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兵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全腦血管造影的特點分析
王會兵
目的 探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全腦血管造影的臨床特點。方法 選擇10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進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對全腦血管造影的特點進行分析。結果 100例患者經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后顯示,75例患者(75.00%)有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有44例患者(44.00%)存在前循環動脈狹窄或閉塞,有28例患者(28.00%)存在后循環動脈狹窄或閉塞;前后循環均狹窄或閉塞28例(28.00%);前循環動脈狹窄顯著高于后循環脈動狹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25例(25.00%);顱外動脈狹窄47例(47.00%);顱內外均有狹窄或閉塞28例(28.00%)。顱外動脈狹窄主要為頸內動脈顱外段,顱內動脈狹窄主要為椎動脈顱內段與大腦中動脈。結論 全腦血管造影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動脈狹窄情況進行觀察,并判斷狹窄或閉塞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缺血性腦卒中;全腦血管造影;特點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中較為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200萬例,致殘率高達75%[1]。腦血管狹窄或閉塞都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對顱內外血管情況進行診斷,主要有經顱多普勒超聲、CT血管成像、頸部血管超聲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等檢查方式。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臨床提供的診斷信息,是治療不可或缺的信息,為腦血管病臨床診斷金標準。本研究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做全腦血管造影,對診斷特點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陽泉煤業集團總醫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制定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頭顱MRI與CT診斷后確診。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60.4±6.4)歲。排除標準:腦實質出血、顱內占位、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腎、心、肝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DSA檢查,穿刺一側股動脈(采用Seldinger技術),將5F動脈鞘置入,全身使用肝素,5F豬尾、4F單彎導管作主動脈、全腦血管造影。使用NASCET標準作腦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測量。行狹窄遠端正常動脈與狹窄段、狹窄近端直徑測量。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0例患者經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后顯示,75例患者(75.00%)有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有44例(44.00%)患者存在前循環動脈狹窄或閉塞,有28例患者(28.00%)存在后循環動脈狹窄或閉塞;前后循環均狹窄或閉塞28例(28.00%)。前循環動脈狹窄顯著高于后循環脈動狹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25例(25.00%);顱外動脈狹窄47例(47.00%),顱內外均有狹窄或閉塞28例(28.00%)。顱外動脈狹窄顯著高于顱內動脈狹窄(P<0.05)。顱外動脈狹窄主要為頸內動脈顱外段,顱內動脈狹窄主要為椎動脈顱內段與大腦中動脈。
由于缺血性腦卒中起病急,病情重,具有較高的致殘和致死率,正確、及時檢查和診斷能提高后期治療效果,缺血性腦卒中可通過TCD(經顱多普勒超聲)、頭顱CT、MRI掃描機腦血管檢查診斷。本研究通過DSA檢查,對腦卒中患者全腦血管造影特點進行分析探討,進而對患者腦動脈狹窄程度及分布情況進行正確評價,從而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依據。
全腦血管造影時經過計算機輔助下成像的血管造影法,行腦血管檢查時,不僅能準確判斷腦部病變位置,還可清楚判斷病變程度。目前,DSA為腦血管狹窄或閉塞臨床診斷金標準[2]。
本研究結果顯示,100例患者DSA檢查后,有75例(75.00%)出現都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有學者對100例缺血性腦血管患者作DSA檢查顯示,腦血管狹窄或閉塞檢出率為78.9%,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3]。
本研究發現,檢出腦血管狹窄或閉塞的75例患者中,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47.00%,顯著高于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25.00%與顱內外均閉塞或狹窄28.00%。與國內文獻報道結果一致[4]。有學者認為[5],腦動脈狹窄的高發部位與種族差異有關。不同種族的遺傳環境因素與易感性存在差異。相關研究顯示[6],種族遺傳易感性、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式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顱外動脈狹窄主要為頸內動脈顱外段,顱內動脈狹窄主要為椎動脈顱內段與大腦中動脈。近年來,有資料顯示[7],由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使得我國頸動脈顱外段粥樣硬化致嚴重狹窄的發生率較過去有所提高,已逐步接近歐美國家水平。提示,頸動脈病變在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中占據重要作用。據相關報道證明,頸動脈狹窄發生后,同側腦梗死發生率為93.5%。
本研究結果表明,44.00%的患者存在前循環動脈狹窄或閉塞,28.00%的患者存在后循環動脈狹窄或閉塞;前后循環均狹窄或閉塞占28.00%。前循環動脈狹窄顯著高于后循環脈動狹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國內大多研究結果一致。
缺血性腦卒中發生與動脈粥樣硬化呈密切相關性。有研究證實[8],其發病機制主要為微栓子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低灌注、穿動脈栓塞等,出現大動脈閉塞或狹窄是導致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及時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發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時作檢查,觀察血管運行狀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糾正,減少缺血性卒中的發生。
綜合上述,動脈粥樣硬化已被證實為缺血性腦卒中最主要病因,在嚴格掌握禁忌證與適應證情況下作DSA檢查,可幫助臨床更為準確、直觀地判斷血管與側支循環代償情況,并觀察腦血管狹窄狀況,顯示腦血管狹窄與閉塞程度,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張百祥,王秀玲,華何柳,等.改良吞咽造影檢查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中的評估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6):258-259.
[2] 吳卓華,劉磊,吳宜娟,等.VitalStim吞咽治療儀聯合咽部冰刺激治療老年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351-5352.
[3] 孔慶霞,安孔君,吳昭英,等.中青年腦卒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的臨床意義及病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5):556-557.
[4] 陳艷,潘翠環,王璇,等.神經性吞咽障礙不同濃度鋇液吞咽造影檢查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6):26-28.
[5] 于洋,郭玉娟,張琳瑛,等.球囊擴張術治療老年腦卒中后環咽肌失弛緩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6):620-622.
[6] 郭新賓,陳振,王子博,等.急診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術治療急性大腦中動脈閉塞[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0):802-805.
[7] 萬里紅,談正葉,錢美萍,等.表面電刺激治療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療效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11):979-980.
[8] 陳銳,肖昌瓊,謝輝,等.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2):2084-208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73
山西 045000 陽泉煤業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王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