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興
“出國留學不只是以開心的方式度過一個學期,它正迅速成為全球化經濟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為要走在當今職場前沿,只在學校里取得好成績是不夠的,還應擁有國境外的真實體驗:對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和社會的體驗。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想要說的是,出國留學絕不僅是改善你們自己的未來,它也關乎塑造你們的國家、關乎我們共有的世界的未來。”
她還提到,“這就是為什么在2009年我的丈夫訪問中國時,宣布了我們的100,000項倡議,該倡議旨在增加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的數量和多樣性。而今年,在我們紀念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35周年之際,美國政府實際上支持更多的美國學生在中國學習。”
這對于渴望到海外學習的中國學子們無疑是一個激勵的力量。
留學熱仍會持續多年
中國的留學熱已經呈不可阻擋的趨勢。《2013年中國留學市場盤點和2014年展望》報告指出,2014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仍將以15%-20%的速度增長,并有望再次刷新歷史紀錄。近幾年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呈現強勁的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3.9萬人增長至2012年的39.96萬人,增幅高達924%。而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2013年7月透露,2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還將增加,就業壓力還將持續,這也許將促使部分本科畢業生出國留學充電。
當然,留學熱并不是當代人的心理現象,看看季羨林老先生是怎樣描述上個世紀中國的留學熱的,“五六十年以前(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濃烈的留學熱彌漫全國,其聲勢之大決不下于今天。留學牽動著成千上萬青年學子的心。我曾親眼看到,一位同學聽到別人出國而自己則無份時,一時渾身發抖,眼直口呆,滿面流汗,他內心震動之劇烈可想而知。”
但是,那個時代的留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季羨林先生說,“當時要想出國,無非走兩條路:一條是私費,一條是官費,前者只有富商、大賈、高官、顯宦的子女才能辦到。后者又有兩種:一種是全國性質的官費,比如留英庚款、留美庚款之類;一種是各省舉辦的。二者都要經過考試。這兩種官費人數都極端少,只有一兩個。在蕓蕓學子中,走這條路,比駱駝鉆針眼還要困難。”
中國近現代以來規模最大的留學熱潮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并將中美關于派遣留學生的口頭諒解作為正式協議加以簽署。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政府和民間教育代表團紛紛出訪日本、加拿大等國,同時也接待了各國訪華代表團,商談互派留學生事宜,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定和執行計劃,中國留學生們得以踏上海外的土地。
開放國門的政策、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留學大眾化成為一個趨勢。有媒體總結出大眾化的四個趨勢:第一,工薪階層留學增多。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留學費用降低,使得懷有留學夢的工薪家庭具備出國留學能力,越來越多的工薪家庭為了提升孩子的就業競爭力,讓孩子出國留學。
第二,“英美加”熱點趨向各國開花。為吸引留學生,各國紛紛放低門檻,留學生打工政策也有所放寬,歐洲、亞洲和澳洲等眾多留學目的國展現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吸引學生。
第三,出國讀研人數增加。受就業壓力影響,不少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先到國外留學,提高自身素質,再回國找工作。
第四,白領留學成熱潮。留學中介市場人士指出,目前留學市場中白領占了約3成多,成為一支生力軍。金融風暴襲擊,不少企業降薪裁員。面對危機,平時無暇顧及“充電”的白領,很多人選擇籍此機會留學。
新興留學目的國家涌現
由于其教育質量,美國仍是出國留學的首選國家,其次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但人數的劇增必將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比如說2014年的美國留學申請形勢更加嚴峻,錄取將更加挑剔。從2013年8月起,美國對其大學本科通用申請從框架、模式到內容都進行了重大變革,申請美國本科留學的中國面臨新的挑戰。
由于其競爭大、費用高,所有不少留學生選擇了“曲線救國”。東南亞國家是近十年來興起的留學目的國,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被稱作這是“轉往歐美名校讀書的跳板”。
雙聯課程是馬來西亞獨特的高等教育方式,其優勢在于可以轉移學分,也就說馬來西亞教育當局與合作學校所在國教育機構及移民機構的批準,有國際性協議,為海外學生轉簽第三國帶來了方便和可能。而且,馬來西亞還提供可以廣泛選擇的學位教育,無論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或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學位都可以在馬來西亞國內完成。
泰國也類似。泰國大部分高校采取西方的教學體系,教師絕大部分是在歐美取得學位后回國任教,教育國家化水平比較高。幾乎所有的知名大學都設有國際學院,并與英美等知名大學設有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項目。外國留學生在泰國不少高校獲得的學分得到歐美高校的承認。因此,在泰國留學期間,學生可以轉到歐美國家深造。
新加坡制定了吸引留學生的政策,提出了要打造“國際化大學”的策略。美國的內華達大學、芝加哥商學院也都在新加坡開了分校,而馬薩諸塞技術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都在新加坡的大學推出了學位關聯項目。
留學東南亞,除了以上的優勢外,相對低廉的留學費用是中國人選擇其為留學地的主要原因。比如說到馬來西亞留學,本科生留學的生活費和學費相加每年也不過5萬至6萬人民幣,部分高等學校7萬至8萬,這對于家庭并不富裕的多數中國留學生來說,負擔并不沉重,工薪階層的家庭也能夠承受。
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有250名中國留學生就讀于菲律賓的大學,且每年有20%到30%的上升趨勢。2010年馬來西亞共有10214名中國留學生,留學泰國的中國學生有9000多人,中國已成為泰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印尼、緬甸、老撾、文萊等過也有一定數量的中中國留學生,且數量呈上漲趨勢。
低齡留學生讓人擔憂
在留學熱中,還是有讓人擔憂的問題,留學低齡化問題尤為突出。據美國國土安全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05至2006學年,中國僅有65名中學生持因私護照來美國讀中學,到了2010至2011年,中國有6725人到美國讀中學。在5年的時間里,外出讀中學的人數增長了100倍。
而據英國《華商報》報道,2012年共有26376名11歲至18歲外國中學生在英國的私立中學寄宿,約占學生總數的22%。2012至2013學年,加拿大溫哥華從幼兒園至中學12年級的1086名國際留學生中,來自中國的有645人,占總數的59.39%。東南亞國家的中國青少年留學群體也很突出。截至2011年初,中國在新加坡的留學人員總數約5萬人,其中,在公立大專院校留學的學生1萬余人,在公立中小學就讀約1萬人。
孩子未真正成年來源于父母的良苦用心。很多家長認為,這是進入歐美著名大學的“捷徑”,而且越早出國留學,就越早適應當地的語言環境和教育體系。而且,中國的升學壓力一直很大,幼齡出國還可以讓孩子有一個相當輕松的學習環境。但這不能不讓人聯想起歷史上的“留美幼童”。但清廷明確幼童不許信仰基督教,而且在一個陌生、缺乏父母照顧的環境里,幼童們到美國,帶給他們的就是這樣枯燥而缺少自由的留學生活。
所以,當今的低齡留學也可能是“看上去很美”。小留學生們雖然身處國外,但實際上并沒有對當地文化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巨大的文化差異使他們很難用平常心去對待。低齡留學生還可能在語言、學習等許多方面遇到困難。《紐約時報》曾報道,很大一部分在美國上學的小留學生,一旦開始上課,英語能力有限的人很難跟上課程。一些美國大學的教授表示,他們不得不通過調整教學方式來使中國留學生適應課程。
有專家感慨,低齡留學日益增多,對我國長遠發展并非好事。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