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東 吉林省通榆縣雙崗鎮畜牧獸醫站 137200
顧 麗 吉林省通榆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37200
蘇 峰 吉林省通榆縣向海鄉畜牧獸醫站 137200
大多與奶牛有關的銅紊亂癥包括:過多的硫在瘤胃發生厭氧性降解,纖維飼料含極少量可供消化的可溶性銅。斷奶后通過胃腸道吸收的銅低于總攝入量的10%,而在日糧中少量增加錳,則吸收率可降低到1%~2%。另外,銅在瘤胃中轉化,這是最關鍵。
牛對銅的吸收與鉬的抑制作用一樣敏感。從食物或飲水中攝入大量的硫也可抑制銅的吸收。在繁茂、幼嫩、富硫的牧草比棕色的成熟牧草,潮濕的季節比干燥的季節更易發生銅吸收不良,從而引發銅紊亂。硫含量相同時,從干草中吸收銅也較新鮮牧草更好。儲藏的牧草如果硫含量低(每kg DM 中約2g),可作為可吸收性銅的較好來源。
缺乏可吸收性銅可導致肝臟儲存的銅迅速消耗,血漿銅藍蛋白合成降低,血漿銅下降(即缺乏);含銅酶在紅細胞和組織中的活性降低(功能異常)。結締組織缺損,包括項韌帶的結締組織,可能是因為賴氨酌氧化酶缺乏而引起的彈性蛋白交聯缺損。消化性紊亂可能起因于線粒體呼吸破壞和絨毛萎縮,但對于放牧動物,并不能排除消化性紊亂是腸道寄生蟲引起的炎癥反應所致(Underwood et al.,1999)。
與奶牛日糧缺乏銅有關(低銅血癥)的發病過程和與癥狀的嚴重程度,與動物所處發育程度和階段有關。與綿羊缺銅病相比,牛沒有致畸作用和神經作用的明確報道。對于生長牛,早期的異常包括皮毛失去光澤、生長受阻、跖骨外形出現異常變化,隨后出現腹瀉,最后發生貧血。黑色的被毛常變為灰色,紅棕色變為亮棕色(淺棕色)。黑白花奶牛的紅棕色褪去并非因為銅缺乏。據報道,試驗性銅缺乏所致的奶牛心臟肥大,可能是心肌變性的早期征兆,在長期缺乏銅的地區心肌變性可引起猝死(Suttle,1988)。添加少量銅拮抗劑一鉬(Mo)到日糧中(每千克DM 2mg),可加劇而不是改善紊亂的臨床癥狀。鉬濃度更高時(每kg DM>10mg),動物接觸拮抗劑不久即可出現腹瀉。
長期以來,奶牛不育癥與銅缺乏有關,但很少有文獻材料闡述銅缺乏可導致繁殖受損,除非涉及到鉬。鉬引起的銅缺乏與發情延遲、妊娠率下降以及發情間期有關。目前,這些異常表現已在試驗中通過銅的其他拮抗劑如鐵誘導出。因此,添加鉬的牛,與銅有關的不育可能起因于鉬對黃體生成素直接或間接的抑制作用。
貧血是生長牛銅功能異常的后期癥狀(Suttle,1988),可能與母牛分娩前后的海蒽茨氏小體形成有關(Black,1981)。缺乏銅的牛嗜中性粒細胞在體外的生活力和功能不如正常牛,但接觸鉬可增加白細胞數量。還沒有證據表明機體抗感染能力下降。
牛低銅血癥的病理變化無任何參考價值,因為組織變化和臨床癥狀不具有特異性。最早出現和最明顯的損傷可能是那些影響肋軟骨關節、跖骨、掌骨的骺生長板的損傷。這些部位生長過度,并形成各種不規則的鈣化和纖維替代物。在結締組織如項韌帶中,可見到明顯的退行性變化。發生腹瀉的嚴重病例,可能會見到十二指腸和空腸部位絨毛萎縮,但這無法與腸道寄生蟲鑒別。牛的銅缺乏性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相似,即巨紅細胞性貧血和低血色素性貧血。包括心肌纖維樣變性的心臟損傷,只有1 例自然發病的報道。然而心臟肥大卻見于一些試驗性缺銅的牛,較長時間后才出現臨床癥狀,其他更迅速缺乏的個體卻沒有該變化。應該將注意力從潛藏著預期的和熟悉的臨床癥狀的損傷,轉移到雖然不具有特異性,但發生較早、可能隱藏著紊亂作用的損傷上來。鉬是否能引起其重要的中樞部位如松果體的組織學或超微結構變化,是否這些變化與銅缺乏有關,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