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
我已經在美國生活多年,至今還是單身,每次回中國和小時候的朋友們相聚的時候,他們老是催我的個人問題,催孩子問題,好像我還單身,無兒無女,老的時候一定孤家寡人,怎么辦哦?總是為我操心。其實,我自己好像還沒有這樣的憂慮,我生活的圈子里,不少老外單身朋友,沒有孩子這個問題,沒有人感覺到那么嚴重,在我的心目中沒有必須養兒防老的概念。
錢和房子能解決一切嗎?
養兒是不是可以防老?這是一個需要質疑的問題。現在中國的房價那么高,物價那么高,中國年輕人那么多的啃老,沒有能力,怎么讓孩子們來承擔起養老的重擔?有人有能力,又不愿意來承擔養老?有的愿意,又有能力瞻養老人,但老人又不愿意。比如:經常有家長希望我幫忙讓孩子到美國讀書的事情,我也看到很多留學的中國學生,畢業后就留下來,生活在美國,很多家長來美國,看兒女,生活非常不習慣,住在兒女們的大別墅里,自己不會開車,不會英語,不喜歡吃美國飯菜,看不懂英文報紙、電視,住不了幾個月就吵鬧要回中國……養兒是不是可以防老?那么沒有兒怎么防老?
2007年秋天,我隨一個老人中心的老人們到紐約郊外的農場去摘蘋果,這個項目是每年都由紐約華人總商會贊助的,我也經參加過三次了。每次參加這個活動,我都感到老人家特別開心,很有活力,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他們在大BUS上都要唱卡拉OK,一路歡歌,他們講了很多故事。看到他們,我就好想快點老,快點退休。
郊游結束后,有一位紐約的老太太想與我結伴回家。別人都走了,她等著我,因為我們住的地方離得很近。她打電話叫了一輛林肯車(電話叫租的一種,一般都是舒適寬大的美國林肯車,必須先打電話去預約,不像街上的出租車)。我要付錢時,她很生氣,堅決不要我付。她告訴我她一人住,房子是美國政府補貼的,每月有七百多美元的收入,她根本用不完這些錢,房子不用錢,保險不用錢,生活費一個月只花一兩百美元。她年輕時到美國,在衣廠工作,每月為美國政府上稅,為美國做過貢獻,她對現在的生活狀態很滿意,經常去參加老人中心的活動。就算年齡大了,行動不方便,政府也有一種老人白卡的項目:由國家出錢,派家庭保健護士給你(不同于保姆,她們不僅僅為你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還得有護理知識)。但前提是你必須是美國公民,才能享受這些待遇。
2008年秋天的郊游,我遇到另外一位老太太,她70多歲了,是在中國退休以后再由女兒、女婿申請來美的。移民來美國的老人,基本上跟這位老太太一樣,一般是兒女申請來的,來美國后很自然拿到綠卡。老太太居住5年以后,加入了美國國籍,她就能享受美國老人們的一切待遇,每月700多美元,她最多用200多,每月存入500,一年下來就是幾千美元,她已經給女兒好多個幾千了。她高興地說現在的收入比她在中國工作時要多好多呢,雖然她在年輕時沒有為美國工作過,沒有為美國做出直接貢獻,但她的女兒們在為美國工作。
誰沒有老的那一天呢?特別像我們這一幫人,人到中年還光棍一條,老的時候只有當“五保戶”了(中國朋友們經常開我玩笑說還不結婚生孩子,老了只能當五保戶進敬老院了)。美國沒有敬老院,只有療養院,華人戲稱那是“等死院。”放眼未來,展望我們的黃昏歲月,入籍倒是很有意義。更何況,我們一直在工作,一直為社會的繁榮做出貢獻,一直在繳稅,按照規定,政府會在你退休后根據你納稅的比例給你津貼,交了那么多年的稅,不去享受這些待遇似乎也不合算。而且我想我到老時,每月絕對不止700美元。
我們很多美國籍的朋友曾經討論過,大家老的時候可以一起修一個五星級的療養院。大家在療養院里享受政府補貼,單身的可以談談黃昏戀,把年輕時因為刻苦工作沒談戀愛的遺憾補回來,何樂而不為呢?前一陣子,拜訪了一個美國友人。他們的家庭是很傳統的美國家庭,家里除了兩老之外,還有四個兒子。老大大學畢業從了軍,去了德國。他們家很有意思的是一直沒有買電視機,因為他們對于美國媒體所播放的節目很不贊同。這次我去,發現他們家里多了一臺電視機,我以為孩子都大了,老倆終于想開了,買了個電視機,后來才知道,這是大兒子出國前放在他們那兒的。
老太太一看到我就很興奮地說:“我們家里有電視了,真是方便很多。”老先生一聽到她這么說,馬上很正經地提醒她:“這是老大的,不是我們的,他回國后可能會把它拿走。”我聽到這話真是非常驚訝。兒子的不就是父母的嗎?何況以我的了解,他們老倆和孩子感情很好,他們老大的個性,絕對會把電視給父母,不會再把電視拿走了。
但是他們的對話代表著一種美國父母的心態,他們并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也不認為孩子的東西就是自己的,而是尊重孩子是一個對等的關系。這和中國父母覺得,“孩子是我的”,“養兒防老”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別的。就是因為中國父母有這種觀念,父母會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婆媳中間會有很大的紛爭,當孩子的意愿和父母不一樣的時候,父母會用權威逼迫孩子屈服。
近些年來,一些中國老人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在子女家生活,但由于生活環境不同、語言不通,使得家庭關系變得不那么和諧,老人也孤單不少。當難以逾越的文化差異、語言壁壘、無比現實的經濟壓力、紛繁的家庭糾紛向這些老人撲面而來的時候,在美國的中國老人也會遭遇到無法“老有所依”的難題。
美國華裔老人難“老有所依”
最近在美國洛杉磯華人居住集中的一個富裕社區,來美國只有半年的天津老人朱力因養老問題和兒子、兒媳婦產生矛盾,于2014年1月7日涉嫌將兒媳婦刺死。朱力被捕后關進監獄,預定1月9日出庭。而在8日晚傳出的消息是朱力在獄中死亡,疑似自殺。一個家庭遭遇這樣的變故,令當地華人社區民眾多有感嘆。
據《僑報》報道,68歲的朱力來美國半年,人生地不熟,還不懂英語,他遭遇的情形與不少來到美國的中國老人相似,晚年生活在異國他鄉不僅單調,而且 也會遭遇不同文化矛盾的沖擊。朱力在美國住不慣,想回到中國老家生活,但兒子和兒媳將他在中國天津的幾棟房產都賣掉了,回中國老家養老連個窩都沒了。據說 朱力向兒子要錢,準備回國后買房子安居,結果也沒要來錢。家庭的這種矛盾,讓朱力無法忍受,在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情況下,這位老人用最不理智的方式,在家中用刀刺死了41歲的兒媳婦李曉琳。endprint
也有的華裔老人因在美國不斷遭受家暴,希望盡早回國養老。曾向法拉盛社區組織求助的華裔耆老林女士,近期再次遭受家暴。由于身份等原因,求救無門的林女士最終表示,“如果湊到機票錢,希望盡早回國。”
新年伊始,遭受多次家暴的法拉盛華裔耆老林女士向媒體求助。據林女士描述,由于沒能及時彎腰撿起“一枚硬幣”逗孫子開心,導致一場家暴。當日,林女士的孫子不斷把玩手中的一枚硬幣“拋向空中落到地上”。年近70歲的林女士彎腰撿起一次,一旁的孫子就會開心地歡笑。幾次過后,林女士表示腰痛不能再陪他玩耍的時候,孫子則一把揪住其衣領,邊推搡邊嚷嚷著“打死你”。
林女士表示,幾乎每天都會趁兒子兒媳不在家,偷偷地打電話向社區機構尋求幫助,希望能早日從這里搬出去。但眼下最大的困難在于“身份問題”,沒有紅藍白卡,無法進入社區耆老中心。沒有經濟來源,一旦搬出去無法承擔房租等都是需要面臨的問題。法拉盛華人社區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社區內的耆老中心只針對有身份的耆老開放,因此林女士的處境很難享受到政府福利。如果其在國內有一份穩定的退休金,回國養老不失為好的選擇。
不僅華裔,其他亞裔也面臨同樣的養老難題。據《紐約時報》報道,Doanh阮,盧女士81歲的母親打好行李,隨時準備去越南。然而,她出不去門,因為門已被鎖死,就是為了防止Doanh離家出走。
阮女士和盧女士住在費城郊區,阮女士患有阿茲海默,而61歲的盧女士兩年前為了照顧母親而辭職。陸女士說,在越南,如果父母生病,那么孩子一定要留在家里照顧父母。老年人不愿意去老人中心,認為“腦子有病的人才會去那里。”現在,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是陸女士的丈夫,一個建筑工人。
對于盧女士而言,盡管她參加了政府的免費教學項目,學習如何在家護理阿茲海默病人,但她說,“壓力很大,很累,讓人煩躁”。無奈,她只好把門鎖住,防止阮女士跑出去。同時,她也把家里的照片全部拿下來,防止母親聯想到越南。
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養老難題
對于美國很多亞裔移民家庭來說,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紐約時報》報道稱,根據調查,75歲以上亞裔和太平洋群島的老人自殺率是其他族裔婦女的兩倍。2012年,12.3%的65歲亞裔老人生活在貧困之中,而65歲以上的所有美國老人的貧困率為9.1%。目前,美國有亞裔人士1730萬,其中 75%出生在美國以外地區,而這些人口面臨最棘手問題則是由于文化差異引發的養老問題。
RTI International 人口研究高級研究員馮占連表示,“孝順父母”“尊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年青一代在倫理上必須承擔起照顧老人的義務。 但是這個傳統現在正在崩潰,或者由于家庭成員的分散,或者是由于夫妻兩人都需要工作,誰來照顧老人成為一個難題。同時,橫亙在亞裔老人移民中其他障礙還包括語言,很多老人沒辦法和醫護人員用英語溝通,溝通只能借助于懂英文的家屬交流,也是阻止亞裔老年人前往老人中心的障礙。語言甚至是首要障礙。
全美亞太裔老齡化研究中心的常先生表示,社區和非盈利組織應該多關注亞裔老人的養老問題,為亞裔移民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比如說,在醫護中心多雇傭雙語護理,便于老人們交流。在美華人高度關注在美養老問題,也有華人辦起了養老院,專門為亞裔老人建立“避難所”。據亞洲財富新聞網報道,5年前,一則寫著“優雅老去”字樣的廣告吸引了正準備退休的蘇珊·王的眼球。隨后,從事會計工作的王女士開始參加學習班,并于54歲時獲得了老年學學士學位。現在,王女士開辦了老人之家。
王女士生于香港,先移居英國,后定居美國。到2014年,老人之家已經營5年,有7張床位,有一人間與兩人間。在老人之家的后院,有一個小菜園和一條小路,以便在這里住宿的老人可以在夏天散步。王女士雇傭了廚師,每天為老人做家常菜。在這所養老院,年齡最大的已經96歲了。
養老在美國到底好不好?
有人說美國是老人的墳墓,有人說是天堂。在美國經營一家小型養老院的李院長對《僑報》說,對于每月收入達到中等水平,一旦被查出有大病便得長期住院,保險又只覆蓋一小部分,自己賣掉房子也無法還清需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醫療費用的老人來講,美國是他們的墳墓。而對于醫療保險和住養老院費用都由政府付的低收入老人來說,美國就是天堂。
亞裔銀發族基金會的理事雷正義說,相對低收入的老人而言,中等收入的老人得到政府的關心會少很多,醫療補助和房產稅方面沒什么優惠。同樣是住老年公寓,中等收入的老人要交的費用會多些。美籍華人的生活相對長居中國的老人孤單不少。
留美養老華裔的憂慮
經濟收入。如果老人沒有退休金,僅靠401K和社會福利的話,就一定要做好財務規劃,不然就會出現“人活著,錢沒了”的慘境。美國的老人往往是用了最寶貴的30年時間去付房貸,到了晚年,又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以換取養老的費用。臨走了只給世界留下一抔骨灰。
身體健康。高額的醫療費用,令老人望而卻步,有病也不敢去醫院,只能平時多注意鍛煉身體。老人們最好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健身舞,呼吸新鮮空氣。長期悶在家里,容易生病,生病住院又是一筆大的開銷,看病花了一大筆錢,心里又會感到很郁悶,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心里孤單。有很多華裔老漢年輕時專心賺錢,一輩子沒干過家務,到了老年,太太突然辭世,感覺一下子跌到地獄了。變老是一種自然規律,老年人要多交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讓自己的老年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居住問題。老人如果身體不夠硬朗,是不適合單獨住在家里的,萬一生病了也沒人知道。如果期望子女能經常來探望自己,要盡早搬到子女家附近住,趁自己走得動,到了新環境還可以交新朋友,等到85歲以后,如果子女離得太遠,沒辦法經常來探望,更易滋生孤單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