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
內容摘要:通過介紹女性主義研究產生的實踐背景與學術背景,總結出女性主義發展的特點以及當下女性主義發展不足。再結合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將兩者進行簡單的理解分析。從布迪厄實踐理論的視角,探討女性主義研究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女性主義 實踐理論 身體
布迪厄通過慣習、場域、實踐等概念工具來把握社會世界,他化解了結構與行動者之間的尷尬。筆者首先對女性主義研究歷程進行介紹,然后結合布迪厄實踐理論,再結合中國具體社會現象對女性主義發展瓶頸進行理解性分析。
一.女性主義研究
當普遍化的社會統一理論受到現代社會的挑戰,反實證主義得以興起,這些為女性主義研究提供了實踐資源,也在學術領域提供了學術資源和理論素養。
功能主義基于生物差異,形成了家庭男女角色分工的功能觀點。在工業社會,核心家庭成為家庭結構形式發展的主要趨勢。男性扮演的工具性角色對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女性扮演表意性角色則被忽略,父權體制就自然而然的合法了。女性主義批判了以男性為標準,在男性的利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研究,建立父權制結構的社會機制和性別范式(Talcott Parsons and Bales Robert eds,1955 )。
除了批判,女性主義還開辟了新領域如家庭暴力、性騷擾、同性戀等。性騷擾,人們一般把此當作人身體生理和本能反應的領域研究,其實質體現的是兩性之間權力結構關系以及大眾對性與身體的認識。女性主義認為這是社會建構與男性意識一致的產物。
女性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視角:(1)以女性經驗為基礎,實現價值特殊化處理,揭示認識世界的新方式;(2)在具體的歷史和社會背景里討論性別關系,將社會性別建構成人們日常生活的元素;(3)質疑現有的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客觀性(Liz Stanley & Sue Wise, 1983)。
但是在主流社會學里大部分女性主義思想只被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縱觀女性主義發展歷程,筆者發現其研究產生的背景和發展的資源主要依賴女性自我的生活經驗。女性主義研究者作為行動者,對外在的社會學世界并未獲得足夠的話語權。
因此女性主義的發展,需要打破外在結構與行動者二者之間的僵局。
二.布迪厄實踐理論
布迪厄的理論工具是場域、慣習、資本和實踐。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網。可以將場域看作一個運作空間,運作的背后有一只無形的手。布迪厄想強調對象背后的關系,如在社會的機構和制度的設置中,有關勞動力性別分工的實質是性別體制和階級體制的雙重結果。
其次,場域是一個爭奪空間。場域中,權力或資本被不平等地分配在行動者手上。行動者為了保證或改變自己的位置就必須采取各種策略。而策略的采用取決于特定資本的分配。在布迪厄看來,資本是一種歷史性的積累,它的存在形式可以同時是物質化的和身體化的。人類的社會世界就是一個積累性的世界。資本也具有生成性。另外布迪厄認為進入一定的場域后,場域內的必然屬性便會被各種社會秩序利用并體現為身體上的一種性情傾向,這就是慣習,也是場域的“內在性外在化”。《肖申克的救贖》里的布魯克斯在牢獄待了50年,出獄后卻選擇了自殺。因為他已經被監獄的生活體制化了,離開監獄他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最后場域是人為建構的,具有歷史生成性。
三.身體觀照:女性主義與布迪厄實踐理論擦出的火花
筆者發現女性主義的發展陷入了結構與行動者的僵局中,而布迪厄通過慣習、資本聯結了結構與行動者,并實現了兩者之間持續性的實踐。接下來,筆者從身體的視角,對女性主義如何利用布迪厄實踐理論打破僵局進行理解性的分析。
當我們探討現代社會兩性互動關系時,把身體作為一種研究視角介入,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社會圖景。近年來婚前同居,未婚先孕,未婚先育的現象逐漸普遍。人們好像對性的態度越來越開放,尤其是女性。但有研究表明許多女性后悔這樣做,因為這個過程中她們承受了或即將承受很多風險:她們擔心被男友拋棄而不是處女了怎么辦,擔心未婚先孕/育有不好的壞名聲,給爸媽丟臉了。其實我們發現女性的身體仍承受著來自父權社會的符號暴力。
在布迪厄看來,符號暴力的典型體現是性別支配。性別支配這一暴力通過既是一種認識又是一種誤識的行為完成的,這種認識和誤識的行為隱藏在意識和意愿的深處,已超出意識和意愿的控制。而身體就成為這種認識和誤識產生和行為完成兩者之間的橋梁。
在當下中國,婚姻的締結形式、家庭結構、社會就業等仍是以男性為中心,女性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嬰兒在這個大染缸里成長為一個人,她面臨著很多選擇和抗爭:在她不懂得選擇時,她早已被灌入許多傳統的思想,三從四德的女子觀,潔身自好的貞女觀,夫唱婦隨夫妻觀,按照男性經驗的標準,女性被貼上“賢惠”的美稱;在她意識到需要抗爭時,她已被這種思想同構化,她除了要自我覺醒,她還要同壓迫她的外在斗爭。身體就成為她們的武器。
布迪厄認為女性具有的慣習和資本主導著女性身體在中國社會的實踐。比如兩性支配中,女性在失身后會擔心男性不要她。因為在傳統社會里,帕森斯說為了維持社會秩序需要男性扮演重要的工具性角色。男性掌握重要的資本,擁有足夠的權力,而女性只需要服務和附屬男性就好。在以傳統農業為主的中國,這種社會結構一直固定化了這種兩性支配模式。這種支配模式通過社會化扎根在人類意識里,使其在生理觀念和社會現實中得到合法化,而且這一過程也同時實現了軀體化。但布迪厄覺得這個場域是生成性的場域,行動者積累下來的資本具有潛在的生成能力。所以女性在實踐中會反思:作為女性我們的聲音在哪里?我們的自由在哪里?為什么會有這種規定,要男的,不要女的?女性對父權社會結構進行抗爭,不再秉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條例,努力接受新知識,熟習各種新技能,經濟和精神上獨立起來,在家庭中、工作中、社會里爭取話語權,去改變社會上存在的偏見,不合理的男女勞動分工。以前女性的身體資本不外乎年輕、漂亮,“女為悅己者容”嘛,因為擁有這些資本,女性都能一定程度上獲得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更好的發展條件。但現在女性認為漂亮不是一種取悅男性的資本,而是屬于自己的一種生活態度。她們會去整容,來獲取自己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四.結語
布迪厄實踐理論的意義在于通過慣習、資本化解了結構與行動者之間持續性的尷尬,女性主義可以通過慣習、資本的歷史生成性,在社會學領域中進行策略性的流動。
但是利用布迪厄理論工具進行身體分析時,我們會發現身體依然沒有擺脫社會結構的制約,身體對結構的反叛總是落于后知后覺??赡茉诓嫉隙蛘Z境下,對個體的主觀性和能動性沒有發揮足夠的空間。另外我們也會發現在對女性身體研究時,女性身體不僅會成為男性的他者,也會被化約成對話語、意識和精神的另一種表述也就是身體的意識他者。
參考文獻
1.Talcott Parsons and Bales Robert eds, Family,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New York :Free Press,1955.
2.Liz Stanley and Sue Wise,Breaking Out: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Research.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3.
3.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4.吳小英:《科學、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的詮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5.[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6.[法]皮埃爾·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樺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
7.張美川:《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及反思性效果》[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8.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9.李康:《布迪厄:場域分析下的藝術》[J],《社會理論論壇》,1997年第1期。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