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英
(瀘溪縣人民醫院ICU,湖南湘西416100)
重癥監護病房病原菌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干預措施
賀玉英
(瀘溪縣人民醫院ICU,湖南湘西416100)
目的調研重癥監護病房(ICU)病原菌感染情況,分析相關感染因素并為預防提供相應干預措施。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將ICU中230例患者按回顧性研究方法分析統計其臨床資料,分析醫院內病原菌感染情況及感染相關因素。結果ICU患者感染率為10.9%(25/230),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6.0%(14/25)、泌尿系統感染占20.0%(5/25);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占64.0%(16/25)。與未感染組比較,感染相關因素主要為患者年齡,入住ICU時間,導管、呼吸機等留置時間,≥3種抗菌藥物合用,合并基礎疾病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ICU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為主;感染相關因素多樣化。根據患者感染相關因素進行干預,可有效降低醫院內病原菌感染發生率。
重癥監護病房; 病原; 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試驗
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病情通常較重,患者免疫力低下,并且臨床診療中侵入性操作繁多,患者發生醫院內病原菌感染的概率是普通病房患者的3~5倍[1]。病原菌感染是ICU患者常見并發癥,主要因為抗生素濫用、患者機體抵抗力差、營養狀況差等因素所致,引起病原體侵襲,最終導致感染的發生。并且ICU患者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病原菌會隨著患者的轉移而感染其他患者,引起醫院內感染的流行。相關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ICU患者合并病原菌感染者病死率明顯高于無感染者[2]。本研究對本院ICU收治的2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是否發生病原菌感染對其進行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并進行干預,以求降低感染率,為臨床控制ICU病原菌感染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本院ICU收治的230例患者,其中病原菌感染25例(感染組)。感染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18~75歲;入住ICU時間2~35 d。未感染患者205例(未感染組),其中男 112例,女93例;年齡 18~75歲;入住ICU時間2~21 d。所有患者入住ICU后對傷口分泌物、痰液、血液、大小便等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查。本研究在所有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且自愿情況下開展。
1.2 方法
1.2.1 藥敏試驗和細菌生化鑒定 試紙條(API)由法國進口,采用由美國進口的半自動細菌鑒定儀(SCEPTOR)對細菌進行鑒定,具體鑒定達到種水平。藥敏試驗采用紙片擴散法進行測定。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并以2006年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標準對檢測結果進行界定。
1.2.2 感染診斷標準 按照劉莉等[3]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評估:患者入住ICU 48 h后出現感染癥狀或在原有感染基礎上發生新的感染;同時,對血液、大小便、痰液、引流物等進行病原學培養,發現真菌或細菌生長,即判定為感染。
1.3 統計學處理 初步錄入數據時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將數據輸入Excel(2010版)進行邏輯校對并分析,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染者細菌來源分布 25例感染者主要集中于呼吸道及泌尿系統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6.0%,泌尿系統占20.0%,見表1。

表1 感染者細菌來源分布(n=25)
2.2 分離出的病原菌分布 感染患者中革蘭陰性桿菌感染16例(64.0%),革蘭陽性球菌感染5例(20.0%),真菌感染4例(16.0%)。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患者中以銅綠假單胞菌為首,其他包括陰溝腸桿菌、產堿假單胞菌、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等。革蘭陽性球菌感染患者中金黃色葡萄球菌位居第一,其他包括腸球菌屬、表皮葡萄球菌等;真菌感染主要為白假絲酵母。
2.3 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與未感染組比較,感染相關因素主要為患者年齡,入住ICU時間,導管、呼吸機等留置時間,≥3種抗菌藥物合用,合并基礎疾病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ICU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230例患者中發生感染25例(10.9%)。從表1可見,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56.0%)及泌尿系統(20.0%)。引起感染的因素主要為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包括:(1)年齡,感染組患者平均年齡[(56.4±5.9)歲]明顯高于未感染組[(45.6±5.2)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65,P= 0.000 0)。說明患者感染的可能性與年齡呈正相關,年齡越大感染可能性越高;同時,患者年齡越大,機體免疫力降低,合并各類內科疾病多,感染組患者合并各類疾病發生率均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加之機體各器官功能衰竭,導致感染危險性上升。(2)侵襲性操作,ICU患者常會進行侵襲性檢查或治療,如尿管、呼吸機、胃管、深靜脈置管、氣管切開等;感染組患者導管、呼吸機等平均留置時間[(9.6±1.8)d]顯著高于未感染組[(7.5±1.7)d];說明侵襲性操作后導管、呼吸機等留置時間越長,患者感染風險更高。(3)ICU病房環境處于完全封閉狀態,收治的患者病情均較重,醫務人員進出頻繁,病房中缺乏專門的空氣消毒裝置,患者一切治療均在病房內完成。由于患者痰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導致空氣中病原菌含量上升,患者入住ICU時間越長,感染概率越高。(4)抗菌藥濫用,感染組患者合用抗菌藥物數量大于或等于3種者占68.0%,未感染組則占39.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81,P=0.000 0)。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在ICU病房中較常見,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會引起患者體內菌群失調,增加對藥物的耐受,導致耐藥菌大量繁殖,感染風險增大[4-6]。
本研究對比了感染者與未感染者的臨床資料、感染特點等,分析總結出高危因素和干預措施,以減少感染的發生,具體內容如下。(1)完善ICU相關感染管理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保潔和消毒隔離計劃,并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實施。定期組織ICU人員參加預防感染的培訓,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護士專業操作技能培訓,規范其操作。(2)ICU患者病情均較嚴重,基礎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在護理干預中需加強患者口腔護理,至少每天2次。保持患者皮膚潔凈、衛生,定期更換床單,預防皮膚破潰或炎癥。針對病情嚴重的昏迷、長期臥床患者還需加強呼吸道護理,定期清除口、咽分泌物,維持呼吸暢通。每天均需用消毒液擦拭柜面及治療車、拖地等,使用空氣凈化器的患者需定時對儀器及空氣進行消毒。(3)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侵入性檢查,嚴格掌握檢查適應證,以減少對患者的損傷。如吸痰處理時需采用一次性手套,操作輕柔,嚴格遵循一人一套用具的原則。維持機械通氣的患者,插管操作應輕柔,對導管進行良好固定,避免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傷;器械每天均需進行消毒和更換,避免交叉污染。靜脈置管患者應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護理,導管放置時間切忌過久,關注穿刺部位皮膚情況,一旦發生皮膚紅腫應立即處理并進行細菌學檢查。留置尿管的患者應加強對會陰及尿道口部位的消毒,插尿管操作時需注意動作輕柔以降低對患者的損傷,降低感染發生率;保證尿管暢通,預防逆行感染的發生。(4)護理時嚴格實施手衛生規范及制度,院感科應定期對ICU護士及保潔人員進行手衛生考核,不合格者需定期參加規范培訓,以求將管理落到實處。定期進行醫護人員手衛生細菌檢測,洗手設施改用非接觸式設施,增加床旁、治療車中的快速消毒劑,便于醫護人員在檢查患者時及時進行消毒。依據趙雪等[7]和 Lisa等[8]研究結果,本院也采用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保護,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的不可避免性,本院選擇增強外界監管的干預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通過對相關醫護人員進行專業操作技術的培訓,以降低侵襲性檢查對患者造成的損傷;通過加強醫護、保潔人員等對消毒衛生知識法律法規的學習,并強調基礎護理中的手衛生,以考核及培訓方式提高無菌操作率,降低外界環境中的病原菌數,以降低患者感染風險。根據患者病情程度不一的情況,對其實施有效干預、病原菌監測,將護理工作重點放在預防中,以期達到降低感染率的目標。
總之,ICU中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較高,應根據患者病情及感染情況進行有效的干預和防護,以降低患者感染風險。
[1]徐進,馬淑慧.重癥監護病房病原菌分布情況及感染因素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7):786-788.
[2]曾金鶯,呂彩霞,吳艷春,等.ICU中病菌感染與護理人員干預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1C):17-18.
[3]劉莉,陳軍,高建瓴,等.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監測及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江蘇醫藥,2012,38(18):2140-2143.
[4]姜繼娜,韓龍.神經科ICU醫院獲得性感染病原菌及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5):3592-3593.
[5]Schlapbach LJ,Agyeman P,Hutter D,et al.Human metapneumovirus infectionasanemergingpathogencausing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 J Infect Dis,2011,203(2):294-295.
[6]宋世平,李艷,陳建魁,等.MICU病原菌分布及泛耐藥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7):3715-3717.
[7]趙雪,于沛濤,王弋,等.急診重癥監護病房病原學調查及臨床分析[J].北京醫學,2013,35(3):178-181.
[8]Flynn L,Zimmerman LH,Rose A,ET AL.Vascular catheter tip cultures for suspected 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tradition whose time has passed?[J].Surg Infect(Larchmt),2012,13(4):245-24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1.034
:B
:1009-5519(2015)11-1688-03
2015-01-23)
賀玉英(1975-),女,湖南瀘溪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重癥監護病房臨床工作;E-mail:tianhui66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