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崔彥 郝偉 趙建鋒 張海永(長慶油田第二采氣廠,陜西 西安 719000)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天然氣的需求量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天然氣管道中存在的各種弊端也一一暴露。天然氣管道如出現腐蝕、人為破壞等現象均有可能導致在運行過程中發生破裂、泄露等事故,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為了減少類似事故的發生并將危害降到最低,對天然氣管道風險進行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
天然氣管道運輸介質是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易燃易爆性氣體,同時還含有少量的硫化氫、二氧化碳氣體等氣體[1],一旦發生火災或爆炸,將直接波及到附近的天然氣管道系統,這兩者也是對天然氣危害最大的事故類型。另外天然氣管道的風險存在著與其他化學危險品不一樣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破壞力大,后果嚴重。天然氣屬于易燃易爆氣體,一旦接觸到火源就會引起天然氣體燃燒,當天然氣與空氣相混合,濃度達到一定比例時,引起爆炸,造成大范圍內的人員傷亡。天然氣中含有的其他氣體隨風飄揚時,遇到火源也會產生爆炸,如果含硫的天然氣泄漏,就會危及人民生命,輕者昏迷,重者死亡。
1.1 管道建設區域環境復雜。天然氣管道所經區域地形多樣化,包括環境復雜的丘陵、山地等,這類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氣象都會對管道的建設造成一定影響,如腐蝕管道系統、地震的發生對管道的破壞,有的管道建設不僅要穿越多條河流,還要多次穿越鐵路、高速公路等。
1.2 管道建設區人口密集。天然氣管道主要是將天然氣輸送到各個城市中供人們使用。所以,天然氣管道一定會經過人口密集的區域,因此一旦發生天然氣泄漏等情況,將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天然氣管道工作系統復雜,管道涉及面廣,所以危害管道安全的因素也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2.1 施工質量
在一項工程建設中,材料的質量永遠占據首要位置。在管材選取中,一定要選擇符合設計標準的合格管材,曾有數據表明,在四川天然氣管道事故中,由于管線質量存在問題出現事故在1969-2003年間占總數的33.6%。
焊縫是管道工程質量過程的薄弱環節,有調查表明,美國在1991-2010年的天然氣事故中,由于焊接出現問題導致事故發生的比例占13.3%。這就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對焊接質量進行嚴格的拍片檢查,確保焊縫質量達到規范要求。同時,由于天然氣管道均為埋地敷設,存在很多的穿跨越等隱蔽工程,這就需要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對隱蔽工程的質量進行檢查,降低后期運行隱患。
2.2 管材腐蝕
天然氣中往往含有少量的硫化氫、二氧化碳腐蝕等酸性氣體,因此管道腐蝕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影響管道可靠性及使用壽命的關鍵性因素。在我國,管道運行中發生腐蝕穿孔的情況屢見不鮮。四川1969-2003年的輸氣管道事故中,由于腐蝕導致的事故占39.5%。管道腐蝕主要分為管道內腐蝕和外腐蝕。內腐蝕主要為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外腐蝕主要包括氧含量不均勻引起的腐蝕、由雜散電流引起的腐蝕微生物引起的腐蝕[2]。天然氣管道一旦受到腐蝕,影響面積都很大,危害也是最大的。目前主要采取的防腐措施有絕緣層防腐法和陰極保護法(犧牲陽極陰極保護法和外加電流陰極保護),通常常輸管道采取“聯合保護”的措施,以便更有效的緩減管道腐蝕。
2.3 自然災害
對于天然氣管道的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水沖蝕、采空區地面塌陷等。管線所經區域,周圍地形通常比較復雜,一旦出現上述的自然災害,就會導致管道彎曲、移位甚至發生斷裂,造成管線停輸、爆炸、火災等一系列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在管道敷設過程中,必須考慮周圍環境,選擇合適的管線路由,對于地形復雜地段加做相應的防護措施,確保后期管線安全運行。
2.4 人為破壞
人為破壞通常是指在管道附近進行采掘、爆破、開挖等施工對管線造成損害。根據《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在石油天然氣管道兩側個200米,以級相關的加壓站、集氣站、清管站、閥室、閥井、放空設施等周邊500米的范圍內進行爆破、地震勘察或工程挖掘、鉆探、采礦時,施工方應主動向本縣政府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審批后方可施工。然而在實施施工過程中,部分施工單位無視法律的規定,擅自施工,稍有不慎就造成天然氣管道泄露,進而引發嚴重的后果。有數據表明,美國在1991-2010年天然氣管道事故中,因挖掘導致的事故,占24.2%[3]。這就需要管道的管理單位加強日常巡護工作,確保管線標志充足,同時加強《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的宣傳,使更多的人學法、懂法。
天然氣管道的安全關乎著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與每個市民息息相關,保證天然氣管道的安全是大家的共同責任。在管道建設時,要嚴把設計關、質量關,確保管道質量。在后期維護中要加強腐蝕監測,做好應急管理,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管道運行的安全性。
[1]呂奎,孔益平,周宇,何華剛.天然氣管道風險分析及應急管理[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3,2(19):117-121.
[2]魏寶明.金屬腐蝕理論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