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慧,李 慶,魏建美,萬余花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江西省農業科技園區知識產權戰略應用研究
盧 慧,李 慶,魏建美,萬余花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江西省現已建成100個以上農業科技園區,逐步形成以園區為平臺,企業為主體的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模式。但是園區對農業知識產權的管理和保護仍然不足,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制不健全、創新含量低、激勵不足、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針對江西省農業科技園區知識產權發展現狀,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經驗,提出提高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意識、提升園區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完善農業知識產權的激勵機制、加快農業知識產權運用的步伐、積極申請各項政策和項目扶持等建議,以促進江西省農業科技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科技園區;知識產權戰略;存在問題;建議;江西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核心競爭力,也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和掌握農業發展主動權的關鍵。發達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充分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維護農業競爭優勢,推動農業發展。
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事業起步較晚,農業科技人員對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意識薄弱,對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不完善,專業人才和中介服務短缺,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缺失等問題凸顯,使得企業不善于運用知識產權保障自身權益,在農產品國際貿易往來中處于弱勢地位。為了進一步發揮知識產權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效避免侵權現象的發生,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對農業知識產權問題都非常重視,從政策、資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2007年初,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加強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農業部在2009年12月31日頒布的《國家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也提出,“進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加快健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制度,努力建立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權屬管理制度”,注重其他知識產權保護,“形成更多農業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產品”。江西省積極貫徹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并結合地方特點,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規范性措施,陸續實施了“江西省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知識產權入園強企“十百千萬”工程等,通過深化改革、資金投入、項目扶持、人才引進等方式,不斷強化農業知識產權政策導向。
農業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的派生權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農業科技領域,民事主體針對農業生物性客體及其他農業生產過程,通過自己腦力勞動創造的智力成果、特定標記和其他非物質信息等依法享有的專門權利的統稱[1]。農業知識產權主要有:農業專利權(包括農業發明、農業實用新型、農業外觀設計),農業商標權(含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權,農業著作權(含計算機軟件),農業商業秘密,動植物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權等來自智力活動的權利[2]。
為了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江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促進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開展。《江西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提出,加強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的專利申請,重點抓好現代農業新品種、綠色有機食品等新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化。江西省從2009年開始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提出將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作為主玫的優勢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加速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研發、示范及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化以及發展方式的轉變,支撐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十一五”以來,江西省運用專利專項、金融、試點示范等政策手段,積極開展企業事業單位及園區知識產權試點,使企業逐步成為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主體。為了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提升科技園區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支撐作用,江西省又于2014年實施知識產權入園強企“十百千萬”工程,鼓勵園區和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體系,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促進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加大研發力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據統計,2013年江西省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為7.6%,位列全國28位,申請量指數為7.82%,授權量指數為8.39%,維持年限指數為9.7%,在全國處于較為滯后的水平。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方面,江西金華隆種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現代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位列全國農業企業第37和第47位。植物新品種授權方面,江西先農種業有限公司位居全國第35位[3]。地理標志登記方面,截止到2013年6月,江西省在國家質檢總局登記注冊了37件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38件地理標志商標;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在農業部注冊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共60件[4]。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登記保護方面,目前江西省建立了東鄉野稻原生境保護點,面積約10.67 hm2,核心保護區667m2,以及崇義縣國家級野生柑橘原生境保護點。近年來,江西省涉農專利的申請數量大幅度上升,從2000年到2010年,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從172件上升到427件,實用新型的申請數量從2000年的198件增加到2009年的719件,外觀設計的申請數量從2件增長到了61件[5]。
農業科技園區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即在特定的區域內,運用資金的集中投入,集農業高新技術展示、精品農產品生產、繁育種苗、技術培訓及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經濟模式[6]。目前,江西省共建成100個以上農業科技園區,其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有4個,分別是南昌、井岡山、新余、上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鄱陽湖生態農業示范基地20個。基本實現了“三個覆蓋”:一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濱湖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一縣一基地”全覆蓋;二是全省主要農業縣區“一縣一園區”全覆蓋;三是各地特色優勢農業產業“一業一園區”全覆蓋。2012年,38個農業科技園區和6個鄱陽湖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進駐園區企業101家,現有企業總數643家,園區核心區已建成面積17 595 hm2,年產值126.37億,年利潤額15.23億元,年繳稅額2.25億元,年凈利潤12.77億元,年出口創匯額1.8億元。園區吸納本地就業人數138 751人,帶動周邊地區532 553位農民增收致富,年人均收入9 784元。園區引進項目數195項,累計721項,引進新技術199項,引進新品種1 088個,推廣新技術207項,推廣新品種222個(統計數據源自江西省科技廳)。
實踐證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載體,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農業科學技術的實驗和轉化基地,科技創新是農業科技園區健康發展的必要驅動力,知識產權戰略是農業科技園區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
2.1 有利于提升園區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加入WTO之后,農產品貿易有了更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但是,發達國家通過在植物新品種、生物基因、機械設備等方面設立技術壁壘、專利壁壘,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量不升反降,頻繁發生拒絕或退回的事件,給農戶和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隨著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農產品關稅不斷降低,國外科技含量高、價格低廉的農產品也逐步涌入國內,對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和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以種業為例,孟山都、杜邦先鋒等跨國種業公司已經占據我國玉米種子市場的7%、向日葵種子市場的60%以及甜菜種子市場的95%[7]。面對現狀,農業科技園區必須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力量,積極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不斷創造、管理、保護、運用知識產權,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2.2 有利于提高園區企業的品牌影響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企業重要的生產經營資源和競爭資本。企業要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建立起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通過實施地理標志品牌戰略等知識產權戰略,依托園區的平臺,逐步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業收入的重要途徑,對園區具有地理標志特征的產品積極申請地理標志保護,逐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實踐證明,建立健全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員工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知識產權成果轉化運用,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企業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武器。
2.3 有利于營造園區招商引資的良好環境
農業科技園區的主體為企業,目前有很多園區已經采用企業化的運作機制,由企業參股投資,按股份制進行經營和管理。知識產權是企業在投資決策中著重考慮的重要環節。有數據顯示,園區在招商過程中,在其他方面條件都相近的前提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每增加1%,外來直接投資增加0.45%,技術轉移增加0.69%。因此,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吸引招商引資的作用,可以有效解決園區資金籌措與投入方面的問題,順利推進園區又好又快發展。
2.4 有利于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農作物新品種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二是以進行農業觀光、生態休閑為主體的示范基地[8]。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園區,從種業資源采集到育成品種,從研究開發到技術轉讓,都特別重視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申請植物新品種、農業技術專利、地理標志等,從源頭開始就采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孟山都、拜耳、雀巢等跨國企業之所以能夠成為市場的常青樹,就是因為他們擁有某一領域的知識產權,這是他們利潤的主要源泉和創造動力。因此,國內農業科技園區應當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企業尋求長足發展的戰略組成部分,把知識產權工作作為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推進園區的生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3.1 企業對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不夠
江西省農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主體仍然是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為主,企業所占的比重較小。以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遠遠低于教學科研單位。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擁有的涉農專利數量只有20余件,而園區現有入園企業52家,平均每家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不足1/2件。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不習慣從市場的角度來理解知識產權的內涵,不善于運用知識產權來維護合法權益,加上對申請植物新品種、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條件、程序等不了解,導致知識產權的申請量和授權量較少。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強則產業強。因此,要加緊強化園區企業的創新能力,形成具有合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而提升農業科技園區的整體軟實力,推進園區的全面發展。
3.2 園區的農業知識產權管理機制不健全
江西省大多數農業科技園區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沒有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和知識產權專項管理基金,也沒有制定園區知識產權具體管理辦法和開展知識產權工作的專職人員。企業對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知識產權往往無人管理或者管理混亂,知識產權管理效率低,使得農業知識產權流失嚴重。園區長期缺乏系統科學地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措施,導致園區具有知識產權潛質的自有資源未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得到保護后又未及時進行成果轉化,受到侵權時無渠道進行維權等。
3.3 農業知識產權創新含量低
農業科技創新中缺少原創性、戰略性、防御性的知識產權成果,相反,急功近利、短期、模仿裝飾性成果較多,明顯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據了解,農業科技園區大部分企業擁有的涉農專利知識產權中,以外觀設計專利為主,小部分為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由于我國農產品主要是沒有進行任何加工或只經過初略加工的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只能通過擴大數量來增加凈利潤,這就導致在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農業技術設備科技含量低,處于低利潤水平區域,沒有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制勝武器。
3.4 農業知識產權激勵不足
農業科技人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科技研發上,但通過申請專利、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獲得的經濟效益不高,投入產出比不高,甚至在轉讓過程中無法獲得相應的轉讓費,嚴重地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除此之外,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重論文,輕專利”的評價和獎勵機制,對科研人員業績的評價標準主要是依據發表論文的數量,完成項目的數量和獲得獎勵的數量等,而沒有將知識產權的數量以及成果轉化的程度作為考核指標,這就導致很多科研人員基于職稱評選、晉升等原因積極地申請項目、發表論文,相反,對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卻不高。
3.5 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率低
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應用機制,科技園區擁有的農業知識產權成果大部分被束之高閣,沒有進入資本化運作,產業化程度不高。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合理的產權估價系統,導致很多產權得不到科學準確的經濟評價,知識產權價值被嚴重低估;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成本較高,造成一部分科技含量較高的植物新品種、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效應不明顯,逐步被低成本、高利潤的其他產品、技術所替代。
4.1 提高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意識
江西省農業科技園要根據市場競爭形勢,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加大園區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相關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園區要積極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周、培訓班、講座、論壇、優勢企業培育計劃等活動,借助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新聞媒體的宣傳效應,制造輿論聲勢,吸引公眾參加,提高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全省范圍內營造鼓勵創新驅動、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
4.2 提升園區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
加大園區科研投入,以創新驅動為導向,采取各種措施提升園區的整體科研實力。(1)以農業科技園區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發中心為依托,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加大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創新。(2)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使園區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企業將核心技術申請基本專利,同時圍繞他人的基本專利,及時開發相應的應用技術并申請專利[9]。(3)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園區外企業的研發中心、試驗基地、示范基地設立在園區內,開辟專門的研發中心、產業孵化器。(4)注重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吸引,通過學習模仿、改進、創新,進而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通過提高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申請具有原創性、創新性的技術專利,擴大技術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3 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
園區需要建立起系統的知識產權科學管理制度,完善知識產權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1)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如知識產權辦公室、科研處等,同時引進經濟、法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開展知識產權工作;(2)建立知識產權信息庫,充分利用專利文獻信息資源。例如陜西楊凌農業科技園區于2004年就建立起了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貯存了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國家涉農專利數據108萬條,并且建立了政策法規數據庫、品種庫、專題庫等非專利數據庫,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10];(3)開展知識產權系統性、長期性培訓,對相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培訓,包括專利法律知識、專利實務操作等,加快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4)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中介服務,通過引進中介服務機構或者設立自己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申請、運用、轉讓知識產權提供專業服務,提高知識產權申請的工作效率,為科研人員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耗費。同時,還可以建立起專門的法律援助中心,在發生知識產權糾紛時能夠提供及時必要的幫助。
4.4 完善農業知識產權的激勵機制
(1)設立知識產權專項基金,重點支持發明專利申請、專利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對申請國內國際專利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費用補貼,對已經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專利產品給予一定比例的資助等,對申請知識產權相關科研項目的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研究經費;(2)對技術創新、專利申請以及成果應用轉化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發放獎金、給予股份等獎勵政策,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給予優先落戶或優先安置住房等政策;(3)采取各種配套措施,使科技人員認識到申請知識產權與發表論文、獲得成果獎勵一樣重要,在職位晉升、職稱評定以及科研工作量計算等方面,適當向知識產權權利人傾斜。
4.5 加快農業知識產權運用的步伐
(1)建立健全農業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完善科研成果的技術轉移機制,建立起科學系統的農業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在全省范圍內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為農業知識產權流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2)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實施的風險保障機制,設立農業知識產權轉移和轉化的風險投資基金和保險基金,提高植物新品種、專利權等農業知識產權的轉化率。(3)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省外科技園區的科研合作,建立起技術、設備、信息和人才等資源共享的平臺,形成新的農業科研合作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知識產權規模化、產業化的進程。
4.6 積極申請各項政策和項目扶持
(1)農業科技園區要積極申請高新技術產業、農林牧副漁產業、知識產權等各類優惠政策,爭取列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知識產權試點區等序列,借助中央和地方對這些區域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傾斜扶持政策,結合自身的特色、優勢,加強科技開發和創新發展。(2)加強與涉農部門的合作,通過園區品種、技術、知識三大工程建設,實現最大程度的項目集成、人才集成和資金集成,加大對知識產權重大項目工程的申報力度。(3)加大園區招商引資的力度,拓寬招商渠道,創新招商方式,靈活運用資金入股、技術參股、成果轉移等方式進行融資,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資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業科技園區知識產權建設。
江西省要實現從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的轉變,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必不可少。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示范、推廣、應用的平臺,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形式,是推進江西省農業發展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重要保障。知識產權戰略是農業科技園區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江西省在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數量都位居前列,但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與發達地區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立健全省科技園區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從提高意識、加強管理、鼓勵創新、加快轉化等方面著手,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是當前江西省農業科技園區工作的重要任務。園區要緊緊把握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實施的重要機遇,以《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為指導,以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努力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大力提升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增強全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以真正實現“綠色崛起、實干興贛”。
[1]宋秉斌.江西省農業知識產權發展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0-146.
[2]李江南,尚豫新.關于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0,(14):141-142.
[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 2013 年農業知識產權指數報[EB/OL]. http://www.ccipa.org/uploads/soft/140515/1-140515114001.pdf.,2013.
[4]盧 慧,李 慶,魏建美,等.江西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3,(12):133-136.
[5]宋秉斌.江西省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J].科技廣場,2012,(12):54-62.
[6]楊其長.我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功能定位、技術背景與戰略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3):14-17.
[7]楊立平.現代農業園區知識產權戰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8]甘 順.農業科技園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貴州:貴州大學,2005.
[9]魏紀林,李鳳寧,胡神松.關于科技園區知識產權戰略的創新與完善——以湖北省科技園區為例[J].中國高新區,2009,(5):92-95.
[10]周濟銘,鄭愛泉,劉文國,等.楊凌示范區農業知識產權現狀與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07,(2):133-135.
(責任編輯:成 平)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Jiangxi
LU Hui,LIQing,WEIJian-mei,WAN Yu-hu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chang 330200,PRC)
Jiangxi has builtmore than 100 park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s gradually formed a developmentmode taking demonstrating park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latform,and enterprises asmain body.However,the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griculture of Jiangxihas been deficiency.There aremany problem s such as lack of emphasis, unsoundmanagementmechanism,insufficient incentives,low contentof innovation and low conversion rat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parks,and combined w ith advanced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such as enhancing strategic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ncreasing overal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park,strengthe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improving the incentivemechanism,speeding up the procedur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griculture and applying for the supports of policies and projects.All thes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agriculturalparks.
agriculturalscienceand technology park;intellectualproperty strategy;existing problem;suggestion;Jiangxi
S-9
A
1006-060X(2015)01-0126-05
10.16498/j.cnki.hnnykx.2015.01.040
2014-11-14
江西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132BB F60085);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 (13YJ45);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創新青年基金項目(2013C Q N008)
盧 慧(1988-),女,江西贛州市人,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
李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