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韓寧 郭可棟
(安陽師范學院人文管理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安陽市老城傳統空間格局演變與保護研究
王曉丹 韓寧 郭可棟
(安陽師范學院人文管理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安陽老城目前還保持著明清時代的空間格局,老城內存有多處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巷。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管理制度的缺失,保護意識的淡薄,老城日漸衰落,傳統風貌也遭受了破壞。本文通過對安陽市老城傳統空間格局演變歷程的研究,探索保護老城傳統空間格局的方法,提出保護的措施,使安陽老城能夠保持自己的特色風貌。
安陽老城;傳統空間格局;演變;保護
老城是一個城市的核心所在,它承載了城市各個歷史時期的信息,具有高度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安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晉、冀、豫三省交匯處,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安陽其老城區還保留著清朝時期的空間格局。但隨著安陽城市建設的加快,老城的傳統空間格局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如何能在現代化建設中保護好安陽老城的傳統空間格局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明清時期老城空間形態
明清時期的安陽老城以城墻和護城河作為邊界。東西、南北大街為城市的主要骨架。其中文峰塔和高閣寺高聳挺拔,位于南北大街兩側;鐘樓和鼓樓位于中軸線南北大街之上,構成了老城特有的空間特征。除此之外安陽老城內還分布了一些面積大小不同的坑塘,為居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場所的同時,也構成了安陽老城的雨污系統,反應了較高的城市營建水平。
1.2 民國時期老城空間形態
民國時期安陽老城空間格局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在原有的拱辰門、大定門、鎮遠門、永和門四個城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安門,從此安陽老城共設五門。另外沿著城墻的內側修建了環城的馬道街,形成了路、墻、池三道界限。
1.3 建國至21世紀初老城空間形態
1958年由河南省城市設計院負責設計的《安陽市城市初步規劃》確定了城市向鐵路以西發展的方向。老城區作為主要的居住用地在空間格局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為了更好的聯系城內外的交通,將城墻和城門拆除,在外圍新建了環城路取代了原來的馬道街。由于老城人口眾多,用地緊張,從老城的東北角到北大街將護城河改為地下河,上面鋪以道路供人行走。老城內的許多街道更名、合并、拓寬,原來的“九府十八巷”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漸的消失。
2.1 平面形態遭到破壞
安陽古城一直都延續著古代城池的傳統空間格局。但到了21世紀初,安陽市政府對安陽老城進行大規模的改造,使千年之久的老城平面形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次的改造以文峰中路的打通為核心,將老城割裂為南北兩個部分。在修路的過程中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明清四合院被拆除,取而代之的修建一些仿古的建筑。大幅度拓寬一些傳統歷史街區的街道,原有的城市肌理被破壞。
2.2 道路系統已不完整
安陽老城最具特色的就是這“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道路系統,整個街道結構呈“片”字形,布局十分嚴謹。在這“九府十八巷”中,現僅存有老府、洛陽府、學儒府;裴家巷、卜府巷、仁義巷、紀家巷、東冠帶巷、西冠帶巷、丁家巷、小顏巷、西鐘樓巷、唐子巷、喬家巷。然而大多數的街巷胡同已在一次次的無序改造中拓寬、合并、消失。尤其在文峰中路開通之后,對老城北部進行改造,北部的路網密度明顯小于南部,街區的傳統風貌被新修道路割裂的蕩然無存。
2.3 基礎設施條件落后
在調查中發現老城街區內衛生、道路交通、給排水、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現代居民的生活需要。老城居民家中沒有排水系統,很多地方還使用旱廁;彎曲狹長的道路使得工程管線難以敷設;電線私拉亂接存在嚴重的火災隱患;建筑密度高,日照間距不夠,通風采光差;建筑質量整體不高,出現大量私自搭建的棚屋;缺少道路排水系統,雨天容易內澇;缺少公用綠地。老城落后的基礎設施嚴重制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與現代生活成了鮮明的對比。
3.1 修復老城平面形態
安陽老城的城墻在建國之后幾乎被全部拆除,雖然圍合老城的城墻實體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作為線性要素在城市歷史中所承載的功能和意義應該被體現和感知。國內外對于城墻的保護大部分采用展示法,露天原狀展示、地表標志展示、構筑場館展示和復原展示。為此,對于安陽老城現存的城墻要保護;對于已經消失的城墻要拆除地上建筑,恢復部分段城墻;其余的城墻遺址進行保護,強化老城的平面形態。
3.2 整合傳統道路系統
整合傳統道路,不僅可以保護傳統文化,保持老城的文化遺存,更重要的是因為街道承載了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這是一種動態的、生生不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需要通過保護實體性的街道從而來保護內部所蘊含的城市精神文化。整合傳統街道應采取保護與更新相結合的方式,在保護街道的傳統價值的同時,也要適當的更新,以適應現代的社會生活。
3.3 分類整治老城建筑
建筑是城市空間格局的重要要素,是整個空間形態的主體。建筑的體型、色彩、風格直接影響了城市的整體風貌。而安陽老城內既有老建筑又有新建筑,對于不同種類的建筑我們需要分類處理,采用不同的整治方法對建筑要素進行控制。
安陽老城傳統空間格局的保護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研究其演變的基礎上提出保護的方法,突出老城特色,深入挖掘歷史內涵,是城市規劃工作者的責任。通過研究安陽老城傳統空間格局演變與保護希望能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和營建理想城市有所裨益。
[1]王景慧.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層次[J].規劃師,2002,18(6):9-13.
[2]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03-104.
[3]王勇.安陽老城保護與更新發展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07.
F299.21;F323.211
A
1003-5168(2015)11-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