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蘭,劉琳
摘 要:在壟斷資本全球化和國家宏觀戰略背景下,作為欠發達后發展地區的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當前,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劣都比較勢明顯,需要在強化戰略目標定位的基礎上,加大跨境運輸網絡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構建港口城市群的優勢產業集群,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強化海洋產業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跨省跨境合作,力爭在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贏得主動、跨越發展。
關鍵詞:壟斷資本全球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廣西
中圖分類號:F752.7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1-0122-0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0月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同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要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20世紀末葉突起的經濟全球化,其實質是壟斷資本的全球化[1]42。壟斷資本的趨利和獨裁本性,及其在核心領域加速壟斷趨勢,對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包圍圈,“走出去”戰略成為其突破圍剿的重要措施,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無疑成為中國的重要戰略。在壟斷資本全球化視角下,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則具有重要的國家區域戰略意義。
一、壟斷資本全球化與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辯證關系
(一)壟斷資本全球化及其利弊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壟斷資本全球化是“資本高度集中形成的超大規模的資本集合,具有強大的綜合優勢和強烈的獨霸偏好,主導與控制了全球的貿易、投資、市場和技術。”[2]83壟斷資本全球化是以壟斷資本為主導的全球化,它以金融資本、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來實現其對全球的有效控制。壟斷資本全球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1]43。就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而言,受益更多的無疑是發達國家,而受損較多的是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隨著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可謂是利弊兼有:有利影響主要是可以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不利影響主要體現為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行業壟斷、對外技術依賴的進一步強化,以及產業和市場的風險增大,等等。如何利用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有利因素,規避其不利影響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繼進入我國,“全球5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已有480 多家在華設立企業和機構,其中,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占90%以上。”[2]84壟斷資本全球化及其最新發展態勢對我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和產品貿易結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積極因素方面來看,首先,跨國公司的投資方向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改進。跨國公司對我國投資的重點集中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不僅加快了我國產業的發展,還加速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促進了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次,跨國公司大量在華投資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主要行業市場由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促進了我國市場主體多元化,加快了我國市場化進程,使市場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再次,跨國公司的進入改善了我國的貿易結構,促進了我國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布局投資,帶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方式,又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就負面影響而言,一是跨國公司的外包通過技術鎖定,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的技術依賴性,導致“有產業無技術”的后果;二是跨國公司在華以并購為主的投資方式的改變,尤其是對我國重要行業進行的條件極其苛刻的橫向和縱向并購,導致了我國一些重要行業陷入“有市場無安全”的困境;三是跨國公司憑借其控制全球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的優勢,將加工組裝環節大規模轉移到我國,迫使我國被動地進行大量的“貼牌生產”,不僅抑制了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還使我國陷入“有產品無品牌”的境地[2]87-91。
(二)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中國廣西的影響
一方面,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樣,對廣西產業發展也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一是有利于促進廣西本土企業與國際大企業、大集團接軌,加快企業之間的重組與聯合,把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有利于廣西加快優勢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目前,廣西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食品、機械制造、汽車、有色金屬、建材等十大千億元產業為主的工業產業體系,涌現出玉柴發動機、柳微汽車等一批全國知名品牌。三是有利于廣西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激發廣西企業的競爭意識,提高廣西產業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促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壟斷資本全球化對廣西發展也存在諸多不利影響。一是產業技術的對外依賴性將會進一步強化。廣西作為欠發達省份,和國內發達地區,尤其是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顯著。目前,廣西人均GDP為國內發達地區1/4,資源型產業在廣西產業中的比重大、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處于產業鏈的下端。在壟斷資本全球化加劇和資本逐利本性的驅動下,隨著跨國公司的進入,在促進廣西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也給廣西企業在產品和技術創新方面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二是跨國公司的進入對廣西區內企業的生存形成較大的壓力。2011年,廣西玉柴集團、廣西建工集團、廣西投資集團和柳工集團4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分列第215、318、334和418位,但是均無一家擠入世界500強。三是跨國公司對人才的強力吸納給廣西本土企業造成人才相對短缺。跨國公司進入廣西后大都實施了本土化策略,其關鍵是人才本土化。跨國公司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管理理念、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靈活的用人機制,成為區內優秀人才的吸納機器,給廣西本地企業造成優秀人才流失和相對短缺。endprint
(三)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就是要積極利用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影響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據《漢書·地理志》明確記載,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日南(今越南峴港)是漢帝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3]。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積極姿態融入壟斷資本全球化,是廣西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不二選擇。一方面,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對開放帶動戰略的強化和完善。廣西具有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和突出的戰略地位,但落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無疑成為廣西趕超跨越發展的硬傷。為進一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國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戰略方針,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全區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廣西于2011年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見》,同年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次代表大會又強調,充分發揮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擴大開放合作,形成沿海、內陸、沿邊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近幾年來,廣西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把“迎進來”與“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不斷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開放合作,以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為平臺,務實地推進泛北部灣、大湄公河次區域、中越“兩廊一圈”合作,加快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步伐,加快建設南寧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互利合作,形成開放發展共贏的新格局。在新的形勢下,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給廣西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拓展廣西發展的空間,這實質上是廣西開放帶動戰略的“升級版”。另一方面,廣西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也是在全面融入壟斷資本全球化過程中的一種新突破。壟斷資本全球化加劇的背景下,逐利本性的壟斷資本對落后地區必然實行戰略性掠奪,這對發展相對滯后的廣西而言,其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情況下,廣西通過以“雙核驅動”(北部灣經濟區與西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使北部灣經濟區成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戰場”,在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各國的開放合作中,實現“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的“三換”發展,這無疑是尋求規避壟斷資本全球化技術鎖定、市場風險等不利因素的一種戰略突破。
二、壟斷資本全球化視角下廣西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劣勢分析
(一)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勢條件
廣西的區位、資源和政策等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廣西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第一,區位優勢。廣西沿邊沿海,地處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出口要塞,毗鄰越南,守望北部灣,擁有沿邊、沿江、沿海三位一體的區位優勢,以沿海港口為龍頭,以南昆鐵路為骨干,以高等級公路、水運、航空和其他基礎設施相配套的出海大通道框架已形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每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舉辦,以及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機制的建立和實施,都深化了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使得廣西成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前沿地帶和橋頭堡。
第二,資源優勢。廣西有豐富的港口岸線資源與土地資源,海岸線位于我國海岸線的西南端,東與廣東省廉江縣英羅港交界,西與越南交接于北侖河口;大陸岸線長1595公里,在全國11個沿海省份排第6位,其中規劃港口岸線228公里,目前已開發的還不到10%,沿海港口具有興建年吞吐能力3億噸以上的深水碼頭資源;海域面積約6.28萬平方公里,占北部灣海域面積12.93萬平方公里的48.6%。;可用于城市建設和工業開發的土地面積占經濟區總面積的9%,目前只開發了2.18%;豐富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811億千瓦時,居全國第8位,是全國優先開發的三大水電建設基地之一;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全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豐富的農業資源:地處亞熱帶的廣西是國內水、土、熱資源配合較好的地區之一,水果栽培面積1700多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1500多萬畝,廣西作為世界10大產糖區之一,甘蔗種植面積1600萬畝左右;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魚類、海洋礦產資源、淺海海域石油和天然氣等具有較大開發價值,潮汐能開發年發電量可達10.8億千瓦時;豐富的旅游資源:廣西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已開發景區、景點400多處,其中列為國家級的11個。
第三,政策優勢。廣西同時享受少數民族地區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地區開放政策、邊境貿易優惠政策和邊境地區開放政策,這是其他省份無法復制的。近幾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廣西沿海地區發展,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尤為突出的是,廣西在國家出臺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后,根據國家賦予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權限和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出臺了涉及投資、稅收、土地、礦產資源、價格和收費等六個方面貫徹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措施,以及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改善投資軟環境等四個重要文件,進一步明確擴大開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目前,廣西各種優惠政策多重疊加,無疑給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二)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劣勢
第一,保稅物流體系建設較晚。直到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南寧保稅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區拓展保稅物流功能才相繼獲得國家批準,廣西保稅體系的基本框架才基本確立[4]。相比于我國最早成立的深圳沙頭角保稅區晚了17-21年(1987年12月創辦、1991年5月28日由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同時,廣西能夠從保稅體系中吸納的紅利已經非常微薄,加之廣西經濟基礎薄弱、配套設施不完善和經驗不足等原因,目前尚遠不能滿足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需求。endprint
第二,港口吞吐能力不強。2013年,廣西北部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僅為1.87億噸(規模以上),為寧波舟山港的23.09%、上海港的24.35%,居全國沿海規模以上港口第15位。
第三,對外貿易總量不足。2013年,廣西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總值為328.37億美元,僅為全國的0.79%。其中,對東盟國家進出口商品總值為159.15億美元,僅占全國的3.59%。對外貿易總量不足,導致物流總量不足。
第四,海洋產業發展滯后。廣西海洋經濟發展落后,總量小、增長方式粗放、產業集中度低、科技力量薄弱等是影響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尤為突出,主要以傳統海洋漁業、港口運輸和濱海旅游為主;第一產業海洋漁業的產值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比例在90%以上,遠洋捕撈和深海養殖漁業產值所占比重很小;海洋第三產業不發達,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第二產業與其他沿海省份比也相對滯后。
(三)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大機遇
第一,國家戰略的貫徹落實。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戰略構想是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大局、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長遠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構想,是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深化改革開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歷史選擇,對于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繁榮、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下,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既有我國國家層面的推動政策,又有東盟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的時代機遇。
第二,中國-東盟合作機制日益完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的重大決策及其實施,為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快速對接歐盟傳統市場以及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第三,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泛珠三角區域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香港和澳門,簡稱“9+2”。內地9省區的區域面積為全國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泛珠三角在全國地位十分突出。廣西是“泛珠三角”與東盟開展互利合作的地理中心和便捷通道,也是承接珠三角和東盟產業轉移的最佳地區。泛珠三角區域所建立起來的共生共贏型經濟體系,將為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重要內生支撐。
(四)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第一,廣西總體經濟實力不強,面臨激烈區域競爭。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不太強,與我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北部灣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與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尚有差距,而北部灣非中心城市的發展程度則顯得更為落后。
第二,廣西沿海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高科技產業薄弱,污染密集型產業居多。目前,廣西臨海工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現代大工業少,高新技術產業薄弱,缺乏大型骨干企業和中心城市帶動。
第三,廣西主要城市間的競爭性強,互補性不足。廣西沿海城市由于區位的同一性,資源稟賦相似,而各市又都本著“比較優勢”的原則來構建自己的產業結構,使得沿海城市間出現了明顯的“產業雷同”現象。
第四,南海地區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影響。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南海地區安全成為影響亞洲經濟乃至世界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南海地區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影響,海上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三、壟斷資本全球化視角下加快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對策
壟斷資本全球化視角下,一方面,廣西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積極參與發達國家主導的壟斷資本全球化過程,杜絕過分強調壟斷資本全球化的制度因素和發達國家的主觀意圖,理性應對壟斷資本全球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同時,避免過度依賴壟斷資本全球化而陷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意識形態陷阱,從而喪失有效應對壟斷資本全球化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廣西要在當今全球化格局中把握機會,在參與壟斷資本全球化過程中防范風險、爭取更多的利益,把參與壟斷資本全球化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廣西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一)科學確定戰略定位
第一,打造我國中外合作、海陸統籌、東西并舉的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先行先試示范區。堅持中國和東盟合作、海陸經濟一體化聯動發展、桂粵港澳東西并舉聯動戰略,促進在產業布局、政策制定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第二,打造我國東南亞重要的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充分發揮北部灣港-南海、珠江-西江港航資源和區位優勢,努力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以及與此相匹配的海陸聯運網絡與金融和信息支撐,加快推進以欽州、北海、防城港為核心的大宗商品貿易基地和港口建設,打造成我國東南亞重要的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
第三,打造我國海洋海島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借鑒浙江舟山群島、海南省等海島開放開發經驗,堅持統籌規劃、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體制機制創新,力爭把潿洲島及其周邊島嶼群發展成為國際濱海旅游示范區和免稅離島示范區。
第四,打造我國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加快發展優勢產業,培育高科技海洋產業,將分散的產業聚集形成產業群,增強產業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從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五,打造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和清潔能源示范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把北部灣海域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能源,努力創建清潔能源示范區;維護海洋可持續發展,建造人海和諧的宜居示范區和著名的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
(二)加大跨境運輸網絡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以路網優先的原則,以提升港口和海運運輸能力為目標,加大對沿邊地區港口、碼頭、場站、海運線路以及國際物流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通過新建、聯建、修繕等方式,重點構建以南寧為物流出海核心城市的區內水路路網,構建以貴州、云南、湖南和重慶等腹地的物流出海通道,推動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endprint
(三)構建港口城市群的優勢產業集群
扶持廣西港口城市群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在審批、核準、備案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充分利用廣西沿海的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以發展產業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為突破口,在未來五年著力建設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集群和基地。以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紐帶,繼續完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小企業扶持的政策體系,發揮港口城市群優勢,在北海、欽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打造20~30家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建成5~10個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
(四)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以服務業開放為引領,著力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物流等服務業的有序開放。充分用好以南寧保稅物流中心、欽州保稅港、北海保稅出口加工中心和憑祥綜合保稅中心等為核心的保稅政策,發展廣西保稅產業,提高保稅產出和貢獻率。充分借鑒廣西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廣西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的成功經驗,穩步推進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造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
(五)強化海洋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海洋產業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工程,大力加強海洋重點實驗室及重點學科建設,推動海洋基礎與應用科學研究。整合以欽州學院的海洋學院,以及廣西大學、電力和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的相關海洋教育資源,全新籌建廣西北部灣大學。建立健全海洋科技與管理人才的培養、激勵和使用機制,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思路,加強海洋方面的高層次科技研發人才、工程技術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產業技工人才的培訓和引進工作,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大膽引進具有海洋管理經驗和能力的人員進入海洋行政職能部門,充實廣西的海洋經濟管理團隊,逐步形成一支“開放、競爭、協作”的高素質海洋人才隊伍。
(六)進一步推動跨省合作區建設
廣西梧州市和廣東肇慶市聯合打造的跨省共建桂粵合作特別試驗區,是突破省級行政區劃建立統一管理的園區,將試驗區建成東西部區域合作典范、兩廣經濟一體化先行區和西江經濟帶新增長極,進一步推動了廣(州)佛(山)肇(慶)梧(州)一體化融合發展。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要借鑒諸多成功經驗,繼續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按照貼邊對接要求,加快跨境經濟合作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強化與廣東省跨省合作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與澳門、香港以及海南省等沿海省際合作,大力推動與貴州、云南、湖南和重慶等省市的跨省內陸腹地的省際合作,為加快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渠道支持和資源支撐。
(七)構建多層次的跨境安全合作機制
中國與睦鄰國家在南中國海構建了多層次合作機制,如東盟10+3機制、亞太經合組織和東亞峰會等框架。但馬航MH370突然失聯事件等,充分反映信息不對稱下馬航的應急處理機制以及跨國安全協調機制等問題,對地域安全的協調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構建全流程式航運、海運和陸運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機制,要求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各方在有關公共安全問題上,擱置爭議,共同護衛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有關爭議海域和公海上的航運等方面的安全。
(八)加強對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組織領導
強化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市縣政府作為本地區建設工作的責任主體,切實加強對戰略實施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研究制訂實施方案,推動本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充分發揮自治區對推進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推進自治區有關部門相互間的溝通、配合,形成推動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強大合力。同時,要積極推動跨省、跨境的聯動組織領導建設,為溝通交流合作打造有力渠道。
參考文獻:
[1]齊 蘭.壟斷資本全球化問題理論探討[J].教學與研究,2003(8).
[2]齊 蘭.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9(2).
[3]吳錫民.合浦大漢古港對外交往論[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7):146-150.
[4]劉 琳,張建中.完善機制集約發展加快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保稅物流體系建設[J].廣西經濟,2010(8):28-29.
責任編輯 何成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