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東 吉林省通榆縣雙崗鎮畜牧獸醫站 137200
顧 麗 吉林省通榆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37200
蘇 峰 吉林省通榆縣向海鄉畜牧獸醫站 137200
蹄壁角質通常比蹄踵角質堅硬,因此盡管它們生長的速率一樣,但蹄尖角質的磨損要比蹄踵慢得多。這樣的結果就是使角質的過度生長主要發生在蹄尖。多余的角質使蹄尖翹起,這樣使蹄角度更小,從45°減至30°或20°,甚至變平。嚴重病例的蹄壁前方凹陷而蹄尖離地。內部蹄骨向后旋轉,從而對后部邊緣(屈肌結節)的壓力更大,增加了發生蹄底潰瘍的可能性。盡管蹄骨的尺寸不變,它與角質過度生長的程度無關。這樣看來,牛蹄與牛角根本不同,因為角骨的長度會隨角質長度的增加而增加。
有時候動物的一個指(趾)的蹄壁生長速度會比另一指(趾)快,這樣在蹄底處蹄壁發生彎曲,形成螺旋狀指(趾)。螺旋狀指(趾)或許是一種遺傳特性或者是由蹄葉炎導致。
通常認為角質層從蹄底開始生長向軸側面延伸。有些情況下它甚至與鄰近的趾相疊,因此可以斷言,它承擔了主要的蹄負重。這對研究蹄底潰瘍的發病機理極具價值,因為蹄底角質過度生長是在蹄骨屈肌結節的下面,使該區域的負重降至最低。
后蹄外側趾通常比內側趾稍大些。沒有單一的原因,而包括下列各種因素:自然情況下外側趾就比內側趾稍大,蹄骨在外側趾的懸停較少,導致真皮壓擠從而刺激角質生長;蹄骨的近尾部邊緣懸吊著一個“吊床”,即懸蹄,它與蹄的遠軸側壁以及腿部軸側的懸韌帶相連;當牛走路時,外側趾比內側趾承受更多的負重;后肢的結構就是跗關節朝內,蹄尖向外;產犢過程中,乳房過度膨大,使兩后肢分開;后蹄是牛運動時主要的推進力,使牛前進;而前蹄主要是起負重作用。前蹄的情況正好相反:內側指要比外側指大些。
在產房內,尤其是在休息房與產房相同的情況下,母牛總會經歷一個負生長期。蹄角質的生長速率下降而磨損加快,尤其是在蹄尖部位。這就導致蹄前壁縮短和角度變小,蹄底也會變薄。有些牛的蹄角質磨損極其嚴重,蹄尖完全磨損而暴露真皮。于是這些牛就得了“軟蹄癥”或者說是“蹄底潰瘍”。
蹄壁有暫時的裂痕,會在蹄前壁形成厚度不等的圓環,即“苦難線”。當蹄角質生成不良時,嚴重時蹄角質會停止生長,導致橫向蹄裂。因為蹄前壁比蹄踵長,而且苦難線往往沿遠軸側壁,從蹄踵表面穿過蹄前壁到軸側壁的蹄底面??嚯y線上記錄著以前發生過的蹄葉炎,還有目前蹄的潛在問題。
修蹄過程分4 個階段,操作中4 個階段需銜接進行。
第一步把過長的蹄尖修整到正常長度,從冠狀帶到蹄尖大約75~80mm 或者一掌的距離。這對許多經驗豐富的修蹄匠是很簡單的事,但初學者最好能夠仔細測量。第一步之后牛蹄呈方形,可以看到蹄白線穿過蹄尖末端,蹄壁也顯露無遺,這就應該是正確的負重面,而不僅僅是負重點了。盡管現在蹄前壁的長度合適了,但蹄尖還是太高,這就是說蹄前壁的角度還是太小。第二步是從蹄尖的蹄底表面除去多余的角質,即相對于蹄踵進行削蹄,使蹄前壁有一個更好的位置。第三步包括沿兩指(趾)底面軸側蝶形線,去除任何蹄底軸側過長的角質,這樣蹄骨屈肌結節下部的負重將降到最低。還要稍微把指(趾)間的空間擴大一些,這樣泥土和其他異物就不容易進入了,減少蹄腐爛、指(趾)間皮炎和指(趾)間皮膚增殖等病的發生。最后一步是修整兩指(趾),使大小近似,外側指(趾)稍長4~5mm。這通常需要去除后蹄外側趾、前蹄內側指的多余角質,使四肢恢復直立狀態,使負重平均。
修蹄的關鍵點是修整完成后,蹄底應在同一縱向水平面上,這樣更能負重。兩指(趾)的尺寸也應該相同,而且兩個蹄底面也應在同一橫向水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