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國 黑龍江省虎林市畜牧獸醫局 158400
新城疫俗稱亞洲雞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強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類為主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1926年首次爆發于印尼的爪哇和英國新城,世界范圍內至今共有4 次大流行。我國于1946年首次分離到病原(F48),但據記載1928年該病在浙江就已經存在,1935年在河南開始流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實行了全面免疫的策略,流行得到一定控制,但近年來呈地方流行趨勢,已從多種禽類,如鴨、鵝、麻雀、鴿、烏鴉和鸚鵡等體內分離到雞新城疫病毒,而且據近年的報道,鴿自然感染的疫情也較多。
近些年,虎林市有些養鴿戶對防疫知識認識不足,尤其對新城疫防控不夠重視。該病已經給當地部分飼鴿戶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近期對虎林市某養鴿場死亡鴿子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及病理學觀察,并應用簡單實用診斷方法對疫病進行快速診斷,證實該養鴿場發生的死亡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造成。
2014年10月,虎林市某養鴿場180日齡左右的鴿子突然發病。該業主養殖鴿子約200 只左右,死亡103只,死亡率高達50%。病初2~3 天發病數量較多,5 天后出現死亡高峰,而后藥物治療得以控制。據養殖戶介紹該群鴿子沒有注射新城疫疫苗,而該養殖戶飼養的500 只蛋雞注射了新城疫等相關疫苗,沒有發病。
個別病鴿無明顯的新城疫癥狀,發病急,24~48 小時出現死亡。有些病鴿發病癥狀可持續7~10 天,不死亡,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嗉囊充滿液體,口鼻有較多分泌物自口角流出,倒提病鴿時自口角流出多量粘稠帶有氣泡的惡臭液體,排黃綠色水樣稀糞,張口吸氣。
24~48 小時死亡病鴿,病變輕微,只在胸骨內面及心內膜等處有少數出血點。7~10 天死亡病鴿,癥狀表現比較典型,口腔內充滿粘液,嗉囊內充滿硬結飼料或充滿氣體和液體;泄殖腔充血、出血、壞死、糜爛;腺胃乳頭出血,腺胃與肌胃交界及肌胃與食道交界處呈環帶狀出血;十二指腸以及整個腸道黏膜充血、出血;心冠溝脂肪出血,其他組織器官無特征性病變。對沒有死亡的病鴿剖檢,沒有發現特征性病變,僅在腸黏膜等處見到少數出血點。
由于免疫、混合感染等多種因素導致新城疫發生,呈現非典型性,單純依靠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往往不能作出確切診斷,進行確診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測。養殖戶到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報告疫情后,工作人員到現場對病鴿隨機進行了采血,進行了新城疫的血清抑制實驗。實驗顯示鴿群血凝抑制抗體滴度相差甚大,部分鴿血凝抑制抗體滴度在8 倍以下,而部分鴿的血凝抑制滴度抗體滴度相當高。通過鴿群的臨床表現和剖檢變化,結合實驗室的血凝抑制實驗結果,初步判斷鴿群感染了新城疫病毒,而且來自于自然感染的野毒。
封鎖鴿場,近期嚴禁放鴿子,對鴿場進行徹底消毒,對發病的鴿子隔離飼養。對沒有發病的假定健康鴿子立即進行緊急預防接種,用量為免疫量的倍量,疫苗選用為新城疫四系疫苗。同時飲用電解多維及維生素C,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治應激反應,并輔以消炎藥進行治療。經過治療1 周后病情得到全面控制,再無死亡發生。
對病鴿的糞便和污染的飼養用具要嚴格消毒,選用二氯異氰尿酸鈉消毒藥按照推薦的濃度消毒。對病死的鴿子進行深埋或燒毀。
虎林市某養殖場鴿子相繼發病,死亡率高,損失慘重。經初步證實,大部分發生的鴿子死亡是由于養殖場未及時接種疫苗,由新城疫病毒感染造成。廣大養殖戶應及時接種新城疫疫苗,防止該病再度流行。
對于放飛飼養的鴿子,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保溫,尤其是在東北的冬季,避免應激反應引起疫病的發生,平時也要做好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