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王強
目的 探討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174例食管癌患者,其中19例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行根治性手術16例,行姑息性手術3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術前確診15例,術中及術后確診4例;術后無死亡病例。12例在術后接受化、放療,經隨訪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的1年存活率為73.7%(14/19),3年存活率為52.6%(10/19)。結論在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診斷中要結合食管造影及纖維胃鏡檢查結果,細致觀察判斷遠端食管是否存在病變,對于確診為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早進行根治手術,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
食管癌;惡性腫瘤;纖維胃鏡
近年來,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的臨床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1],臨床中對于MPMN的診斷與治療也越來越重視,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食管MPMN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探討食管多MPMN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3月~2010年4月河南省滑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74例食管癌患者中,19例食管MPMN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其中男15例,平均年齡(55.47±3.53)歲;女4例,平均年齡(58.24±3.51)歲;行根治性手術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行姑息性手術3例,其中男2例,女1例。患者均為2處病灶,主癌灶長度1.4~7.7cm,男性平均灶長度(4.14±1.48)cm;女性平均灶長度(4.33±1.25)cm;髓質型13例,蕈傘型3例,縮窄型2例,潰瘍型1例。副癌灶長度0.3~4.1cm,平均灶長度(2.31±0.46)cm;髓質型11例,潰瘍型5例,腔內型3例。
1.2 方法
1.2.1 診斷 本組患者的術前診斷以患者臨床癥狀結合食管纖維鏡、食管X線造影進行,對比全食管片與多軸位食管片[2]。X線檢查時,指導患者小口吞鋇,在發現1個病灶后應繼續檢查其他部位,并改變患者體位進行檢查。食管纖維鏡檢查時要仔細觀察患者上消化道,對于發現腫瘤者,配合活檢,防止漏診;活檢取材部位應在病變頂端病灶邊緣,同一病灶取4~6塊[3];對于管腔狹窄,內鏡條件不允許的患者應改用氣鋇雙重造影或其他檢查方法,在檢查中切勿滿足于發現一處癌灶。
1.2.2 治療 術前要結合患者檢查結果及患者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及切除范圍,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根治性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法,身體狀況允許的患者應盡早采取根治術,并在術后配合放、化療,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組患者中,行根治性手術16例,行姑息性手術3例;12例在術后接受化、放療,隨訪1~3年。
1.3 評價標準 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標準[4]:(1)每個腫瘤都必須被證實為惡性腫瘤;(2)各個腫瘤之間必須彼此分明;(3)每個腫瘤必須明確并非轉移灶。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食管MPMN的臨床發生率為10.6%(19/179),其中術前確診15例其中經X線造影檢查確診7例、經食管纖維鏡檢查確診8例;術中及術后確診4例;術后無死亡病例,12例在術后接受化、放療,經隨訪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的1年存活率為73.7%(14/19),3年存活率為52.6%(10/19),根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異時性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的1年存活率(76.4%),3年存活率為(57.6%),與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經統計學檢驗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MPMN是指機體同時或相繼發生2個或2個以上,彼此之間無關聯的原發惡性腫瘤,根據各個腫瘤發現的時間間隔又可見分為同時性原發性惡性腫瘤(SMPMN,時間間隔在6個月以內)與異時性原發性惡性腫瘤(MMPMN,時間間隔在6個月以上)。文獻報道,SMPMN的發生率遠低于MMPMN,其臨床發病率為
0.8%~10.8%[5]。
食管MPMN經常被漏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滿足于找到1個病灶,盲目作結論;(2)由于管腔狹窄,內鏡檢查條件較差的患者未結合氣鋇雙重造影或其他檢查方法重新檢查。食管
MPMN與單純食管惡性腫瘤相比,遠期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中要優先考慮根治性手術,并在術前結合多種檢查方法明確診斷及手術范圍,爭取一次徹底切除多個病灶[6]。
本組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臨床發生率為10.6%(19/179),1年存活率為73.7%,3年存活率為52.6%,與異時性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的1年存活率及3年存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食管多發性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通過及時根治性手術治療,其預后情況不會比單純食管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差,而且兩種患者的手術死亡率及遠期生存率之間無無明顯差異[7]。
食管癌三切口切除術是指經“頸、胸、腹”3個切口對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的手術方法,清掃徹底,遠期治療效果好。但是術后經常出現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胸胃綜合征或反流性食管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恢復與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逐漸取代了傳統開放式手術成為眾多胸腔手術的主要手術方法,其中食管癌切除術就是最常見的一種。VATS在臨床中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疤痕不明顯等優勢。
總之,在食管MPMN的診斷中要結合食管造影及纖維胃鏡檢查結果,細致觀察判斷遠端食管是否存在病變,對于確診為食管MPMN的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早進行根治手術,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8]。
[1] 丁以國,沈振亞,余云生,等.同時性食管重復癌27例的診斷與治療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09,17(6):417-418.
[2] 翁鳶,辛定一,徐富仁,等.食管賁門部多發性原發癌的診治(附14例報告)[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0,20(9):711-712.
[3] 肖永鑫,時維東,孫獻勇.食管多發癌及食管、賁門重復癌18例臨床X線誤漏診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9):1108-1109.
[4] 胡旭,張松林,夏道奎,等.食管多原發癌6例外科治療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6):358-359.
[5] 白梅,彭貴勇,李向紅.食管多發癌胃鏡診斷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7,29(19):308-309.
[6] 劉尚國,呂靖民,齊博,等.食管、賁門癌術后感染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097-1098.
[7] 劉彩霞.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后醫院感染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3(27):77-79.
[8] 郭海周,王建軍,周福有,等.管狀胃對食管癌切除術后并發癥的改善作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1):1107-11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50
河南 456400 河南省滑縣人民醫院胸外科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