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 安驥(副教授)王祺 董羽豐 徐浩
從近年來的上海郵輪旅游市場發展態勢看,自貿區的設立無疑對郵輪市場和郵輪母港建設起到了明顯推動作用。上海自貿區試行 “負面清單”制度,即“法無禁止即可為”,可簡化對外資進入的審批管理,同時擴大開放。寬松的營運管理與登記注冊制度為郵輪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環境。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給予外商準入前國民待遇,即外國投資者在投資發生和建立之前便開始先手與本國投資者相同的待遇,可以享受包括稅收在內的諸多優惠。這一利好政策更加大了國外郵輪公司以及制造商進駐上海自貿區的可能。
上海自貿區的“四區兩港”在地域上處于浦東沿海地區,相對偏遠,上海現階段已經有北外灘國際郵輪碼頭和吳淞口郵輪碼頭作為發展基礎,郵輪碼頭的發展策略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是依托現有的北外灘、吳淞口兩座國際郵輪碼頭,加強自貿區與郵輪碼頭的快速鏈接。加強直通交通的建設,包括地鐵、輕軌、高速公路等建設;其二是依托上海洋山深水港區,建設新型綜合郵輪母港。
造船業的中心早就轉移到東亞地區,豪華郵輪的建造技術是西方發達國家造船業僅存的碩果。但是這種技術優勢在自貿區政策下有了突破的可能。郵輪制造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專業人才素質要求極高。上海位于長三角經濟帶核心區域,交通便捷,外資集中,利用江浙滬周邊一帶國內先進船舶工業基地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可以充分吸引人才。
盡管我國不缺乏大型遠洋運輸船制造相關專業人才,但始終無具有大型郵輪制造業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了能使我國本土郵輪制造業快速起步,在自貿區框架下引入郵輪制造業的高端人才已成為首選。上海自貿區允許設立中外資人才中介機構,并允許外資持有不超過70%的股權,同時降低注冊資本。這就使得國際先進水平的人力資源跨國機構可以直接在中國搭建人才引入通道,為直接聘用、引進國外郵輪制造業高端人才提供了窗口。
上海自貿區區域優勢明顯,包括船配產業扎實發展、勞工成本相對低、科研力量強等,尤其是航運政策的扶持。
上海地處上三角經濟帶,船舶配套產業十分發達,整體規模優勢顯著,船舶工業發展基礎厚實。經過幾年的產業整合,長三角地區的船舶配套產業已經形成規模、有序的產業鏈。江蘇、浙江和上海三地的船舶配套產業總產值占船舶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穩步提高,2011年我國船舶配套設備行業產值達到800億元,裝船率65%以上,其中長三角地區占到了總產值50%左右。這為郵輪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郵輪制造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更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長三角地區的勞動力成本要低于廣東等國內造船業大省,更遠低于日韓等國家,上海自貿區可以依托長三角地區豐富,且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來實現較強的國際價格競爭力。
上海地區具有以上海708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建筑學院、上海海事大學等骨干力量為核心的專業船舶設計、建造以及管理的科研力量,同時擁有江南、滬東、外高橋等國內大型造船廠,可以從設計源頭抓起,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設計制造豪華郵輪的設計團隊和制造基地,立足于國內整合力量開展自主研發,并積極尋找合作伙伴。
由政府牽頭,從政策上積極引導,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就郵輪登記、營運來講,購買或者建造郵輪,按照中國(上海)自貿區的政策規定,可以懸掛五星旗或者方便旗,并享受自貿區有關稅收優惠政策以及非五星旗郵輪可以運營中國沿海業務的有關政策,擴大中國的郵輪市場空間。郵輪產業是一個封閉性很強的產業,即使我國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但如果沒有我國自有郵輪運營企業的發展,很難攬到郵輪制造合同。在自貿區航運政策的激勵下,隨著我國郵輪產業不斷提升,就一定會帶來郵輪制造業的突破。
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和上海地區造船業的厚積薄發,是形成我國郵輪制造業突破的必要條件。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需要升級換代的歷史性階段,郵輪制造業是我國造船業實現升級換代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我國努力實現工業經濟4.0的大形勢下,我國的郵輪業完全有可能實現這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