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群山
摘 要:近年來,隨著課改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間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規定:“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2013年秋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學進去,講出來”教學方式(簡稱“學講方式”),改變課堂教與學的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
關鍵詞: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課改 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33-01
我校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推進“學講計劃”課堂教學改革:以賽課引領教師全員參與,以聽課、評課加強課改教學研討,促進教與學方式的重大轉變。筆者有幸參與了對部分教師的聽課,感觸頗多,現僅就課堂教學方式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拙見。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模式,有較強的互動性,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主動發展、展示自我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變傳統教學中的教生間單項交流為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有利于營造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在聽課中筆者發現,在有些課堂教學上,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小組討論,“訓練有素”的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教室內立刻出現熱鬧、激烈的討論場面。實際上,留心觀察不難發現,多是一種“假熱鬧”,有的學生心不在焉,甚至有的學生借小組討論做掩護,說閑話。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打假。
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避免形同虛設,筆者認為主要是加強合作學習小組建設,形成一定的規則,建立有效的合作評價機制。
1 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群體動力理論”,認為人的內在需要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推動群體的演化和發展。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包括成員的構成、組長的選拔、小組成員分工等,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效果。
1.1 小組成員的構成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往往按照座位前后,自然形成4人或6人的學習小組。這種學習小組不能兼顧學生的成績、能力等因素,也就不能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作為學習小組,成員的組成要考慮學生的性別、成績、特長等因素,保證各小組有學科優秀學生,做到優勢和劣勢的整合,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1.2 小組長的選拔
小組長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是靈魂人物,是核心。因此,小組長的人選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要有較強的責任心,成績比較優秀,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1.3 小組成員的分工
小組成員要明確分工,落實到人,使每個成員都擔當特定的角色,并且每個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組內要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使小組成為團結協作的整體。
1.4 小組文化建設
小組成員群策群力設計組徽、組名、小組座右銘等,代表小組的特質,增強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時刻警醒、激勵成員團結向上,奮勇向前。
2 小組獎勵評價機制的建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小組獎勵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組內合作、組際競爭”局面,既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又提高班級的凝聚力、競爭力。
2.1 小組積分細則的制定
為了激發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對學習小組在課堂表現、考試成績、綜合素質等方面制定詳細的積分細則,實行量化考核,每兩周公布一次,每月一評比,對優秀小組和組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2.2 小組評價機制的建立
俗話說,“水不擊不越,人不激不奮”。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進評價機制,并且把評價的重心由激勵個人進步變為激勵小組集體進步,有利于使學生之間形成互助合作的良性競爭機制。
小組評價機制以小組積分為基礎,在注重對學習成績評價的同時,也注重對思想品德的評價,形成全面的、有效的、穩定的評價機制。
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主導地位的弱化。教師,作為一堂課的組織者、策劃者,在推動小組合作學習、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3 教師助小組合作學習“一臂之力”
首先,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敢于放手”,敢于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放心大膽地主動學習。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教師不能為了追求課堂順利,設計“假問題”,影響真問題的解決。問題過難或過易,既不能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還可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跳一跳能摘到的”問題或任務,如,合作學習問題可以圍繞學習的重點或難點,還可以設計一些帶有探究性、爭議性或矛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斗志,點燃學習的激情。
最后,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一方面,一堂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討論,忽視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問題的需要,使學生精心學習的時間少;另一方面,探究問題呈現后,教師要有時間預設,既要給出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又要讓出小組合作討論問題的時間。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合作學習時,不到兩三分鐘就喊“停”,這樣的合作學習只會成為“走秀”,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共同成長的目的,還會使學生養成敷衍、弄虛作假的壞習慣。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體現“學進去、講出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學習方式,反映以人為本,強調主體發展的教學觀念,在培養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有很大現實意義。教學中,要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作用,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加大監督力度,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兆芳.試論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才智,2013(17):32.
[2] 劉海麗.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常見問題淺析[J].學周刊,2012(3):66-67.
[3] 羅敏華.改變學習方式實施小組合作 —— 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509-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