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芳
(湖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是指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慶期間各地方自行組織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娛體育活動。不言而喻,這種文娛體育活動是由各民族、各地域民眾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從各種原始的風俗活動、圖騰崇拜、迷信禁忌等社會生活中脫胎換骨、約定俗成、潛移默化而來的,帶有厚重的地域文化氣息和娛樂禮儀性質。本文以鄂南地區傳統文娛體育活動的式微情況為例,對其中原因進行社會學分析。
鄂南地區地處湖北省南部,行政區劃上主要指現今的湖北省咸寧市。鄂南地區各縣市區之間毗鄰地近,相距不遠,由于地緣上的原因,彼此之間民風民俗大抵相同相近,特別是傳統節慶期間的文娛體育活動形式和內容也大都相差無幾,為了敘述上的方便,這里以傳統節慶期間文體活動的形式為主軸進行歸總論述。
1.燈舞。這是鄂南地區傳統節慶期間特別是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各鄉村都普遍開展的一種節慶活動,包括有舞龍燈、舞獅子、采蓮船、打蓮湘、地花鼓、玩蚌殼、騎竹馬等等多種表演形式。2.拍打舞。起源于通城石南鎮、大坪鎮等地域,流傳于通城北港鎮、雋水鎮、馬巷鎮、五里鎮、沙堆鎮等鄉鎮,已有300余年表演歷史。3.賽龍舟。賽龍舟是漢民族在端午節時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特別流行于中國南方各地,為祭拜春秋時期楚臣屈原而生發,自戰國時期開始,即已成為兩湖地區習俗。4.其他項目。在鄂南廣大的鄉村,還有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體育活動在不定期地舉行。
在我國傳統節慶文化活動中,節慶文娛體育活動是一種觀賞娛樂性強,能強身健體、烘托節日氣氛的社會民俗文化現象,與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緊密相連。由于活動內容比較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多變,所以歷史以來一直深受百姓群眾的喜愛和廣泛參與、親力親為。然而在我國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發展進程中,由于社會時代的發展、社會體制的變遷、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的遷徙以及各種文化的交融與沖擊、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多樣改變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許許多多的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很明顯地日漸式微下去了,有些甚至幾近消失和被人們遺忘、陌生。鑒于此,筆者意從社會學視角審視鄂南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出現式微之原因并對此進行剖析。
不言而喻,一個時期的社會群眾體育開展情況與國家的政策指向、時代主題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困難重重,如何讓中國人民真正地從戰爭的廢墟中站立起來,是我們黨面臨的嚴峻考驗。發展體育運動,可以增強民眾體質,可以培養人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同時還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友誼,有助于建立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優化社會人文環境,提高人們的文明程度。由于當時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高度重視并積極倡導、踐行體育運動,所以當時中國的群眾體育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群眾體育運動幾乎成為了一項政府的政治性任務,從廠礦、機關到廣大農村,各種體育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極大促進了全國群眾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鄂南地區也不例外,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各地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生活特點,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認真組織開展了不少當地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文娛體育活動,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呈現出嶄新的景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果斷地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國家經濟建設上來。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如何發展農業生產和處理農村改革后面臨的各種新問題上來。廣大農村,農民的勞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利益開始出現分化,勞作時間和地點因人而異。這種狀況之下,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在廣大的農村已經難以組織,由此導致了農村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大幅度減少,民眾的積極性和熱情度逐漸消減。另一方面,農民自身的體育健身娛樂意識淡薄,加上缺乏基層部門的組織和領導,因此,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日益冷落。
鄂南地區廣大農村在實現地方社會經濟的跨越發展的同時,城鄉建設也緊鑼密鼓進行,社會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咸寧市常住人口為248.50萬人,城鎮化率47.5%。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選擇在城鎮置房安家就業,農村大量人口涌向城鎮;同時,鄂南地區每年有幾十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常年在外較少回家,有的甚至已經舉家遷徙他鄉。因此,植根于農村的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遷徙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已經很難再如從前那樣開展起來了。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民眾思想的解放,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中西方各種文化的交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在鄂南農村傳統節假日期間,節慶文娛體育活動大大簡化甚至消失,人們已經很難再看到農村過年搭臺唱戲、玩龍燈、采蓮船、打蓮廂等這樣集體性的文娛節慶體育活動,豐富的電視節目和互聯網吸引并拖住了青少年的目光和腳步。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追求休閑娛樂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一些簡單、傳統和娛樂性不強的民俗體育活動難以滿足民眾的健身需求。近些年國家加大對農村體育事業的支持和投入,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成一批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并配備安裝如籃球架、乒乓球桌及其他的健身器材。在鄂南廣大鄉村,節假日的閑暇時間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現代體育健身運動的背影,現代體育的興起,也在另一個層面上促成了傳統節慶體育的式微。
傳統節慶文娛體育作為社會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它是我們社會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廣大民眾的合力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和長效機制,才能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政府管理部門的責任意識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地方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地方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建設好;其二,有效開展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能真正起到增強人民體質的作用,促進社會幸福指數的提升。從政治的角度和民生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必須擔負其責,組織好、開展好、傳承好、保護好地方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管理部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專家、民間里手對一些有價值的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進行深度發掘和廣泛開采,進行必要的升華和優化,然后推廣、普及,唯有如此,我們的“傳家寶”才能真正地代代相傳,并發揮其自身的社會價值。以《通城拍打舞》為例,正是由于地方管理干部的重視、挖掘和整理,才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拍打舞得以新生;也正是由于地方文化管理部門的責任意識,多次延請高級別專家進行指導、修改和提煉,才使得這樣一個民間地頭的民眾娛樂健身活動一躍成為國際大舞臺上的瑰寶;加之學校開設拍打舞課,使通城拍打舞真正地能夠代代相傳了。
廣大地方民眾是地方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的主體和主人,沒有他們的廣泛參與和積極參加,所有活動都將失去意義。當然,要確保民眾能夠廣泛參與,首先就必須保證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要讓民眾能夠看到參與其中對身體的積極作用和“有利可圖”,讓他們有參加文娛體育活動的愿望和要求;其次,要提升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的特色性和趣味性、娛樂性,讓活動本身具備吸引力;最后要確保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開展的常態化,這是傳承和保護的關鍵。現今最為常見的全國城鄉都在盛行的“大媽廣場舞”現象可以為我們提供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和借鑒。“大媽們”對廣場舞的熱愛和執著超乎人們的想象。
普及和傳播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的有效途徑有許許多多,諸如鄉鎮文化建設陣地、社區文化建設陣地以及學校這個主陣地建設等等。學校作為傳播知識和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應積極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對民間傳統節慶文娛體育活動的傳承和保護做一些有益的探索,選擇一些操作性強、具有地方性與趣味性的傳統體育活動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必修和輔修內容,從而不斷豐富學校學生課外活動的內容,也使我們地方的傳統體育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