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偉,羅蘭芳,彭芳芳,謝 飛,朱淑珍
(桃源縣農業局,湖南 桃源 415700)
桃源產茶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是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和全國茶業百強縣,茶葉產業已成為桃源農業支柱產業。現有茶園面積6 067 hm2,茶農3 萬戶,相關從業人員近20 萬人,2013年茶葉產量1.02 萬t,綜合產值突破5 億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日趨嚴格[1],如何提升桃源縣茶葉質量安全水平已成為當前茶葉產業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桃源縣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茶葉質量監測數據顯示,歷年茶葉農殘檢測合格率為:2007年(87.8%)<2008年(89.2%)<2009年(94.3%)<2010年(96.1%)<2011年(97.5%)<2012年(98.0%)<2013年(98.2%)。2011年以來,省、市檢測中心先后抽檢桃源縣茶葉樣品57 批次,對其六六六、滴滴涕、氯氰菊酯等11種農藥和鉛、鎘2種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樣品合格率100%。統計數據表明,全縣茶葉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近年來,桃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葉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爭取資金200 余萬元建成高標準的縣級綜合檢測室;安排資金近60 萬元,用于全縣10個茶葉主產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站檢驗檢測設備配套;積極指導扶持茶葉企業、合作社建立自律性檢測室6 家。一個以縣級綜合檢測室為核心,鄉鎮檢測室為基礎,企業(合作社)自律性檢測室為補充的茶葉質量監控體系初具雛形。
1.3.1 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擴大 全縣建有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2 666.7 hm2,同時在茶庵鋪鎮松陽坪村、楊溪橋鄉巖吾溪村建立了茶葉標準化核心示范園2個,面積333.3 hm2,大力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
1.3.2 質量認證數量與面積增加 截至2013年底,全縣通過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的茶園基地達到2 666.7 hm2,古洞春茶業等公司13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18 家企業取得了QS 產品質量認證,完成茶葉商標注冊15個。
1.3.3 品牌創建力度加大“桃源野茶王”2005年12月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桃源大葉茶”2009年10月獲國家證明商標,“古洞春”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騰瓊”、“紫藝”被評為省著名商標。古洞春茶業有限公司、騰瓊野茶王茶業有限公司獲得省級龍頭企業稱號,湘北茶業等4 家企業獲得市級龍頭企業稱號。
雖然通過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投入品執法檢查、產品檢驗檢測等措施的開展,有效遏制了國家禁(限)用農藥及高毒高殘留農藥在茶園的銷售與使用行為,但由于茶農不按規定濃度和次數施用農藥、不按安全間隔期采收產品造成的菊酯類農藥殘留超標現象仍然存在。
桃源茶葉種植區域涉及33個鄉鎮,全縣擁有茶葉專業合作社(協會)7 家、大小茶葉加工企業150 家。目前,僅建有茶葉質量檢測機構17 家。茶葉生產面廣、經營個體多與質量監測機構過少的矛盾極度明顯。
全縣推行茶葉標準化生產面積3 000 hm2,僅占種植面積的49%,且無有機標準化生產基地。半數以上茶園處于零散種植、放任自流的粗放生產管理模式,濫用農藥造成茶葉農殘超標,亂用礦物肥、過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和重金屬元素富集,嚴重威脅茶葉質量和人體健康。
100 多家茶葉加工企業中,中等以上規模加工企業僅有15 家,多數茶廠零星分散、設備陳舊,廠房簡陋[2],茶葉攤放雜亂,在加工過程中往往存在衛生較差、技術落后、意識淡薄、管理落后等問題。
通過辦學習班、發放資料、視聽媒體以及技術人員的進村和上門服務,廣泛深入地進行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清潔化加工等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增強茶葉管理者、生產者及加工企業的質量安全意識[3],規范生產經營行為。
一是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搞好各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站檢測設備配套,引導督促企業建立自律性檢測室,形成縣級檢測機構每季一檢、鄉級檢測機構每月一檢、加工企業批批自檢的茶葉質量監測制度,杜絕問題茶葉流入市場。二是生產面積66.7 hm2以上的鄉鎮,建立茶葉質量安全監管組織協調機制,將茶葉質量安全監管納入鄉、村、組三級農產品質量監管員工作范疇,并簽訂責任狀,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茶葉生產經營模式[4]。大力發展茶葉專合組織,力爭茶農入社率達90%以上。社內茶園推行無公害、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100%實行統防統治、統購統銷。
從政策與資金方面入手,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經營能力的茶葉企業進行資源重組與設備改造,使之壯大成為區域龍頭企業。縣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 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茶葉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發展,支持茶葉品牌創建。每年對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內的專業合作組織(協會)開展服務給予1萬元補貼;對當年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認定的單位和個人,一次性獎勵0.25 萬元、0.5 萬元、1 萬元、1 萬元;對首次獲得國家、省級名牌農產品、著名品牌的,分別獎勵2 萬元、1 萬元。對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茶葉加工企業,采取貸款貼息和項目扶持等方式給予支持。
本著“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的原則[5],生產茶葉的農戶、專業合作社必須將農事操作和投入品使用信息建檔保存,加工企業再根據生產檔案,建立茶葉質量安全跟蹤和標識管理數據庫,記錄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儲運、營銷等質量運行的全過程,實行茶葉標簽制度,每批產品都應編制序列號,并一直延用到消費終端,形成完整的茶葉質量安全控制信息鏈,實現茶葉質量安全的可追溯[6]。
[1]張寶林,龐宏宇,賴飛,等.貴州茶葉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08):191-194.
[2]龔華春.桃源茶葉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對策[J].作物研究,2010,24(04):277-279.
[3]鄭旭芝,賴雨萍,吳成迪.泰順縣茶葉質量安全現狀與對策[J].茶業通報,2013(03):28-29.
[4]劉清華,張曉云.鶴峰縣茶葉質量安全生產現狀及對策[J].茶葉通迅,2008(03):42-43.
[5]高文廣,高龍.巴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314-317.
[6]池玉洲.寧德市茶葉質量安全發展現狀及對策[J].福建農業科技,2010(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