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摘要】人的主體性素質是現代社會人的核心素質,在語文學科中倡導人文性,實際上是對“關注人、發展人”這一教育終極目標的重新認識。小學階段的習作作為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是兒童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兒童心智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習作指導中,教師走近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理解,尊重他們的“未成年狀態”,蹲下來與他們對話,引領他們同伴之間彼此敞開心靈,溝通接納,吸引包容,互動分享,提煉思想,升華認識,真正實現語言與心智的同生共長,這是作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條條大道通羅馬”,追尋彼岸的理想道路千萬條。在此,筆者謹呈一家之言:以一次“案例式”作文指導為例,探索一種對話型作文指導模式。
【關鍵詞】主體性素質;小學階段;兒童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兒童的作文是好教材 ,把精彩亮在追問中
在一次“生活中讓自己感動的人和事” 自由習作中,發現很多同學不約而同寫了“讓座”。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幾乎真實地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生活。就在這平凡的生活中,在這古老的話題里,相當一部分習作以不同的方式煥發了各自不同的“青春”,用心地欣賞這些“有分量、有價值的思想”(不把它們看成是“一項作業而已”),他們的作品語言簡練,有一定的故事性,其中還穿插了一定的描寫,其中一篇學生甲的有較強的代表性,筆者捧著這部作品在全班面前朗讀:
二、讓座的叔叔
一個炎熱的夏天,媽媽帶著我來到永康(城里),狂購了一
番,在我們回去的時候已經是六、七點鐘了。我們來到東站,坐上了一輛開往新樓的車,由于人太多,我們只能站著,不過希望可以在回去的途中坐到位置。可是這輛車像沾了蜜似的,乘客只上不下。由于人太多,再加上車窗外本來就已經開始發黑,造成車里黑壓壓的一片,又加上我本來已經狂購得非常累,于是我就找到一個(根)桿子,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突然,汽車的一個緊急剎車,把我摔倒在地,媽媽趕緊把我扶起來……
“小弟弟,這個位讓給你吧!”在我旁邊的一個座位上有人說道。“這怎么好意思呢!”我說。“反正我就要下車了,還不如讓給要幫助的人呢!”說著他一把把我拉了過去,自己擠到客車的最前面下了車。“這位叔叔對你多好啊!你以后也要向他學習,知道了嗎?”媽媽說。“知道了,我還會比那位叔叔做得更好呢!”我回答。在那個擁擠的客車里,我的腦子一直想著那位叔叔,直到我和媽媽下了車……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篇習作雖然“幼稚”,但是也有很多精彩,仔細去尋覓、去發現、去利用。然乖孩子們感覺到自己的習作被看作是有分量、有價值的思想,體驗到作文作為“一種公眾的言說”給人帶來的自尊,這時,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便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悄然扎根。當筆者用欣賞的語氣念讀完這篇作文時,已經是鼓勵了一大批。剛讀完,馬上就有同學說,前面這一部分的描寫很有價值,追問理由,都能各抒己見:
生1:正因為“狂購”所以會那么累;
生2:逛到天快黑,已經是筋疲力盡;
生3:有了上述的原因,才能突出上車后是多么渴望有一個舒服的座位讓他美美地睡一覺,哪怕是才靠個桿子也會沉沉睡去。這才顯示出“讓座”的價值。
生4:車上人那么多,車那么擠,這時的讓座需要“犧牲精神”。
在討論中,孩子們已經明白:必要的渲染、鋪墊能夠為下文埋下伏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最重要的是這個寫作知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不是“老師的命令”;而是建立在自身感受、體驗基礎之上的認識:為了把我心里的想法表達清楚,為了讓聽我說話的人(讀我作品的人)明明白白知道我的意思,與我產生心理的共鳴,我需要運用一些寫作技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兒童跳出自己的習作看自己的習作時才會有“哦——原來是這 樣……”的恍然大悟。教師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提供一片催生智慧的土壤——搭建了一個對話的平臺,激起團體互動的動力。
三、教師的引領永遠不缺席,把評價藏在交談中
自己的作文被推向了“公眾”的面前,這么多同伴一起面對自己的“作品”,投入地欣賞、品評,這位同學是必恭必敬、洗耳恭聽。在同學們的討論中,他的腦子也在飛快地轉著,思路被打開,表現欲被激發。
師:聽了他們的說法,你有什么樣的想法產生?
生:該拉的面團沒有拉。(展開描寫的一種形象說法。)
師追問:你認為哪里該拉,哪里不該拉?(師根據他說的將作文紙一折,很直觀地展示:他自認為不該拉的卻占了將近3/4的篇幅,該拉的卻只寫了短短幾行。)這后面部分到底缺失了什么?
生:心里想什么。
師:你說說看,到底會想些什么?
(生大多說些喜悅、開心、滿足之類的。)
(師引導認識生活,豐富情感體驗,促進心理發展:)除了喜悅、開心、滿足難道并沒有別的?細心的孩子在享受舒服的同時,還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看叔叔。
師:目光會追隨叔叔,深情而又感激地看著他的背影,或者還會看看他是否馬上下車。
也許對于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理所當然”地享受別人給予的幫助——坐下就睡——是他們真實的表現,今天的“目光跟隨”只是迎合老師的意圖而已,不管是出于哪一種意愿,對于他們以后的生活觀察、情感體驗、待人處事都是一種暗示,一種引領,一種提升。重視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對周圍環境的變化不再熟視無睹,既是兒童積累寫作原初意象的需要,也是促進兒童主體性人格的形成的必需。
一縷理性的思考雖然照亮不了整個世界,但至少可以成為暗夜中的一盞燭臺,供人們秉燭夜游。以此磚引玉,愿更多探索發出的微小光芒匯聚成光的海洋,照耀兒童作文前行之路!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