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春 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150069
該病是由于絳蟲寄生于雞腸道內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病。發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各種日齡的雞均可感染,但以15~40日齡的雛雞最易感染發病,死亡率也較高。病雞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消瘦,羽毛沒有光澤較凌亂,呼吸加快,雞冠和黏膜蒼白,沒有血色,呈貧血癥狀。雛雞生長發育緩慢,成年雞癥狀不明顯,母雞產蛋量減少或停止產蛋,長期頑固性腹瀉,糞便中可見小米粒大、白色、長方形絳蟲節片。剖檢可見小腸內有大量扁平帶狀絳蟲,十二指腸黏膜潮紅、肥厚,有散在出血點。
防治措施:搞好雞舍的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對糞便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定期進行藥物驅蟲,一般在60日齡和120日齡各使用1 次藥物預防性驅蟲。當雞群發生絳蟲病時必須立即進行驅蟲。常使用吡喹酮,按10mg/kg 體重混入飼料中,投服一次即可驅除各種絳蟲;或用硫雙二氯酚,按150mg/kg 體重以1∶30的比例與飼料混合,一次投服即可;或用丙硫苯脒唑按15mg/kg 體重混飼,一次投服。
該病又稱白冠病。各年齡的雞都能感染,多發生于20日齡左右的雛雞,死亡率較高,成年雞發病率低,患病癥狀不明顯,死亡率也較低。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在6~9月份流行。住白細胞原蟲病主要經庫蠓和蚋傳播,通過叮咬而傳染發病。病雞兩腿輕癱,雞冠、髯呈蒼白,羽毛逢亂,精神沉郁,口中流涎,糞便呈青綠色,呼吸困難,咳血或口中流出鮮血。剖檢可見皮下、肌肉出血,尤其是胸肌、腿肉、胰臟、腸管處有數量不等米粒大凸起的出血小結節。內臟器官、腸道廣泛出血。病雞腹部脂肪有鮮紅色出血點,產蛋雞發病后冠蒼白,采食量明顯下降,出現腹瀉,糞便呈青綠色,產蛋量明顯下降,有畸形蛋、軟殼蛋。
防治措施:加強雞舍環境的控制,特別是消滅蚊蠅庫蠓及其滋生環境,用0.01%溴氰菊酯或戊酸氰醚酯等殺蟲劑噴灑消毒。可使用“紅旗冠”(主要成分為磺胺甲惡唑、三甲芐胺脒啶、乙胺脒啶)100g 兌水200kg 混飲,每天1 次,連用5 天。由于使用磺胺類藥物會導致腎臟損傷,所以在飲水加入維生素K3,以減少磺胺類藥物的結晶形成。由于雞在發病階段采食量減少,各種維生素添加劑量應提高,以保證維生素的供應,防止發生應激性死亡。添加劑使用量應比正常量高1~2 倍。在發生該病時,由于維生素C 的消耗量增加,故需另外適當補充維生素C,以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按0.05g/kg 在飼料中添加。也可使用“原蟲散”(常山酮、柴胡、苦參等中藥提取物)拌料混飼。
各種品種、年齡的雞都可感染該病,主要發生在3月齡以內的幼雞,15~45日齡的雞最易感染,成年雞也常有發生。該病多發生在雨水較多的潮濕夏季,病雞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污染的飼料、飲水、土壤及雞舍用具是主要的傳染媒介。1月齡左右雛雞多患盲腸球蟲,雞冠及可視黏膜蒼白、貧血,雞只排水樣糞便,并帶有血便,身體快速消瘦,出現生長發育受阻的現象。剖檢可見盲腸腫大,黏膜充血或有血凝塊,表面有出血斑點,嚴重的甚至糜爛、壞死脫落。2月齡左右多患小腸球蟲,病雞表現為精神不振,排大量棕褐色黏液性糞便。小腸球蟲主要侵害小腸中段,使腸壁增厚、嚴重壞死,剖檢可見腸管呈暗紅色腫脹,黏膜表面有大量出血點,常見紅白相間,腸管充滿血液或血凝塊。慢性球蟲病常見于1~3月齡或成雞,病雞表現為逐漸消瘦、貧血、間隙性下痢,剖檢可見腸道黏膜蒼白、沒有彈性,腸壁增厚,有糠麩樣附著物。
防治措施:該病可選用馬杜拉霉素、速球(主要成分為鹽霉素鈉)按每噸飼料中添加500g 進行預防。在使用藥物治療時,可選用球諾(主要成分磺胺氯吡嗪鈉、替硝唑、止血劑)100g 兌水200kg 飲用,連用3~5天,可配合碳酸氫鈉同時飲用,或用球利沙(海南霉素鈉)100g 拌料200kg 混飼,連用3~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