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玲 福建省長樂市湖南鎮畜牧獸醫站 350200
豬場的經濟效益受豬只死亡的影響很大。仔豬的死亡率占豬只死亡的50%以上,尤其是斷奶前仔豬的死亡率更是決定豬場養殖效益的重要指標。因此,豬場應該做好哺乳仔豬的保育工作,從而有效提高斷奶仔豬的成活率,進而提高豬場的養殖效益。一般情況下斷奶仔豬的死亡率可控制在10%以下,如果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育和預防措施,可以將死亡率降至不足1%,從而大幅度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仔豬斷奶前死亡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且各因素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最終導致仔豬死亡的后果。
疾病是造成哺乳仔豬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尤其是傳染性疾病。如豬藍耳病、豬瘟、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鏈球菌病,以及雜菌感染等。哺乳期仔豬最容易感染的疾病是大腸桿菌病,容易引起仔豬腹瀉、脫水和虛弱,嚴重的導致死亡。很多疾病是由母豬傳播給仔豬的,尤其是夏季高溫時母豬分娩,抵抗力降低,更容易感染和傳播疾病給仔豬。
母豬是導致仔豬發病死亡的重要介質。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母豬的免疫力,使其保持健康的狀態,是降低哺乳仔豬死亡的有效途徑。哺乳期的母豬不僅把營養和母體抗源傳輸給了仔豬,同時也容易把致病細菌傳播給仔豬。所以在母豬的飼養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母豬妊娠期的科學管理,保證母豬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促進母豬順利生產,降低感染子宮炎和乳房炎等疾病的風險。飼養泌乳期的母豬,應合理搭配飼料營養,控制好采食量,確保母豬身體健康、正常泌乳和斷奶后正常發情。具體的飼養措施為,產后1 周使母豬達到最高采食量6.5~7kg/天,可通過飼喂濕拌料、多次飼喂、調整飼喂時間、及時清理料槽和避免產房溫度過高等措施來實現。
母乳是仔豬獲取免疫抗源的最直接途徑,所以在仔豬出生后應及時讓仔豬足量吃到初乳。研究表明,在采食初乳前仔豬的血液抗體含量很低,幾乎沒有抵抗疾病的免疫力。而采食初乳后仔豬的血液抗體含量提高1000 多倍,采食得越多,得到的母源抗體就越多。
保溫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重要途徑。剛出生的仔豬身體溫度調節機能發育不成熟,對溫度特別是低溫很敏感。仔豬的環境溫度應保持在34℃。當溫度適宜時,仔豬會向兩個方向躺臥;當溫度偏低時,仔豬會本能地擠在一起。大型豬場可以采用保溫箱、紅外線燈或電熱板等加熱保溫措施,小型豬場可以用稻草、碎木屑和干草等墊料保溫。產房應封閉、干燥,防止氣流穿過。仔豬剛出生時,體表會有很多體液,如果任其自然晾干則時間較長,會降低仔豬的體溫。要用干凈、柔軟的毛巾將剛出生仔豬身上的體液擦干,盡量減少仔豬體內熱量的散失,保持體表溫度。
對于哺乳仔豬的保育應嚴格按照程序來執行。如仔豬出生后2~3 天才能補鐵,如果過早補鐵會產生不良反應;剪牙和斷尾時,必須嚴格執行消毒程序,避免引發感染。有的在剪牙時會不小心傷到牙齦,或牙齒剪不徹底,殘留了過尖的牙齒刺傷牙齦,從而導致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癥,或者由于鏈球菌感染導致關節炎。在斷臍或斷尾時應用碘酊充分消毒,預防傷口感染,避免腹膜炎和敗血癥等疾病發生。操作時動作要輕柔,工具要及時消毒,切斷一切可能導致感染病菌的機會,以確保仔豬健康成長,提高成活率。由于哺乳仔豬的采食量較少,所以教槽料的質量一定要高。一次添加教槽料不宜過多,以防剩料被污染而影響仔豬健康,甚至導致腹瀉或其他疾病的發生。
(1)腹瀉防治。腹瀉是哺乳期仔豬的多發疾病,如果只治療發病仔豬,往往效果不理想。因為仔豬的腹瀉極有可能是由母豬引發的,尤其是整窩發生腹瀉。病毒性腹瀉是疾病預防的重點和難點,因為對病毒性腹瀉如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并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案,主要是防止仔豬脫水,給仔豬口服補液鹽或口服、靜脈注射、腹腔注射補液藥品。在進行腹腔注射治療時,應將注射用補液加熱到接近仔豬體溫,否則容易導致仔豬突然死亡。
(2)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哺乳仔豬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偽狂犬病和藍耳病引起。防治首先要做好母豬的免疫,接種偽狂犬病疫苗可1 胎1 次,于產前30~60天接種,也可每年接種3~4 次。藍耳病的免疫可用滅活苗,于配種前6 天和配種后60~70 天接種,對感染嚴重的豬場應考慮接種活苗,能夠有效控制和預防疾病的發生。
對剛出生的仔豬應及時注射長效土霉素,預防細菌性疾病的早期感染,口服新霉素和抗敵素等預防腹瀉。在仔豬開始采食教槽料后,可在飼料中拌入控制腹瀉的藥物,如新霉素、粘桿霉素和硫酸安普霉素等,從而實現大腸桿菌性腹瀉的有效控制,增強仔豬的抵抗力,使之順利度過危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