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芹
【摘要】《阿長與〈山海經〉》記的是兒時的保姆長媽媽。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是對長媽媽的懷念,是對長媽媽無限的敬意與感激。從所敘的事件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阿長對童年魯迅的發自內心的關愛,無論是繁瑣的禮儀,抑或是講長毛的故事,還是買《山海經》。只是因為知識的缺陷,有時我們讀來阿長是那樣的粗俗,是那樣的可笑,是那樣的愚昧,但這樣的阿長才是真實的,她以她的方式關心一個孩子,是出于內心深處的,是那樣的真誠。教學本課,重點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悟阿長的“真”,體悟蘊含其中的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關鍵詞】山海經;教學設計;阿長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教學目標:1.整體把握課文,感知阿長這個人物形象。2.品讀語句深層含義,體悟蘊含其中的懷念之情。3.領悟文章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過程:導入,引領學生走進情感。1.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講神秘莫測的美女蛇故事的長媽媽嗎?長媽媽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對于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了這篇《阿長與〈山海經〉》。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2.請同學們讀課文,找出文中魯迅表達內心對阿長情感最直接的句子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齊讀)
明確:既是對阿長的祝福,又是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的流露。(補充資料)《阿長與〈山海經〉》,以及整部《朝花夕拾》都是表達對滋養過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懷念。
(闕開源《魯迅回憶性散文中人物建構》)
一、讀阿長買《山海經》段落,品味情感
1.阿長與《山海經》之間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讀課文,了解之間的波折?合作朗讀19-29小節,請學生說說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的曲折故事。
明確:——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罷,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結果:“我”深受感動,對長媽媽發生了新的敬意。
2.仔細閱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①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什么心理?明確:“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更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②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明確: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③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明確:因為“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補充資料)“別人”……是指家長、老師、學者等等,他們掌握了教育權力,并且負有教育責任,但從來沒有想過,兒童應該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那里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他們根本不懂得,教育的目的就是滿足和培育孩子的好奇心。反倒是阿長……就是從心底里愛她的“哥兒”,“我”那副坐立不安、喪魂失魄的樣子,她看了心疼,就要想方設法滿足“我”的愿望、欲求,而且她想到做到:“我給你買來了!”
3.原來,正是阿長為“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讓我對她有了深深的懷念。讀第22-26小節,想象阿長買書的種種不易,品味其中的懷念之情。明確:阿長看到“哥兒”日思夜想,很是心疼,不管有多費事,她是一定要買來的。懷念阿長對孩子的真心理解,“我”“全體都震悚起來”是最最真切的情感,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二、讀其他部分,體悟蘊含的情感
1.說說文章前半部分還寫了哪些事情?從中可以看出阿長身上還有哪些特點?明確:愚昧迷信、粗俗、無知、非常向往幸福生活
2.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把標志著“我”對長媽媽的情感發展和變化的關鍵詞找出來。明確:“憎惡”“討厭”——“偉大的神力”“特別的敬意”——“完全消失”
3.這樣一系列的情感和“我”對阿長產生的懷念之情矛盾嗎?讀讀相關細節,體悟蘊含其中的懷念之情。明確:“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寫法上是欲揚先抑,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嘆,更加真實可感。也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這篇文章是成年后回憶所寫,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阿長的“真”——真實、真心、真情、真誠、真愛。這些正是成年的“我”所懷念的。
讀細節,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
①阿長的睡相不好,讓“我”很是難受。母親婉言相問,可是“她不開口”,也沒改。不開口,是羞于開口。不改,是不能改。阿長出身低下,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真實
②阿長教的道理,無一不是對“我”的悉心教養,是對“我”的真心愛護。——真心
③阿長講長毛的故事,聽來雖是無知的,但阿長卻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從她“嚴肅”的話語中,可以看出這其實跟她講美女蛇故事的出發點是一樣的,是在把自己懂得的知識告訴孩子,因而童年魯迅和聽美女蛇故事一樣有了一種神秘感。——真誠
三、再品細節,升華情感
1.品味“特別的敬意”和“新的敬意”情感的不同。明確:同樣的詞語,因為有不同的語境,因而表現的情感也不同。“特別的敬意”是幽默的調侃,而“新的敬意”是抒發內心真摯的情感。
2.讀第1、2小節,品味其中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明確:阿長的名字是別人的名字,是前一個女工的名字,說明她沒有自尊,流露了作者對她的深深的同情。
3.再次齊讀第31節,感受其中蘊含的無限懷念、感激之情。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