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推出了“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是對黨內法規的一個新的重要定位。如何正確認識并充分發揮黨內法規在法治體系中與國家法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需要加以重視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湖北省委黨校博士后研究人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孫才華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方世榮在《論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相互作用》一文中對此課題做了初步探索。四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緊接著十二屆人大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對此,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林莉紅在《法治國家視野下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機制論綱》一文中認為,黨的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而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則為依法化解行政糾紛提供了更為完善的途徑。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因“重寫學術史”問題的提出和熱度的上升,學術史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學界對此展開的各種研討似乎并沒有厘清和平息有關疑惑、爭論。為進一步推動有關研究,2015年新年開始,本刊特推出“學術史研究”專題。在本期的專題中,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蔣國保的《應當重視“元學術史”的寫作》一文,提出了區別于思想史和專門學術史的“元學術史”概念,認為“元學術史”對于學術史研究來說具有本體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俐娜在《疏離宏大敘事之后——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現狀及思考》一文中認為,認同多元境界,以不同的敘事探索與具體微觀研究并行,有利于推進史學史研究的深入。
當前人們對民生問題存在著若干認識誤區,這些誤區不但影響著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和保障民生發展的方向,還有誘發內生性“民生陷阱”的風險。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韓喜平和博士生孫賀在《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認識誤區》一文中提出,需要在理論上澄清有關誤區,剔除干擾我國民生事業的錯誤思想觀念,從而推動我國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及民生事業的快速發展。
·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