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媳婦發現,在中國,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和德國的很不一樣。
中國媳婦抱怨德國婆婆對孫子管得太少。德國婆婆周一健身,周二和女朋友喝下午茶,周三老夫妻約會影院,老兩口時不時滿歐洲旅行,甚至跑到東南亞。而在中國,寶寶一出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搶著帶孫子,沒退休的提前退休,搬到北漂的子女家,全職當保姆。
相較于德國,中國的社會是家庭聯合體,而非個人的聯合體。養育后代和贍養父母是人生不可不為的課題,其實行的是“家庭承包制”:養兒,即到了年齡就結婚,結了婚就張羅生小孩。養老,實施的是養兒防老。對于盡孝,古訓云“父母在,不遠游”。而在德國,結婚和生育并非人生必需品。有孩子的等孩子成年了,自然分裂成兩個單元,不干涉不代表無親情。而養老,在德國早已社會化。
中國的父母們承擔著繁衍人類的偉大使命,將人的機械性和工具性發揮到最大。他們緊盯兒女如何按自己的意志把人生過下去——復制自己的觀念和導演自己的夢想?,F在很多父母已經有足夠的退休工資和積蓄,在金錢上能解決養老的問題,甚至還源源不斷從經濟上支援兒女。社會都在討論年輕人在啃老,卻沒意識到另一個問題:父母在精神上沒有斷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