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經濟文化發展,以書籍、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逐漸形成全面發展之良好勢態。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盛有諸多原因,其中大眾傳媒的多方推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從蓬勃興起到衰微沒落,都與大眾傳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眾傳媒對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既有明顯的積極影響,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大眾傳媒 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 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
一.大眾傳媒時代的來臨
傳統媒體一般指的是書籍、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等,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網絡等則被人們稱為新媒體。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開始,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新媒體開始出現,而傳統媒體也相應地尋求新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由不斷地競爭而逐漸走向融合共存,宣告著大眾傳媒時代的來臨。
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生產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學者王曉明就曾說:“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中國文學與以往(1950-1990年間)的一個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它所置身的整個社會的文學生產機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P9)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級文聯和作協是引領文學潮流的關鍵力量。傳媒僅發揮著傳達作用,幾乎不具備自身主體性。改革開放后,傳媒逐漸具備了一定自主性,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篩選作品、引領文學潮流。隨著經濟文化發展,以書籍、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逐漸形成全面發展之良好勢態。傳統的文學生產與傳播方式、文學市場和讀者受眾,都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發生著巨大變革。
二.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盛
對于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一般指的是90年代以來的、女性作家創作的、體現女性主義意識的文學作品。任一鳴對“女性主義文學”的界定更為精準:“女性主義文學即是女性作家從女性主義的群體性別立場出發,以反叛傳統性別秩序、顛覆與解構男性中心文化為旨要,以建構女性性別主體、女性文化和女性主義詩學為價值追求的文學。”[2](P57)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盛,原因主要有:
第一,西方女性主義及女性主義文學的引進,為中國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盛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女性作家通過學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激發了新的創作靈感,并且一定程度上規范了部分女性作家的創作基本走向。批評家在評價女性作家的創作時,也有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辨識方式。第二,在文壇陸續登場的女性作家們多年堅持創作,使得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盛有了實力積累。在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熱之前,女性作家的創作歸類于“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范疇。到了90年代,女性作家身份使她們集結成一個令人矚目的新集體。這些女性作家的多年堅持不懈的創作實踐,是一個不斷積累實力的過程。第三,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的召開為其提供了重要契機。這次會議被認為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標志和成功實踐,也為國內的女性主義文學提供了集中宣傳的舞臺和迅速發展的機會。第四,大眾傳媒的多方推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995年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前后,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很大原因是大眾媒體對女性作家及女性主義文學多次推介,使其呈現于社會前臺,迅速占領文化市場,并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三.大眾傳媒對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影響
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熱潮從蓬勃興起到衰微沒落,都與大眾傳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眾傳媒對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既有明顯的積極影響,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1.大眾傳媒對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積極影響
(1)大眾傳媒使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讀者受眾更為廣泛
伴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文學作品也越發全面和深入受其影響。大眾傳媒對文學作品的影響不再局限于某單一領域,而是滲透到作為商品的文學作品從生產、流通到接受的各個環節。于是,對于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生產和傳播,大眾傳媒成為了相當重要的推介力量。大眾傳媒從書籍、雜志、報刊、電視、電影、網絡各途徑,全面助推了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使其達到了鼎盛狀態。
首先,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書籍出版蔚為大觀。單行本井噴式涌現,較有代表性的單行本如王安憶的《長恨歌》,池莉的《小姐你早》,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陳染的《私人生活》,衛慧的《上海寶貝》,棉棉的《糖》等。此外,許多知名出版社都編輯出版了關于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大型文學叢書,規模龐大,引人注目。其次,這一時期很多頗有影響力的文學雜志、報刊,都刊發了與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相關的專欄、專號。而且一些文學期刊還舉辦了女性主義文學研討會,如《鐘山》雜志主辦的王安憶《長恨歌》研討會等。第三,關于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影視改編也蔚然成風。池莉的小說《小姐你早》《生活秀》《來來往往》,都改編成了電視劇,收視不俗。王安憶的《長恨歌》不僅改編成電視劇,而且還改編成了電影,都頗為成功。這些影視改編作品,反過來促進人們去了解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第四,網絡上的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也不甘寂寞。例如安妮寶貝網上發表的《告別微安》,點擊率十分可觀,隨后出版成書,至今暢銷不衰。
(2)大眾傳媒使得女性作家明星化、名利雙收
“文學市場化,使媒體在進行操作時,越來越注重作品/商品的可供消費的元素,在作品/商品上附上具有市場號召力的符碼,是每個媒體的必然選擇。在這方面,女性作為一個消費符碼就自然而然地出場了。在以男權話語為主的消費社會里,女性處于‘被看的境地。”[3](P71)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代普通女性的文化程度比較低。但歷史上也有一些赫赫有名的才女,留下許多廣為人知的詩篇,可這些才女多是美麗的妓女。所以說在我們的固有觀念里,我們常常將女性作家與“美麗、迷人”聯系起來。“社會中存在著性別傳統印象,內含商業元素的大眾傳媒必然會追求大眾認同,這就不可能不反映社會性別的差異特別是帶有明顯性別成見的性別傳統印象(包括媒體無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傳媒同時也就強化并在新一代人中塑造著這種性別傳統印象。”[4](P23)因此,“美女作家”這一概念的推出,在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興起時很快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消費符碼,因為“美女作家”具有很強的市場號召力,是一個頗為吸引眼球的“賣點”。衛慧、棉棉這些年輕女性作家即被成功地包裝成為“美女作家”,她們出版的小說作品里加上了風格大膽的個人藝術照,她們出席簽名售書會如同影視明星一般引起轟動效應,而且還有一些報刊雜志對她們進行追星式報道。總之,以商業為基礎的大眾傳媒將女性作家明星化,是追逐市場利益最大化的一種必然選擇,女性作家自身也獲得了名利雙收的效果。
2.大眾傳媒對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消極影響
(1)大眾傳媒促使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粗制濫造
大眾傳媒對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包裝推廣,得到了可觀的商業利潤。因此,一些出版社和90年代女性作家追求小說作品的出版速度和數量,一些作品質量變得良莠不齊。甚至有些女性作家1995年這一年就出版了七八本書,這樣的寫作和出版速度,作品中出現一定程度的粗制濫造可想而知。大眾傳媒沒有很好地起到應盡的質量把關作用。對于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出現粗制濫造,大眾傳媒的把關不嚴、急功近利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
(2)大眾傳媒使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淪為消費女性而名存實亡
女性主義文學原本旨在顛覆傳統兩性觀和兩性秩序,建構起女性主義的文學,但是它以女性私人生活、身體寫作為主要內容,缺乏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層面提升,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反而漸漸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從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自身而言,不得不反思創作題材的局限和創作策略的失敗,“一方面寫身體、私人生活:正好迎合了男權市場控制的窺私欲,自覺放棄了政治、社會、文化等‘宏大敘事,在打破男權文化的樊籬時,不自覺將自己束縛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里,不可避免地落入了男權文化觀看乃至窺視的視野。在商業炒作中,女性自主寫作的初衷與男權傳統的某種閱讀期待吊詭般地變成同謀。”[5](P14-15)市場消費主體以男性為主,大眾傳媒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迎合男性主體的市場受眾,迎合了固有的男權中心兩性觀。身體寫作策略在現實中不斷異化變質,成為追逐商業利益的大眾傳媒作為宣傳炒作的噱頭和吸引市場的買點,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最終變相淪為向男性主體消費市場的集體獻媚,它原本的革命性意義變得名存實亡,這股熱烈而迅猛的文學潮流在90年代末期逐漸走向了衰微沒落。
參考文獻
[1]王曉明.面對新的文學生產機制[J].文藝理論研究,2003,(2).
[2]王桂琴.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幾個關鍵詞在中國的嬗變[J].襄樊學院學報,2009,(7).
[3]程箐.消費文化語境下20世紀90年代女性寫作的文學生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1).
[4]劉清泉.社會性別差異與大眾傳媒芻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6).
[5]李靈靈.矮化與誤區:商業傳媒背景下的文化共謀——大眾文化視野看90年代以來的中國女性文學[J].2007,(3).
(作者介紹:王慧,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