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焦蘊嵐 朱曉丹 李泉旺 胡凱文
惡性腸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是指由原發或繼發惡性腫瘤造成的腸道梗阻,是晚期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1]。多見于消化道、婦科、泌尿系腫瘤及腹盆腔轉移瘤的患者,且好發于疾病中晚期,及年老體弱者,往往失去手術機會,臨床治療難度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腸梗阻研究較多,取得一定療效,尤其是緩解梗阻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方面,具有很好的臨床價值[1,3-4]。在中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中藥穴位貼敷因其作用直接、簡單方便、力專效宏,成為治療惡性腸梗阻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藥外治,以性味著長,長期臨床實踐發現,用辛香走竄藥味作溶劑,治療惡性腸梗阻,可助藥力更好透皮吸收,提高穴位貼敷療效,緩解惡性腸梗阻癥狀,改善胃腸功能狀態。本研究采用辛香溶劑與一般溶劑對照,觀察辛香溶劑調和中藥穴位敷臍改善惡性腸梗阻患者的療效。
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腫瘤科住院的MBO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研究結束后,有73例患者順利完成實驗,治療組37例,對照組36例。共7例病例脫落,對照組4例,治療組3例,其中對照組1例因中藥貼敷局部皮膚過敏無法耐受,其余6例均為其他疾病加重而退出。治療組37例患者年齡分布為(62.59±13.16)歲,最大為88歲,最小為34歲;對照組36例患者年齡分布為(58.67±15.97)歲,最大為87歲,最小為31歲。發病年齡偏高,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年齡分布無明顯差異(P>0.05)。性別構成方面,治療組男性16例,女性21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種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腫瘤及婦科腫瘤,兩組的病種分布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基線齊平,具有可比性。
參考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頒布的2007版《晚期癌癥患者合并腸梗阻治療的專家共識》[5],制定納入標準:符合惡性腸梗阻診斷:(1)標準惡性腫瘤病史,經臨床、細胞學、病理學和/或影像學確診惡性腫瘤患者;(2)既往未行腹部手術、放療或腹腔內灌注藥物治療;(3)間歇性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無排氣、排便;腹部體檢可見腸型、腹部壓痛、腸鳴音亢進或消失;(4)腹部CT或X線腹部平片可見腸腔明顯擴張和多個液平面;(5)無嚴重痔瘡患者;(6)各種原因不能耐受手術或不愿接受手術,而采取保守治療者。
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結合普通溶劑調和貼敷中藥治療;治療組采用基礎治療結合辛香溶劑調和貼敷中藥治療。
1.3.1 基礎治療 (1)現代醫學:給予禁食,胃腸減壓,使用抗生素控制腸道感染,補液,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糾正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靜脈營養支持等;(2)中醫:大承氣湯加減進行中藥保留灌腸。方藥組成:生大黃10 g、芒硝9 g、枳實12 g、厚樸15 g。加減:腹痛甚者加芍藥10 g、甘草10 g、延胡索10 g;脹氣甚者加枳殼10 g、木香10 g;惡心、嘔吐甚者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30 g;發熱者加青蒿10 g、黃芩10 g;放射性腸道損傷辨證加用紅花10 g、赤芍10 g、生蒲黃10 g、五靈脂10 g等活血行氣止痛;根據腫瘤類別選用白花蛇舌草10 g、半枝蓮10 g、蚤休10 g、敗醬草10 g、土茯苓10 g等解毒抗癌。
1.3.2 穴位貼敷治療 中藥貼敷協定方(基礎方):大黃10 g、枳實 6 g、厚樸 10 g、甘草 10 g、白芍 50 g、生半夏 12 g、茯苓30 g、沉香30 g、丁香10 g、冰片6 g。對照組使用普通溶劑(米醋10 mL/10 g,加蜂蜜10 mL/10 g、植物油5 mL/10 g)調和敷貼。治療組使用辛香溶劑(米醋10 mL/10 g,加蜂蜜10 mL/10 g、黃酒 10 mL/10 g、芥末油 1 mL/10 g、鮮姜汁2 mL/10 g)調和敷貼。
使用方法:將中藥粉碎,裝袋密封備用,臨用時取1份,使用溶劑調成糊狀,攤于紗布上用無紡布貼于神闕穴。
用法用量:貼敷時間一般為每天上午,夏季4~6小時,冬季6~8小時,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1.3.3 貼敷護理 貼敷前詢問患者有無中藥及敷料過敏史,向患者講解貼敷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敷藥前,用溫水清潔貼敷部位,去除污跡、汗液。貼敷時將藥物用敷料固定,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貼敷后觀察、預防并發癥,如患者無法忍受,可立即取下藥物,切勿用力拉扯,溫水擦拭局部皮膚,對癥處理皮疹、水泡、疼痛、過敏、感染等并發癥。
采用梗阻癥狀等級評分法[6-7],觀察梗阻癥狀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排便排氣的變化,分成5個等級記分(見表1),觀察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顯效:梗阻癥狀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排氣排便,或治療后評分增加≥8分。有效:梗阻癥狀部分緩解,時有排氣和排便,或治療后評分增加在4~8分之間。無效:梗阻癥狀未緩解,無排氣或有少量排氣,無排便,或治療后評分增加<4分[8]。

表1 梗阻癥狀評分表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中的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上檢驗水準均為雙側檢驗,α = 0.05。
順利完成本研究患者共73例,經治療后,根據癥狀評分增加程度,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梗阻癥狀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見表2。

表2 兩組梗阻癥狀總有效率比較
療程結束,治療組和對照組梗阻癥狀總分及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排氣排便評分均有改善,經Wilcoxon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梗阻癥狀總分及惡心嘔吐、腹痛、排氣排便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經Wilcoxon秩和檢驗,P>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而兩組治療后腹脹評分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梗阻癥狀評分比較(x±s)
惡性腸梗阻屬于傳統中醫學“腹痛”“腸結”等范疇,因臟腑氣機運行不暢、痰瘀毒邪阻滯、腸道壅塞不通所致[9]。臨床上,中醫藥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調理氣機、通下散結、除濕化瘀解毒。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外敷,使氣機通利,壅滯得消,能夠緩解梗阻癥狀,減輕患者痛苦。尤其是穴位貼敷,在不增加腸胃負擔的情況下,發揮中藥外治優勢。穴位貼敷法是“內病外治”的具體應用,通過藥力作用于局部腧穴以達到調理整條經脈及全身氣血的作用。《醫學源流論》:“使藥性從皮膚入腠理,通經貫絡,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致妙之法也。”[10]本研究中的敷臍中藥,即屬于中藥穴位貼敷療法,透皮給藥,應用適當溶劑調和貼敷藥物,促進藥物吸收,將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內經》指出,辛可“通氣也”。清代醫家葉天士曰“絡以辛為泄,攻堅壘,佐以辛香,是絡病大旨”“辛香可入絡通血”,能開結行瘀,同時能制約其他入血行津中藥壅滯呆膩之特點。辛香走竄引諸藥入絡,透邪外達[11]。因此,選用性味辛香的溶劑,能走竄各處、善循經絡而行,可理氣活血、破瘀化濁止痛,又可助其他藥物吸收擴散,是中醫外治惡性腸梗阻創新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2]。
本研究通過應用辛香溶劑與起潤滑、賦形作用的普通溶劑作對比,綜合評價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排氣排便等典型腸梗阻癥狀,證實辛香溶劑調和中藥敷臍較普通溶劑,在緩解梗阻癥狀上更為有效。同時,通過對不同癥狀評分的分析發現,腹脹改善最顯著。辛香藥味善走竄,行氣通經,散結化濁,對于氣機壅塞不暢的腹脹表現最為有效。且“陽化氣,陰成形”,辛味藥多為溫性,本研究中加用的芥末、鮮姜、黃酒等,具溫熱之性,又可助陽化氣,辛溫而通壅滯,解梗阻,使腹內氣機通暢,升降出入趨于平衡,梗阻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因此,采用辛香溶劑調和中藥,對臨床療效具有促進作用。
中藥穴位貼敷在惡性腫瘤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如何更好地提高外治療效,除在辨證論治、中藥配伍方面精益求精外,還需注意調和溶劑也是提高療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位,恰當應用調和溶劑,可以更好地提高中藥外治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充分體現中醫治療特色,促進中醫外治的研究與推廣。
[1] 楊威,孫旗策,許曉峰,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腸梗阻67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4):349-350.
[2] KrouseRS.Surgical palliation of bowel obstruction[J].Gastroenterol Clin N Am,2006,35:143-151.
[3] 左明煥,李泉旺,孫韜,等.中藥灌腸治療癌性腸梗阻76例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9):654-655.
[4] 姜敏,左明煥,劉傳波,等.中藥觀察治療惡性腸梗阻106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10):1729-1730.
[5] 于世英,王杰軍,王金萬,等.晚期癌癥患者合并腸梗阻治療的專家共識[J].中華腫瘤雜志[J].2007,29(8):637-640.
[6] 朱翔,方明治,吳焰林,等.中藥治療胃癌伴發不全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12):1011-1012.
[7] 楊金坤,沈克平,趙海磊.中藥導管滴入法治療56例梗阻性消化道惡性腫瘤[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35(6):15-16.
[8] 周浩,鄭堅,沈克平.辨證應用中藥導管滴入結合化療治療癌性不完全性腸梗阻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6):37-39.
[9] 左明煥,胡凱文,姜敏,等.腹部腫瘤所致腸梗阻的診斷及非手術治療[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7,14(4):40-43.
[10] 胡凱文,李泉旺,梁楨楨.中醫外治法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C]//第三屆國際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十二界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2011:506-512.
[11] 王振國.久病入絡,宿邪緩攻-葉桂“久病入絡”說與蟲類藥應用特色[J].中醫雜志 ,1995,36(3):138-139.
[12] 胡凱文,衛月,安超.芳香中藥在疾病外治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3):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