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毅
【摘要】運莊于諧,舉重若輕。本文對“王幾何”的教學藝術從生活性閱讀、體驗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等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王幾何》;教學藝術;生活性閱讀;體驗性閱讀;探究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王幾何》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七年級上冊二單元中的一篇新課文。簡單地敘事,生動地記人,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值得一探。
一、生活性閱讀(原始閱讀)
王幾何,何許人也?
中年人。
方頭大耳,矮胖結實。
聲音洪亮,語言風趣,行為“離譜”。
初中教師,教授幾何,且熱愛幾何教學。
業務水平極高,深受學生喜愛。
讓學生永遠銘記了初中第一堂幾何課。
二、體驗性閱讀(職業閱讀)
初讀《王幾何》,讓同為教師的我很是羨慕——畢竟能讓學生牢牢銘記整整一堂課的所有過程和各種細節,非一般功力所能及。再讀,讓身為教師的我不禁追問——王老師的課究竟高明在哪里?仔仔細細地探究一番,原來這是一堂精心設計的課,處處有“心機”。
作為一門學科的首節課,吸引學生對該門學科的興趣是所有老師都會重視的問題,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看如何能把孩子的心抓住。但是王老師的第一節課,不是僅僅停留在興趣這個淺薄的層面,他在幽默搞笑之余,還把熱愛知識、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傳播到孩子的心靈深處,就像一次火箭發射,威力十足,震撼無比,帶給孩子們極大的心靈沖擊,如同先知把一顆求知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教學境界高。
王老師無疑是一位深諳學生心理的老師,用表演的方式,引領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步入了幾何學科的大門。
首先是一場啞劇表演“吸睛”。三分鐘,用面部表情逗得孩子們大笑連連,舒緩了學生首次接觸一位新老師的緊張感,拉近了師生距離。第二步,反手畫圖,巧作鋪墊。又標準又好看,賣弄這一手是為后來請學生畫圖,進而闡明做學問的道理作好充足的鋪墊。做足架勢之后,王老師用金屬般的聲音進行自我介紹,從“大名”到“綽號”,還很遺憾沒有學生當面叫出自己的綽號,行為離譜,徹底調動起學生一探究竟的興趣,這是個怎樣的老師呀?第三步,請學生上講臺,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目的,讓孩子對“幾何”第一次親密接觸,直觀認識。更重要的是拋磚引玉,讓學生從比較中產生直接的體驗,看似簡單的圖形,即使借助工具,也不見得畫得好,但是老師卻能徒手畫出標準圖形,由此可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學生從樂不可支到肅然靜默,強烈的反差中,水到渠成地領會到學習的真諦,也感受到這位幾何老師敬業樂業的崇高精神,欽佩之情油然而生。四兩撥千斤,王老師實現教學目的的方法舉重若輕,教學水平高。
連我都希望能成為王幾何的學生!幸運的作者親歷這一切,多年后,站在學生的視點,回憶了這節終生難忘的課,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文章極富感染力。
三、探究性閱讀(專業閱讀)
僅僅一堂課,時間有限,空間有限,要展現老師的精神氣質,該怎么辦?
第一,作者采用了《史記》中的筆法,還原課堂原型,有什么寫什么,沒有什么就不寫。本文以補敘收束全文:“王玉琳是父親馬仁海的毛根兒朋友”。這句話有什么意思,對全文而言是必要的嗎?我品了又品,終于明白:對于父親的這位發小,作者上初中前必定有所了解,可是文章一開頭,他始終以未知者的身份,保持一個學生視角,把一堂課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交替融入到課堂進程中,絕不多言多語,插敘自己所知道的額外信息。作者不緊不緩地把握住記敘的節奏,細致地刻畫了王老師的言行舉止,盡力還原出課堂的真實場景,務必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一來,僅僅記錄40分鐘的一堂課,作者就傳神地展現出王幾何的種種特征,何須再寫其他呢?收到了以管窺豹的效果。再則,為父親有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毛根兒朋友,作者從小孩子的心理角度,還寫出了一種與有榮焉的得意之感。
第二,運用了《口技》的筆法,將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緊密結合。主體寫王老師的授課過程,配以學生的聽課反應,側面展現出王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語言所取得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作者用了小說結構的筆法,巧妙鋪設了一條情緒的起伏線:靜——笑——靜——笑——靜。好奇與渴望中,學生安靜等待;老師啞笑引發全班哄堂大笑;老師斂笑待全班安靜不是真的靜,老師一張嘴,一出口,那特殊的金屬般嗓音才是真正震住孩子們的原因;繼而學生走上講臺畫出奇形怪狀的幾何圖形,全班再次哄堂大笑;最后老師鄭重其事,把一個分量沉沉的樸素道理扎根在孩子們的心田,這時的靜,寧靜中透著肅靜與莊嚴。這條情緒發展線索一次又一次地調動著讀者的閱讀興趣,推動著歡樂氣氛越積越高,高潮之處,陡然一轉,轉諧為莊,完成了一次心靈的凈化。從文章開頭“幾何老師會是怎樣一個人呢?”至此,讀者才算真正懂得了王幾何的為人,懂得了同學們能夠終生不忘這堂課的原因。似解開了一個縈繞于心的懸念,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之感。
教材解讀完畢,順著解讀生成的思路,化繁為簡,精心設計教學主問題,緊緊圍繞兩個話題展開:
(1)這是一堂怎樣的課?
(2)王幾何是個怎樣的老師?
敘事結構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語言的品析、中心主題的理解,這幾大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在上課的同時又欣賞到另外一堂好課,課中有課,兩線并行,雙諧成趣,獲得了一次愉快的語文學習體驗。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