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自從有了微信,我常讀些有關中國的報道和朋友圈內的聊天, 最近發現有關愛情婚姻的國產和進口連續劇,包括韓劇, 收視率傲人。 不少祖國同胞, 尤其是女同胞,對之迷戀到廢寢忘食, 這對久居荷蘭的我來說很新奇。在此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愛情電視劇在荷蘭等歐洲國家的現狀。
豆蔻年華,純潔如處子的俊男靚女,彼此愛得上天入地,死去活來,家人作梗,阻力重重,灰姑娘遇見白馬王子,可以說是中國流行的愛情連續劇的常見元素,但它們在荷蘭、比利時的同類連續劇中不太出現。
第一,豆蔻年華。荷蘭同類劇中的男女主角從十幾歲到六七十歲都有,而豆蔻年華的居少數。就是有,也不是拍給成年人看的,其觀眾主要是少年兒童。由于荷蘭孩子大多晚上八點就得上床睡覺,所以播放豆蔻年華演員為主角的電視劇主要選擇下午三四點孩子下學以后,或其它適于少年兒童作息習慣的時間段。劇的內容主要是十來歲女孩懷春,愛美,相互比衣服鞋子包,彼此斗心眼,羨慕嫉妒恨;男孩子逞強,在體育競賽中奪冠,十六歲就飆車等等。
第二,攻于心計,爭風吃醋,互相搶情人拆墻腳 ——中國古裝劇里則稱爭寵,在荷蘭多為十來歲小孩子感興趣的事。一旦他們長到十六七歲,注意力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據我所知,在荷蘭的大學里沒有校花校草一說。年輕人認為,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每人的口味不同,怎能扎堆地認為一個男人或女人比別人更有魅力,而且用盡心機與別人爭奪他或她呢?
第三,純潔如處子。在荷蘭,即使給孩子看的電視劇也很少體現豆蔻年華的男女主人公有多么清純無暇。十來歲還帶著牙箍的女孩就有一個愿望:顯得成熟。 她們的行為打扮,說好聽點,像性感婦女,說直白些,像風流小寡婦。難怪荷蘭一中學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跳過春天,從蒙昧的童年冬季徑直進入實際上是結婚生子開花結果的秋季。而給成年人看的愛情電視劇更沒有處男處女天真無邪一說。沒有戀愛經驗被荷蘭人視為不成熟,不自信,無魅力, 沒人緣。
第四,戀人彼此愛得上天入地,死去活來,家人作梗,阻力重重。 這種情節在荷蘭同類劇中不太常見。沒那么多人給熱戀的男女添堵,準公婆,準岳父母, 第三者等不會使盡吃奶的力氣來攪黃別人的好事。我想,其原因可在荷蘭一句名言里找:‘你為你,我為我,上帝為大家。個人主義使得荷蘭人自顧自,我不管你的事,你也別干涉我的事。
第五,戀人由于經濟地位的差別很難喜結良緣。 這個在荷蘭的電視劇中也不是熱點。很少有人向往這種艷遇 。多數獨立自主有知識有修養的女性不希望踏著男人的肩膀富裕顯赫起來。她們覺得,享受丈夫的錢勢必要交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不值。
那么,給成人看的愛情或婚姻電視連續劇主要講的是什么呢?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比如父母離異;自己交朋友時怕重蹈父母后轍,不愿確定戀愛關系;自己再婚,怎樣能讓自己拖油瓶帶來的的子女和伴侶從上次婚姻帶來的子女和睦相處,重組幸福的新家庭。
其實,荷蘭比利時的電視臺很少播出愛情電視連續劇,家庭生活劇相比之下多一些,但遠遠沒有中國那么流行。多的是警察偵探連續劇。犯罪推理,以暴制暴,為民除害。劇情扣人心弦, 場面血肉橫飛, 子彈亂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孕育著當地人民喜愛的電視節目。電視劇就像大海的一滴水,雖小但折射著國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