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青
(北京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 100872)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根據2015年1—2月數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增加值增速在下降,價格指數雖然在2月份有所反彈但總體上還是下行趨勢。2015年2月份貨幣增速較高,但主要是受春節因素的影響。
由于工業品生產價格持續為負,跌幅也在增大,CPI同比增長率也在下降,國內外都在擔心會不會出現通貨緊縮。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持續5年時間的低增長和通貨緊縮情況。至于會不會再出現通縮,取決于我們怎么做。
從政府層面來看,即便2015年能出臺一些政策,包括推出相當成功的改革,也難以在短期內看到太大影響。有些改革可能具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但有的改革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像“一帶一路”就是很長周期的事情,未來也有很多不確定性。短期內,看不出經濟下行、物價走低的趨勢能夠得到扭轉。
面對這樣不利的經濟形勢,需要考慮總需求管理問題。現在很多專家都在建議加大貨幣政策調整力度,不過在這個問題上確實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中國的總債務和GDP的比例(杠桿率)迅速提高。雖然和美國比起來還不算高,但高于同等發展程度的經濟體,而且上升的速度讓大家都很擔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中央高層一直到主管部門,對貨幣政策都非常謹慎,再沒人輕易敢說“刺激”兩個字。另一方面,CPI的環比增長率從2012年到現在基本上是在零左右波動,2014年第三、四季度明顯下滑,出現通縮的苗頭。
現在對于貨幣政策有兩種意見:一種說債務率這么高,現在遍地都是水,不能再放水,否則問題嚴重;另一種意見是,既然馬上就要通貨緊縮了,貨幣政策當然需要放水。我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做宏觀研究,遇到過很多次爭論,但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兩種意見極端對立。
一些對于經濟增長有利的因素的存在有助于打破上述僵局。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貿易條件改善是一例。中國作為進口大國,省下不少外匯。地方債務的置換要花一萬億元,而石油價格下跌就能讓中國省出一萬多億元。以前如果出現現在這樣的經濟增長率,企業利潤應該是大幅度下降,但2014年企業利潤還能維持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拜貿易條件改善所賜。當然,貿易條件改善不是天上掉餡餅。中國過去擴大內需、投資高增長引起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價格上升引起投資增加,包括對于新能源的投資,最終價格就跌下來了。
更重要的一個有利因素是股市有很好的表現。中國股市2014年的估值確實偏低,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上升,達到比較正常的情況。股市上漲不僅讓股民賺到了錢,還使企業市值大增,改善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銀行評估企業不是看資產負債表就是看市值。除此之外,國有股也增值了,政府可以減持一部分國有股。為了使財政部有動力減持國有股,需要讓財政部先減稅,減稅之后財政部錢少了就會琢磨新辦法。新股發行也可以增加。但是股市融資不能擴大太多,不能把牛市擴成熊市。
另外一個有利因素是政府手里還有很多資源。近期政府在壓縮鋪張浪費的開支,停建樓堂館所,省下不少錢。教育經費也存在類似問題。當年通過立法提出教育經費的指標,是因為入學人口高增長,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如今情況發生變化,孩子數量變少,很多地區的小學都已經二合一甚至三合一,不需要那么多錢了,但法律還沒有修改,財政還是把錢撥過去,然后錢就在那里放著。這筆錢可以想辦法先花了,法律的修改可以慢慢來。中國的M2有125萬億,其中個人存款是44萬億元,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政府、機關團體和企業的存款。拿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解決地方融資平臺的問題。
總之,2015年經濟增長面臨很多不利因素,但有利因素也不少,今天挖井明天就能喝水的資源還有很多,要把這些資源先用起來。2015年即使貨幣方面的動作稍微小一些,通過挖資源也還可以讓經濟增長保持在7%以上。持續時間比較長的通貨緊縮基本上可以排除,通貨膨脹還可以保持正增長。很多指標在2014年第4季度出現大幅度下跌,這會使得2015年的增長率容易保持在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