋找對策等工作。以個別案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任務是揭示研究對象形成、變化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影響個案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本課題主要針對部分團體進行個案研究分析。
(四)經驗總結法
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三、主要內容
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開發課程的內容,二是開發規范的用字、注音體系,三是如何更好地運用于學校教學中。
1.開發課程的內容方面,所選的材料應該符合閩南語的特色。作為流傳久遠的方言,閩南語中有很多俗語、典故,里面包含了閩南人民的風趣幽默和閩南文化的特色;作為上古音韻的傳承,用閩南語吟誦唐詩能更好地還原當時的音韻美。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出現在閩南語課程中,二者相結合,使閩南語課程既有作為方言的生活化、通俗的一面,又有作為古語的詩意、傳統的一面。同時使用閩南語吟誦唐詩還與語文教學產生了緊密聯系,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2.規范用字、注音體系的方面,閩南語的注音方式極多,既可以使用臺灣廣泛運用的新羅拼音,也可以使用國際通行的國際音標。哪一種注音方式更適合中小學生,更容易掌握;哪一種注音方式能夠涵蓋閩南語的所有韻母、音調等等,這些都應該是課程開發時要考量的因素。用字的規范也是必須注意的,是以意為主,還是以音為主,這些都是閩南語課程編寫中要注意的問題。因為閩南語中的一些本字已經無從考據,一些讀音來源于外語,用哪些字來表示才能使人一目了然,才不會產生歧義,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更好地運用于學校教學方面,要特別考慮到不同年齡層學生的特點,考慮到學生的母語學習習慣和接受閩南語的情況等等。“課程即生活”“課程即活動”“課程即成長”。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意義在于幫助每個學生重建地域生活譜系地圖,為每個學生營造一種與原有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相比具有不同旨趣的校園生活。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不僅關注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以及選材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而且重視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真正為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結論建議
在閩南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生活和理論相結合,從實際生活中引發對閩南語的學習熱情,將閩南語帶入到民俗與傳統瑰寶的行列,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認識到閩南語的存在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引導者,和學生共同學習進步,在遇到存在歧義的音準、字準的時候,不妨放下所謂的“尊嚴”,耐心和學生一起來尋找閩南語的起源,共同擔負起傳播閩南語的重擔。
在閩南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情操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閩南語方言的過程中,真正地對“吳儂軟語”有了清晰的認識,發掘生活中的方言特色,帶著問題去學習,深入探討之后進行文學上的提高,這是閩南語教學能夠實現高效、真實的最直接方法。不少教師在教授閩南語的時候,發現學生很容易被地方色彩濃厚的民俗所吸引,所以不妨在教學中引入真實案例,讓學生帶著發掘的心態去尋找閩南語的痕跡,從生活的角度來探究這門語言。
參考文獻
[1]陳澤平.閩語新探索[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2]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陳章太,李如龍著.閩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