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
摘 要:交流耐壓試驗是直接、有效并嚴格地鑒定絕緣強度的試驗方法,它的試驗數據關系到電力設備是否可以投入運行。GIS可通過交流耐壓試驗檢查在設備運輸或安裝過程中是否出現異常。對于傳統的工頻試驗變壓器,其體積較大,重量很重,對試驗電源要求較高,同時若出現擊穿放電將對設備產生損害,采用串聯諧振技術做耐壓試驗能夠避免這些問題。該文闡述了基于串聯諧振技術的交流耐壓試驗裝置的原理及其優點,給出了GIS交流耐壓試驗中應當注意的細節,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分析。
關鍵字:交流耐壓 GIS 串聯諧振
中圖分類號:TM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053-01
GIS在變電站中的應用很常見。由于GIS對其組成部件的聯接、密封、潔凈等具有較高要求。為防止投運前因振動、撞擊或刮傷等情況給GIS埋下安全隱患,在現場安裝后的驗收工作中,GIS必須經過交流耐壓試驗。
交流耐壓試驗就是在被試驗電氣設備上施加一定大小的交流電壓,維持一段時間后設備不出現閃絡或絕緣擊穿等情況。近年來,基于串聯諧振技術的交流耐壓試驗裝置得到廣泛應用,根據調節方式的不同其類型包括調容式、調感式以及調頻式。其中,調頻式的串聯諧振裝置由于其電壓波形的正弦性良好,輸出電壓穩定,當出現閃爍時無過電壓,并且沒有運動的機械部件,具有較高的使用壽命。以上優點使得變頻式串聯諧振交流耐壓試驗裝置得到最廣泛的應用。
1 調頻式串聯諧振裝置的工作原理
調頻式串聯諧振交流耐壓試驗裝置通常包括變頻電源、變壓器、電抗器以及電容分壓器,其接線圖如圖1所示。
其工作原理為變頻電源VF將380 V交流電轉換為頻率和幅值都可調節的電壓,再將調節后的電壓送給變壓器T的低壓側升壓后,進入由電抗器L、電容分壓器CF以及被試驗設備CS成的串聯諧振回路。根據諧振的原理,此回路的諧振頻率與電抗器的電感L、分壓電容器的電容C以及被試驗設備的電容CS相關。其試驗過程為使裝置輸出較小的電壓,調整頻率至串聯諧振回路發生諧振;再加大電源的輸出電壓,觀測試驗設備上施加的電壓大小,當此電壓達到目標值時停止增大電壓。此串聯諧振裝置接線方式的等值電路圖如圖2所示。
圖2中,U為變壓器高壓側輸出的電壓,R為回路的等效電阻,L為回路的等值電感,C為回路的分壓器電容與測試設備電容之和。因此,串聯諧振回路中電流I的大小以及測試設備上施加的電壓UCX大小如下式所示。
(1)
(2)
當串聯諧振時,,此時,測試設備的試驗容量S大小如下式所示。
(3)
由式(1)、式(2)、式(3)可得,在諧振的情況下,測試設備的被施加的電壓是變壓器高壓側電壓的Q倍,測試設備的試驗容量同樣是變壓器輸出容量的Q倍。若試驗時出現測試設備被擊穿,則串聯諧振回路的諧振條件將不存在,回路電流在瞬間降到了試驗電流的1/Q倍以下,故障電流只是測試設備的儲能放電,對測試設備造成破壞的可能性較小。
2 GIS的交流耐壓試驗
該文以某型號GIS試驗為例做出說明,此試驗將老練試驗與交流耐壓試驗相結合。設備的出廠試驗值為230 kV,則交流耐壓試驗值為出廠試驗值的80%,對三相分別進行對地交流耐壓試驗,耐受時間設為1 min。用1.15倍的額定相電壓帶電壓互感器老練5 min。之后拆開電壓互感器,在額定的相電壓下老練5 min。接著升壓至0.8倍試驗電壓老練1 min。若試驗全程沒有出現閃絡或擊穿,則說明老練試驗合格。再使用串聯諧振裝置,在低電壓的條件下調節頻率,使頻率逐漸接近至諧振點,接著按照試驗程序進行升壓試驗。在耐壓試驗中沒有出現閃絡或擊穿,并且設備在耐壓試驗前后,其絕緣電阻阻值沒有出現明顯變化,則說明耐壓試驗通過。
在現場做GIS設備的耐壓試驗時,可能會出現當串聯諧振回路達到諧振狀態時,變壓器的輸出電壓已經達到設定值,但Q值較低導致施加到設備上的電壓值沒有升到要求值。對此,通常可以采取降低雜散電容以及試驗電路中的損耗電阻的方法。試驗時,應當盡量使引線長度短一些。同時,在試驗時應當使一次引線以及斷路器的導電部分具有良好的屏蔽,最大程度地降低電暈損耗,使損耗電阻最小,這樣就能保證Q值能夠滿足試驗要求。
3 結論
由于GIS的結構特點,其耐壓試驗尤其重要。該文敘述了調頻式串聯諧振裝置的優越性能,對其原理做出了深入分析。串聯諧振耐壓裝置在一次設備的交流耐壓試驗中取得廣泛應用,檢修專業應當深入了解其原理及試驗方法,以提高作業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陳紹揚.淺析變頻串連諧振耐壓試驗的應用[J].廣東電力,2004(5):40.
[2] 全國高壓開關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B 7674-1997.72.5kV及以上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S],1997.
[3] 全朝春,關根志,袁用武,等.變頻串聯諧振在GIS絕緣試驗中的應用[J].高壓電器,2006,42(3):199-200.
[4] 張鴻.變頻串聯諧振技術在電纜高壓試驗中的應用和分析[J].廣東輸電與變電技術,2009,11(2):25-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