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妙珍
內容摘要:古詩文對兒童的熏陶,一直為老師們所重視。讓學生學習古詩,既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需要,更是積累與感悟的需要。本文筆者就古詩詞教學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關鍵詞: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奇葩,它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誦古詩,學古詩,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雅事,古詩文對兒童的熏陶,一直為老師們所重視。讓學生學習古詩,既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需要,更是積累與感悟的需要。 下面,本人就小學古詩詞教學談一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
一.課前預習,熟讀成誦
1.解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詩的題目較為凝練,必須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詩人程顥春日郊游,即景生情,興之所至寫下來的。這樣教學,學生既培養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同時又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對詩歌整體感情基調的把握。
2.知人。一要了解作者,即詩人。學生可通過各種渠道,如圖書館、網絡等,查找、探尋詩人的生平、經歷、主要成就,以此來了解詩人。二要了解詩中的其他人物。如《別董大》這首詩中,“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里的君就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誰呢?他和高適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需要學生“知人”。
3.熟讀。朗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會讀的生字,拼一拼,再多讀幾遍,爭取熟讀成誦,為后面的古詩學習作好鋪墊。
4.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古詩也是如此。在指導學生預習的時候,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圈圈點點。對于難以理解的詞語,學生可以通過查工具書、參考資料等加以解決;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加以整理,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或向老師請教。
這樣的學習過程,既保證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又更好地提高了聽課效率。
二.品詞析句,體味詩情
1.抓重點詞語。新課標指出,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考查“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不要過多地講解,一味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應當鼓勵學生多點個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體味詩情。如學習陸游的《示兒》,詩中“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詩眼。陸游悲的是什么?透過一個“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透過“悲”字,我們仿佛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臥在床上,雙手緊緊地握住兒子的手,告訴兒子,自己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等到收復失地了,家祭時不要忘了把收復失地的消息告訴他。這“悲”中有遺憾、有悲傷、有痛心,這是多么悲壯的一幕,這是多么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善用想象。古詩是用凝練的詞句創造意境、勾畫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循著詩所創造的意境及勾勒的形象去想象,這樣才能融入詩境,才能品悟詩情。比如在學習古詩《春日偶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描繪春游時看到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讀詩,想象詩人所描繪的畫面: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詩人閑來無事,于中午前后出去春游。一路上,只見鮮花翠柳,河水長流,心曠神怡。這樣一來,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自己也成了詩人,這時教師再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朗讀詩句,就更能感受詩人那種愉悅的心情。
三.以一帶多,拓展延伸
1.以詩帶詩。如學習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再把張志和的《漁歌子》與之比較閱讀。兩首同樣是寫漁者的詩,可通過讓學生找找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兩位文人的不同心境,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以詩作文。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境,往往會讓學生用畫筆畫下詩歌的畫面。如在學習《小兒垂釣》后,可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利用想象把小兒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古詩和詩人情感的理解,文本也因此靈動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教學時,要通過課前預習、品詞析句、課外延伸這三部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愛上古詩詞的學習,豐富他們的文化積累。
(作者單位:甘肅漳縣武陽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