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高文潔
(中國海洋大學 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對決策咨詢的需求持續增加,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月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標志著中國智庫已步入戰略發展階段。海洋智庫作為研究海洋問題的一類智庫,由于當前國際海洋世紀的到來,以及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海洋智庫建設成為國家總體戰略中的重要部分。海洋軟實力是指在國際國內海洋事務中,通過一國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發展模式等所產生的吸引力、同化力,以及在國際海洋事務中對國際機制和政治議題的創設力來實現和維護海洋權益的影響力[1]。海洋智庫是海洋軟實力的要素和衡量標準,本文基于提升海洋軟實力的角度分析海洋智庫的內涵、作用、現狀以及提出建設中國新型海洋智庫的幾條建議。
智庫即“思想工廠”,它存在的第一要素是生產新的思想和觀點,能夠不斷產生自己獨立的思想產品和政策建議。而提供這些思想產品和政策建議的目的是影響政府公共決策,這是智庫存在的目標。布魯金斯學會對智庫有一個著名的闡釋——“高質量、獨立性和影響力”,這是智庫區別于其他研究機構或社會組織的獨特氣質,也是影響公共決策的根基。海洋智庫是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在海洋領域議題的一類智庫,致力于為政府制定海洋發展戰略、實施海洋具體方針、解決國際海洋爭端提供咨詢和政策方案。可將海洋類智庫定義成以海洋公共政策為主要或者重要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海洋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國家海洋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海洋智庫具有智庫的一般特征:獨立性、專業性、綜合性、原創性,影響政府公共決策、引導公眾輿論等。由于海洋本身的復雜性、流動性使得海洋事務不同于陸地事務,海洋事務往往有著多個國家主體參與,承載著多國利益訴求,一國海洋公共政策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相關國家的利益乃至海洋決策,基于此海洋智庫也具有區別于一般智庫的特點。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語境下,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中國新型海洋智庫較之過去的海洋智庫有了新的變化。
1.研究內容關乎國家主權和利益
目前大多數智庫都有各自的研究重點,除了專門的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其他智庫的研究一般不會牽涉國與國之間的權益問題,但是海洋智庫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研究必然關乎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除了內海,其他區域的海洋都會存在國與國之間的交界,會牽涉海洋資源、島嶼等主權的問題的爭議,海洋智庫在研究海洋戰略和海洋政策時必然涉及海洋權益,不僅要維護國家主權,同時也要處理好與其他國家的海上權益糾紛。
2.研究視野的國際性、戰略性和開放性
考慮到海洋流動性等特點形成的國際化特征,把國際海洋事務動向吸納為重要考慮對象,這表現在海洋智庫大量思想產品在議題選擇上側重于關注重要的國與國之間的海洋權益等問題,而且成為外交部門的重要外腦,為外交政策出謀劃策,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征。由于海洋事務研究內容關乎國家主權和利益,海洋智庫的研究視野就具有了戰略性,往往需要站在國家的角度進行整體規劃,還需考慮與其他國家的權益關系,更需要為發揮本國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來考慮相關的海洋政策問題。海洋的自然特征、海洋開發利用的特殊性、海洋權益維護所涉及的國家利益之爭等,都決定了海洋智庫的發展必須具有開放的視野。世界海洋是一個整體,研究、開發和保護海洋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海洋智庫應以戰略的眼光審視這些問題,采取開放的態度,主動與國外智庫進行交流,研究國外海洋制度和政策,海洋智庫比其他類型智庫更具開放性。
3.研究基礎的高技術性
智庫的政策分析過程中相關的研究工作包括三類:一是基礎研究,二是應用研究,三是對策研究[2]。其中基礎研究是進行應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海洋領域的基礎研究往往基于對海洋自然科學知識的系統掌握,智庫研究人員對海洋生物學、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環境科學、海洋地質學等各個海洋高科技領域知識都要有基本的掌握。由于海洋開發與海洋科技發展政策的研究對海洋科技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智庫研究人員要創新海洋開發政策就離不開對海洋監測與調查技術、海洋遙感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等海洋高科技的了解和掌握,基于這些基礎研究,海洋智庫才能在海洋政策方面提出更加科學與創新的思想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研究的學術門檻,知識間的可替代性較弱,突出了海洋基礎研究的高技術性。
中國特色新型海洋智庫之“新”,主要體現在海洋智庫研究手段、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與時俱進上。首先,在全球知識網絡和全球智庫網絡語境下,海洋智庫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不斷創新政策分析方法。其次,新型海洋智庫具有整合資源的主動性。新型的海洋智庫倡導開放性、共享性,不僅僅共享基本的海洋信息,也能夠共享海洋人才,更加注重海洋智庫之間的合作與協同創新,例如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再次,新型海洋智庫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上更具彈性和創新性,實現智庫自身持續、有序、高效、創新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是新型智庫發展的一種創新,而未來海洋智庫發展也許可以打破組織界限,發展海洋智庫的虛擬組織。例如福建虛擬海洋研究院就是一座沒有圍墻、開放的海洋研究院。
因此可以將中國新型海洋智庫定義為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堅持加強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以影響黨和政府海洋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國家海洋利益為研究導向,主動進行研究資源整合的從事海洋重大戰略問題和海洋基本公共政策的專業研究機構。
海洋智庫的作用是多方位的,既能提高國家海洋事務領域政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又能引導公眾樹立和諧海洋觀念、提高海洋意識,還能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儲備人才、創新思想、提供信息,更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載體。也正是由于此,海洋智庫成為國家海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海洋智庫的良好發展能促進海洋軟實力的提升。
海洋軟實力發揮作用的載體是海洋軟實力資源[1],海洋智庫本身直接或間接地塑造著這些海洋軟實力資源,是衡量海洋軟實力的重要因素。
1.海洋智庫是海洋軟實力發揮作用的基礎資源之一
海洋智庫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形成人們對一國海洋軟實力的認識。海洋智庫、海洋教育機構、海洋NGO等屬于表層軟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發揮作用的基礎資源。海洋智庫的質量即其所作出的政策咨詢和意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影響力和前瞻性。這種高質量決定了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形成了其他國家對一國海洋軟實力的直觀認識,一國高質量的海洋智庫越多,則直觀上認為該國具有較強的海洋軟實力。
2.海洋智庫為海洋軟實力提升奠定重要資源
海洋發展模式、海洋外交政策、海洋戰略規劃等屬于中層軟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發揮作用的重要資源;海洋智庫以制度化形式參與政府海洋決策,可以提高政府決策的專業度與透明度,推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同時為海洋發展模式、海洋戰略規劃、海洋政策法規提供發展方案和建議,并有利于增強這些方面的吸引力,有利于海洋軟實力的提升。
3.海洋智庫為海洋軟實力提升奠定核心資源
海洋價值觀、國民海洋意識、海洋文化等屬于深層軟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發揮作用的核心資源。海洋智庫可以借助于舉辦學術會議、發表專業論文、出版通識專著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大力宣傳國家海洋發展的基本主張,引導公眾積極關注國家海洋事務,參與海洋決策,進而向全社會普及海洋知識,提高公眾的海洋意識,不斷向公眾輸送和諧海洋的理念,形成良好的海洋意識和海洋理念。
海洋智庫的研究人員是涉及各個領域的人才,并且具有更獨特的品質,包括以下三點:首先,海洋智庫研究人員對時事、熱點、前沿問題具有高度的敏銳覺察力,并且在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上較為開放、具有創造力,他們更加注重時下的海洋事務,關注的海洋問題更具有時效性和前瞻性。其次,能夠以海洋基礎理論和科學方法為指導,提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政策意見。再次,是引領海洋某方面研究的領航者,具有權威性,政府在制定某項政策時需要傾聽這些權威人士的意見,這也是智庫人才的最關鍵的特點,即在專業領域有國內甚至是國際影響力。這樣優質的人才成為提升海洋軟實力的重要資源。
海洋智庫的這種儲備人力資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智庫吸納了多類型、多層次的高端人才;二是海洋智庫能夠為社會培養海洋人才。為了達到顯著提升自身研究水平、提高影響政府決策能力的作用,海洋智庫建設會通過有效的激勵,吸引來自政府、高校、企業、民間等多種渠道的高素質精英,同時為了適應國際化特征,吸納大量的外國專家和實踐者的加入,匯聚了中外各個層次和領域的人才,成為海洋軟實力提升的人力資源蓄水池。海洋智庫還為社會不斷培育更多的海洋人才,向政府輸送更多的海洋人才,不斷提升國家海洋治理能力。例如各海洋研究所也對外招生,不斷培養年輕一代的海洋人才。高校海洋智庫則更為顯著,是培育新一代海洋人才的基地。在國外,政府工作人員會定期到智庫進行學習,我國海洋智庫也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即對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能力素質,不斷提升國家海洋治理能力。
軟實力是一種影響力,它的存在建立在一方對另一方作用的基礎上,因此海洋軟實力是在一國影響力作用于其他國家的過程中產生的,海洋軟實力資源要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讓別的國家知道、了解我們具有的這些軟實力資源,然后才有可能對其產生吸引力、認同力。海洋智庫本身的使命就是通過各種跨學科的科學調查和研究,為政府提供海洋發展規劃、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建議,提高對外宣傳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能夠讓其他國家對我國的這些海洋政策、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海洋智庫宣傳國內海洋政策等方面的途徑主要有: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專著,參加國際研討會,智庫人才交流與培訓,建立海洋智庫的全球化網站等。
“第二軌道”是介于官方外交(“第一軌道”)與純民間交流(第三軌道)之間的一種特殊渠道,是指有明確政治取向的各種非官方行為體所從事的能夠影響官方決策的跨國性活動[3]。發展“第二軌道”外交有利于各國增進了解、擴大信任和加強合作,也有利于緩解國際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安全困境的困擾,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由此,“第二軌道”外交被視為提升海洋軟實力的重要策略。海洋智庫是發展“第二軌道”外交的重要載體,憑借其非官方的身份與官方決策的特殊關系,及其所具有的非營利性和專業性特點,使它能盡量避免政府的干預獨立地開展工作,從而給人以更為客觀公正的印象。這不僅塑造了“第二軌道”的權威,也贏得了公眾對它的普遍信任,有利于海洋軟實力的提升。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以及和諧海洋觀念的提出,海洋智庫的發展迎來了歷史機遇期,不斷涌現出新的海洋智庫,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上也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逐漸在國際海洋事務中嶄露頭角,并為維護海洋權益做出了貢獻。但是,目前我國專門從事海洋政策問題或與海洋相關政策問題研究的可以稱為海洋智庫的專業機構為數不多,知名度和影響力更是堪憂,在提升海洋軟實力方面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目前海洋智庫總體數量較少,在影響政府公共決策、塑造公眾海洋意識等方面的能力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從海洋智庫的數量和質量形成海洋軟實力基礎資源的角度,海洋智庫在中國智庫整體中所占比例較小,知名度較高的海洋智庫僅有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中國南海研究院等;民間海洋智庫的數量更是稀少,與官方、半官方的海洋智庫相比數量懸殊,并且影響力也遠不如官方、半官方的海洋智庫。而且在一些具有超強影響力的智庫中,海洋問題和海洋政策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個研究方向,并沒有形成獨立的海洋智庫,由此也使得海洋智庫數量較少。其次,從海洋智庫塑造海洋軟實力重要資源的角度,海洋智庫以學術期刊、承接國家研究項目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沒能有效主動追蹤國內海洋事務的發展動態,過于側重海洋基礎理論研究,沒能很好地把握海洋事務、海洋權益的熱點問題和各種具有時效性的新問題,即使提出很多針對海洋各類議題的具體政策方案,但往往因缺乏可操作性,未被納入政府決策議題中,對政府決策上的影響力不足,致使政府在海洋決策咨詢領域容易失去先機,失去部分話語權。這些問題的存在削弱了我國海洋軟實力資源,阻礙著海洋軟實力的提升。
海洋智庫中的研究人員無論是結構上還是層次上都應具有多樣性,這是由于海洋問題比其他一般專業領域問題更加復雜,同時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生態乃至外交與軍事等領域。首先從研究人才來源上看,主要以海洋系統在職或者退休政府官員以及海洋專家學者為主,而來自社會組織、企業的人才相對較少,來自國際社會的研究人才數量較少,具有國際聲望和影響力的海洋頂尖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不利于集思廣益,難以形成對于復雜海洋事務的精確認知。其次,從知識結構和決策經驗上看,缺乏“雙棲型”智庫人才。“雙棲型”智庫人才是指那些既具有豐富工作經驗,了解決策的實際情況,也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和研究能力的人才。由于我國并沒有形成“旋轉門”機制,尚未實現智庫人才和政府工作人員的雙向流動,使得目前海洋智庫的研究人員不是缺乏實踐經驗,就是缺乏深刻的專業研究能力,一方面不利于提出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議,另一方面缺乏影響政府決策的一個重要渠道。
海洋智庫具有輿論引導的功能,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在國內,海洋智庫的宣傳目的在于塑造海洋軟實力的核心資源。在國外,海洋智庫的宣傳目的在于讓海洋軟實力發揮作用。媒體是智庫學者傳播自己觀點、影響公眾討論,從而間接影響公共政策決策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國內海洋智庫卻沒有利用好這些途徑。在國內,海洋智庫對于研究成果的展示局限于發表在期刊、開研討會等,使得研究成果只在專業人士之間得到普及和溝通,卻未向大眾展示。此外,對海洋研究成果的宣傳未能吸引公眾的關注,對于國家發布的海洋政策規劃等的解讀過于專業化而缺乏對公眾的吸引力,解讀和宣傳不夠生動形象,在塑造公眾的海洋意識方面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在國際上,未能充分借助媒體的力量加強自身宣傳,無論是去參加國際研討會還是開展交流項目,都沒有借助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例如2012年,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開始第一次同國內智庫進行合作,在出發前就在華盛頓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宣布其來中國的消息。《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此進行了報道,而與之合作的國內智庫對此次活動卻沒有任何前期媒體宣傳。同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在來華之前,還專門提前安排了一系列媒體活動,包括同國內媒體的見面會、一對一訪談、演講等[4]。此外,中國的海洋智庫的網站缺乏成熟的英文版本,大大限制了這些智庫研究成果的傳播范圍,與海洋智庫發展的國際化視野不符。
一方面是大部分海洋智庫自身的影響力較弱,因而未能被邀請參加各種區域性、全球性的論壇與會議,未能發揮海洋智庫在作為“第二軌道”外交中的優勢。例如“博鰲亞洲論壇”就是一個典型的“第二軌道”形式,匯聚了各國現政界要員、一些前軍政要員以及商界領袖、學界精英,但是除了中國南海研究院主辦參與了南海分論壇以外,其他海洋智庫以及海洋智庫研究人員的身影罕見。海洋是連接亞洲國家的和平合作之海,海洋智庫應該在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推進亞洲海洋合作機制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環保、災害管理、漁業等各領域合作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只看到了中國南海研究院一家官方海洋智庫的參與,其他海洋智庫未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海洋智庫缺乏主動發起這種“第二軌道”外交的主動性,即使是到國外訪問,也只是去學習西方智庫成功經驗,缺乏中外海洋政策、海洋戰略、海洋文化等方面思想和觀點的交流,而且缺乏一種制度化的交流機制。
海洋智庫的良好發展能夠促進海洋軟實力提升,但是由于目前發展中面臨的這些問題,阻礙了海洋智庫作用的發揮。基于海洋軟實力提升角度,筆者在此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海洋智庫的幾點建議:
1.重視海洋智庫的作用,倡導多元海洋智庫發展
國家應當重視海洋智庫在提升海洋軟實力、實現海洋治理能力提高以及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倡導海洋智庫的多元化結構,重視培育民間海洋智庫,同時鼓勵海洋智庫在管理和組織形式方面的創新,如協同創新中心、虛擬海洋研究所等新型海洋智庫。不斷致力于完善政府海洋公共事務決策過程,將重大海洋決策事項的公開、透明運作常態化,為海洋智庫切實參與海洋事務決策提供制度保障。
2.推進海洋智庫與其他智庫主體的協同創新
積極開展智庫間的橫向合作研究和縱向對接交流,大力建設整合專家學者、信息資源、成果儲備的交流平臺,形成海洋政策決策咨詢的研究合力,提高解決復雜海洋問題的研究能力,提升海洋類智庫政策議案的整體質量,更好地推動海洋事務發展。搭建關于海洋類研究的協同創新中心就是一種整合海洋智庫資源與信息的途徑。由于海洋智庫本身數量較少,大多數的海洋智庫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足,通過與其他大學、科研機構等的聯合,既能實現共享資源、信息和人才,也能形成一種合力,增強影響力。例如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由南京大學牽頭,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海軍指揮學院、中國南海研究院、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而成立的新型海洋智庫。目前中國海洋大學也在牽頭籌備建立一個海洋研究的協同創新中心。這是海洋智庫借力發展的重要策略與未來發展方式。
3.緊跟海洋事務發展前沿問題,爭取國際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
除了由國家提供的研究課題和項目外,海洋智庫應該設置海洋事務熱點問題和重點問題研究。例如中國南海研究院專門設置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戰略規劃出謀劃策,符合政府的政策需求,在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后,其研究毋庸置疑成為熱點問題。要充分發揮創造性,大膽設置新的課題,不僅僅是解讀海洋政策,還要做到引領政府海洋政策的走向。由于海洋事務的國際性特點,也要認真研究其他國家的海洋發展新動態,緊跟國際前沿,形成自己在國際海洋事務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1.吸納多領域、國內外的智庫人才
首先,不能將人才局限在某個地方,要打破一些以部門和單位為單元的研究機制,轉向以項目和專家引導方式,必須把人才來源多元化的大門敞得更開一些,建立相應的機制,更加注重從不同領域、從實踐工作崗位吸納智庫人才。可以采用公開招聘的方式吸納高校專家學者、國內外社會專才、退休官員、企業精英等,應該有意識、有規劃地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海洋智庫領軍人才[5]。其次,要跟外國機構合作,適當引進國外的人才,還可以建立一個國外專家庫,開拓海洋智庫的國際化研究視野,向這些國外專家展示我國海洋軟實力資源。再次,可以建立人才交流的合作機制,為智庫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
2.加強對海洋智庫人才的培養,完善海洋智庫人才的培養機制
如委派有潛質的研究人員到國外高水平智庫去擔任訪問學者,學習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以及把握國際熱點,同時對外宣傳我國海洋軟實力資源。海洋智庫的研究員應既有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也要有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應該適當推進“雙向掛職制度”[6],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到海洋智庫掛職學習,研究員去海洋主管部門掛職了解實際政策實施狀況和存在的現實問題。
1.利用網絡宣傳海洋智庫研究成果
在全球知識網絡和全球智庫網絡語境下,海洋智庫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利用視頻、博客和網站等傳播形式,擴大研究成果的普及,從而提升影響力。在國內,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受眾面廣的平臺向公眾解讀國家海洋政策、發布海洋領域最新熱點和重點問題研究成果以及海洋智庫最新研究項目等,擴大海洋智庫研究成果的受眾范圍。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出版物“中國智庫”不僅開設了微博賬號,還開設了“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發布一些智庫研究成果,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所知。無論是官方海洋智庫,還是民間海洋智庫,都應該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利用網絡提升自身影響力和受眾范圍。在國際上要擴大自身的傳播范圍,必須構建成熟的英文網站。在全球化時代,英語是國際交流中最常使用的語言,沒有成熟的英文網站,國內的海洋政策、海洋價值觀等就很難走出一國的范圍進而走向世界。
2.通過媒體宣傳,提升影響力
首先,海洋智庫在舉行論壇、研討會、新書發布會、紀念會等時要邀請具有影響力的媒體進行宣傳,包括國內外紙媒以及新媒體,不斷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次,在參與國內外重要會議時,適時召開記者招待會,借用媒體渠道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再次,與媒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紙媒或網媒開設自己的專欄,定期發表對海洋熱點和重點問題的解析和建議。
1.定期舉辦或參與國際、區域戰略研討會或政策對話
首先,要積極參與各種區域性、全球性的研討會或政策對話。例如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南海研究院抓住時機,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共同舉辦了南海分論壇,以“南海:‘雙軌思路’與合作共贏”為主題,與來自南海區域內外1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就處理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南海沿岸國合作等議題進行了討論,為維護我國在南海的權益做出了努力。其他海洋智庫應學習中國南海研究院的戰略目光以及主動性。其次,要主動舉辦國際交流研討會或政策對話,加強自身影響力和傳播力。例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全球智庫峰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數百位政要、學者和近百家國際、國內主要智庫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使各界最有經驗、最有研究水平的人在一起探討國家戰略性、國際化的話題,展示了我國智庫的國際化視野和優秀成果。海洋智庫也應當積極主動舉辦區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研討會,樹立海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爭取話語權,提升軟實力。中國海洋智庫要參與到“第二軌道”中,充分利用“第二軌道”的形式把中國的海洋觀、海洋發展戰略等,全面、客觀、公正地展示給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海洋文化、理解中國的海洋戰略與政策,讓和平崛起的理念為更多國家所接受,讓“中國威脅論”不攻自破,真正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
2.加入全球性或地區性智庫網絡,擴大全球影響力
加入全球性或地區性智庫網絡的作用在于成員之間彼此觀念的塑造和私交的加深,有利于對和諧海洋觀念形成共同認知,并且這已經成為發展趨勢。習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致辭中也倡議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全球性智庫網絡從1999年開始不斷出現,如全球發展網、跨大西洋政策網絡等,海洋智庫應當積極參與其中。以目前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東亞思想庫為例,這是一個區域性的智庫網絡,能匯聚和穩定成員的預期、為成員國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平臺、共享信息減少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6],海洋智庫積極加入其中,可以就南海問題在思想庫間進行交流,為對此有權益之爭的幾個東亞國家提供一個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播我國海洋價值觀和國際海洋事務立場的渠道,通過交流和發表意見,展現我國的和諧海洋觀,粉碎關于中國要做海上霸主的不實言論,和東盟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這種友好、和諧的發展觀念必然會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從而提升我國海洋軟實力。
中國特色新型海洋智庫是海洋軟實力的要素之一。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中國特色新型海洋智庫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未來中國特色海洋智庫的發展還需要在國家總體戰略的指導下,增加支持其成長的制度供給,提高自身質量,加大對本國海洋戰略政策等的宣傳,通過“第二軌道”外交,展示我國海洋軟實力,力爭提升國際話語權,最終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
[1]王琪,劉建山.海洋軟實力:概念界定與闡釋[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13.
[2]薛瀾.智庫熱的冷思考:破解中國特色智庫發展之道[J].中國行政管理,2014,(5):6—10.
[3]滕培圣,李愛華.國際政治關系中的“第二軌道”析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104—107.
[4]何帆.智庫之惑[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3/25/content_35146621.htm,2015-03-25/2015-04-10.
[5]王盛.試論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海洋智庫建設[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12):5—9.
[6]朱旭峰.國際思想庫網絡——基于“二軌國際機制”模型的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J].世界政治,2007,(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