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平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2014年“網民媒介素養”研究綜述
王艷平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在21世紀初,隨著西方媒介素養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及我國網絡媒體發展進步,近年來,學者們將媒介素養問題提上日程。網民對媒介素養的認知度和理解力,已經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本文分析了相關“網民媒介素養”論文的視角、領域、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探究2014年度網民媒介素養的相關論文的傳播路徑。
網民;媒介素養;期刊論文;綜述
現代社會,網絡媒體的發展迅猛,運用網絡媒體的人群也迅速增加,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達6.49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網民的隊伍在不斷壯大,網民對媒介素養的認知度和理解力,已經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和研究。隨之而伴的媒介素養研究在新媒體時期也在大踏步開展,網民媒介素養已被提上日程。
我們這里研究的“網民媒介素養”中的“網民”是泛指,指我們研究網絡媒體的傳者和受者,即微博、微信、博客、網絡論壇、手機短信和手機報、網絡視頻等媒介的傳者和受者。
在“期刊”欄目下,筆者首先進行了縱向對比,以“主題”為搜索范圍的,輸入“網民媒介素養”的關鍵詞,檢索了2005-2014年的文獻,如表1所示,可知,除了2009、2011和2013年,期刊論文數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的論文數都呈逐年遞增式,2014年有78篇,是近十年來的相關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一年,由此觀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民數量的日益增多,一些學者對“網民媒介素養”的關注也在增加。
筆者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利用“中國知網”本身所具有的統計功能,分析了文獻摘錄數據的作者背景、作者合著分布、期刊分類,同時認真統計了這78篇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分析視角等,本文綜合運用了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內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的,旨在從中探究我們的研究“主題”——“網民媒介素養”的內在蘊意。
2.1 研究領域探討
我們分析的2014年的78篇期刊論文,由表2可知,涉及新聞傳播學和教育學領域的論文最多,分別有52篇和47篇,涉及教育學的學者,從教育角度出發,闡釋媒介素養教育的改革、課程建構及具體的實施路徑。①張明海,龍獻忠.基于課程群視角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改革.現代傳播,2014(9).涉及2門學科及以上的有33篇論文,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也有涉及,但篇數不多。計算機學科沒有涉及。
2.2 分析視角
在分析研究領域的同時,筆者對78篇論文樣本也進行了視角歸納,我們研究分析的主題是“網民媒介素養”,檢索到的文獻有關特定人群的有46篇,對社會現象反思的有11篇,跨學科研究的有8篇,跨國界研究的5篇,“其他”共8篇,比如《美國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就分析了媒介素養教育的范式轉移與教育類型,這給正在興起的中國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表1

表2
2.3 研究方法分析
這里我們將研究方法分為七個緯度,定性田野分析、文獻分析、個案研究、控制實驗法、實地調查法、內容分析、批判或詮釋,而總體上對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又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表3

表4
樣本文獻多采用批判或詮釋和個案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如表3可知,個案研究方法使用的比例最高,達46.05%,其中《少數名族與漢族大學生新媒介素養對比研究——以長江師范學院為例》運用了問卷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還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
而控制實驗法和定性田野分析在我們分析的文獻樣本中,無一篇論文使用這兩種分析方法。有5篇論文用了文獻分析的方法,這些文獻多采用互聯網學術網站進行搜索而進行的問題研究,其中《信息素養與媒介素養的對你研究——基于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的視角》還用了知識圖譜的方法。
對文獻進行分析和通過問卷調查進行探索的論文多數運用了定性定量交叉的方法,定性定量交叉運用的論文占18.42%,
2.4 論文作者背景分析
經過筆者的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有關新聞傳播學研究及其相關內容的研究,其學者所著“網民媒介素養”研究最多,共有43篇論文。其次是從事教育研究及其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的學者。
現今社會,網絡媒體的發展非常迅猛,“薛蠻子”事件曾掀起一場風波,所以“網民媒介素養”與法律有著密切聯系,然而在我們分析的文獻摘錄中只有1位學者具有法律相關專業背景。
也有其他專業的,比如藝術設計、館員、管理學專業、護士、地質工作者等,雖然涉及的作者背景范圍比較廣,但是其關注“網民媒介素養”的這些專業,一類專業僅一位學者關注。
獨著的作者我們分析知其所占比重為70%,“媒介素養”在我國發展也就近20多年的事,涉及學科較多,對其研究還在探索發展階段。“網民媒介素養”合著研究的論文偏少,跨專業的合作也較少。這不僅會束縛“媒介素養”在我國的發展,而且也限制了媒介素養研究的全面性。
分析知,更多的獨著論文傾向于用批判或詮釋、個案研究和文獻分析的方法,這種僅從研究者出發就能做出的理論分析,往往會取代一些需要大量研究者通過實證分析共同完成的任務,比如定性田野研究和調查法。
2.5 期刊分析
筆者著重研究的是2014年有關“網民媒介素養”的期刊論文,在這78篇文章中,然而,主流類新聞傳播學期刊上我們僅僅篩選到了22篇,即《新聞研究導刊》、《今傳媒》、《新聞傳播》、《新聞知識》、《新聞世界》、《青年記者》、《新聞戰線》、《東南傳播》、《現代傳播》。發表在學報上的論文有23篇,其他來自《軟件導刊》、《傳播與版權》、《教育教學論壇》和《才智》等。
我們所探究的這78篇論文,其中25篇是來自“基金項目”的。基金項目是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鄉村社會傳播結構的變遷與重構研究”、“廣西民族文化品牌傳播研究”的論文,基金項目的作者通過對桂東南某農村初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的進行分析,得知農村青少年素質教育中依然存在,農村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實證研究尚顯不足,建議多方培養和改革媒介素養教育。
[1]黃楚新.新媒介素養[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羅坤瑾,龍潛.媒介素養研究綜述——基于CNKI的數據[J].編輯之友,2012,12.
[3]張開,石丹.提高媒介傳播傳播效果途經新探—媒介素養教育與傳播效果的關系[J].現代傳播.
G2
A
1674-6708(2015)142-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