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康華 張海鵬
(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石河子)
金融危機過后,世界各國為振興經濟紛紛把目光聚焦在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身上,我國政府審時度勢,于2010年作出了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決策,并把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以及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圍。西部民族地區(本文是指:廣西、寧夏、云南、內蒙古、甘肅、新疆、貴州、青海)現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轉型的重要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為西部地區的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過搜集數據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明確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差距,為未來發展提供指導。
(一)指標體系框架。相關學者對產業發展水平的計量方法已經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若干成果,并建立了相應統計指標。本文在相應基礎上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自身的特點以及現行統計數據的可獲取性,采用全面系統的原則,從產業投入水平、產出水平以及發展潛力水平三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相關性分析法和鑒別力系數法對評級指標進行篩選。由于數據采集困難以及一些指標難以量化,故而在指標的選取上稍有偏差,但不影響整體評價結果。
為了進一步量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如表1 所示,本文將一級指標設置為3 個,二級指標16 個,并用函數Y=F(X1,X2,X3)來表示。其中,Y 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的度量;X1是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指標;X2是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出水平、規模大小、附加值的指標;X3是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效率和效益水平的綜合指標。(表1)
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水平方面,包括6 個二級指標:從業人員年平均數、R&D 人員全時當量、R&D 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投入強度、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新增固定資產;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出水平方面,包括5 個二級指標: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GDP 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利潤水平、新產品產值、專利申請數;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水平方面,包括5 個二級指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利潤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新產品銷售率、新產品市場占有率以及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
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性強,其發展受眾多因素的綜合影響,發展水平測度需要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盡管指標體系的設計在理論上可以做到更細化,但事實上并非越多越好,只有選擇適當才能分清主次,從而準確反映出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的要求。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用來進行實證部分的基礎,科學的構建方法對分析效果很重要。
(二)發展水平測度函數。在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得出各個指標的具體權重,以及確定無量綱化的方法后,最終必須根據所評價對象的特點來選用相應的綜合評價模型。本文根據文中指標體系及權重的層次劃分,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逐級計算一級指標綜合得分及發展水平綜合得分,通過綜合評價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函數如下:

式中,Fj為第j 項指標評價的得分,F 為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值,Wi為一級指標的權重,wij為各二級指標xij所對應的指標權重,zij為各二級指標標準化后的值。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是在專家打分的基礎上,通過AHP 法綜合調整賦值而確定。
(一)數據選取與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提出不久,因此相關數據較少,而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同屬于新興產業范疇,有高技術性、不確定因素多、主體為中小企業、均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等共同特點。鑒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發展于高技術產業,因此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11~2013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年鑒》以及西部民族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通過對2010~2012年的各指標數據取平均值來排除時間的偶然性因素。同時,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自身特點,本文要將高技術產業中技術相對成熟、不具備高成長性的領域、不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數據剔除。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數據統計口徑及數據性質的不同,為使指標具有可比性,要先將原始數據轉化成無量綱判別的標準化值。
(二)綜合評價。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考慮到采用0-1 標準化(歸一化)會出現較高比例的0 值和1 值,數據比對結果會出現誤差,故而本文通過Z-score 標準化法(以0 為均值,1 為方差)來處理原始數據。文中指標體系的權重是在專家打分的基礎上,通過AHP 方法綜合調整賦權確定。(表2)然后,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通過逐級遞加權重并加權綜合后,得出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的最終得分及排序。(表3)由權重的分布可以看到,X15、X24及X31指標獲取了較高的權重。由此可以得出,專家策略認為,在現階段,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新產品產值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評判的重要標準。
1、總體評價。從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近3年來的平均發展水平來看,其綜合得分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廣西,為-0.3811,依次為寧夏、云南、內蒙古、甘肅、新疆,而青海則得分最低,僅有-0.5959。說明西部民族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整體都還處于幼稚階段,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式依舊沒有擺脫粗放式發展的格局,同時也說明了快速發展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其區域特色競爭優勢的必要性。
2、分領域評價。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由三項分項指標構成,分別為產業投入水平、產業產出水平、產業發展潛力水平。
從分領域投入因子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得分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甘肅得分最高,為-0.4948,青海得分最低,僅為-0.6493,中間依次為廣西、云南、內蒙古、貴州、寧夏、新疆。說明西部民族地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投入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資金和人員兩個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限制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的發展。相比全國其他發達省市,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項投入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大。
從產出水平因子來說,產出能力因子得分最高的為廣西,為-0.4232,其后依次排序為貴州、云南、甘肅、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青海產出因子得分最低,為-0.5667。通過對比發現,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出能力都較低,說明西部五區三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尚處于初創階段,總產值以及新產品產值水平都還處于低端,專利成果數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利潤水平還和全國其他省區存在較大的差距。
從發展潛力因子來看,寧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因子得分最高,為0.05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省區得分排序依次為新疆、廣西、云南、內蒙古、甘肅、青海、貴州,其中青海和貴州發展潛力最差,得分分別為-0.5751、-0.5481。通過指標對比可以看出,青海、貴州等地在技術成果轉化程度以及新產品市場化方面與其他省區還存在大的差距,而新疆、廣西、云南等地雖然發展潛力也較低,但較青海、貴州等地又有一定的優勢。

表1 指標體系

表2 各指標權重

表3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排序
根據上述評價結果可知,西部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都低于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平均發展水平,投入水平、產出水平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潛力方面除了寧夏外也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相對于全國來說,西部民族五區三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較為落后,主要表現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小、科研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以及市場化程度不高等方面,這些評價結果都較為準確的反映了西部民族五區三省的現實發展狀況,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測度評價指標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面對這一嚴峻形勢,西部民族地區應該充分發掘其后發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第一,高起點打造各類園區,實現產業規模化;第二,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強化地方科技創新體系;第三,完善配套金融支持體系,加速產業的成長;第四,大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1]范柏乃,單世超,路長生.城市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篩選方法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2.6.
[2]符想花.基于多元統計分析的區域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比較研究[J].經濟經緯,2010.1.
[3]王飛航,汪靜.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關系研究[J].商業時代,2011.11.
[4]顧海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及其政策設計[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1.9.
[5]楊英.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J].中國發展,2012.2.
[6]喻登科,涂國平,陳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路徑與模式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