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綠
數字信息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對于當代教育的發展具有變革性的影響。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把大力發展遠程教育作為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以來,各地數字化教育獲得飛速發展。數字化社區教育作為實現學習型社會的有力手段,使學習型社區建設制度創新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力地推動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發展。同時,數字化社區教育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也為實現我國新時期的社區教育事業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信息化時代建設學習型社會,理所當然要推進數字化社區教育。社區數字化教育需要有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作支撐,以便捷的數字化學習平臺為依托,以有效的支持服務機制作保證。數字化社區教育是構建和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
在飛速發展演進的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數字化社區教育不僅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和便捷的學習服務平臺,而且可以通過網絡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使整個城市與社區變得更加和諧、融洽,富有智慧。依托現代信息化技術,加強數字化網絡學習資源建設,為學習者提供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學習條件是數字化社區教育的重要發展途徑。發展數字化社區教育,能夠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實現個人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體現社區居民按需學習、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訴求,由此,也為社區教育未來的發展進一步拓展了想象空間。
2013年以來,隨著移動學習、MOOCS、翻轉課堂、微課在中國的興起,數字化社區教育在經歷了多年的傳統化(社區教育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社區數字化學習資源)發展模式后,也正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探索和發展階段,數字化社區教育究竟要不要開展移動學習、MOOCS、翻轉課堂或微課?這是一個讓人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數字化社區教育的發展模式創新已經不可避免。
回顧近十年來我國數字化社區教育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數字化社區教育的發展是伴隨著國內數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革的。從最早的電視教學、光盤教學模式到現在的互聯網在線學習模式、云平臺在線學習及移動云平臺學習,都是在跟隨新技術,伴隨新技術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社區居民的學習也在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模式轉變。社區學習者不僅對學習資源的更新有要求,而且對學習模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多年來,數字化社區教育依托互聯網在線學習模式,為廣大的社區居民提供了優質的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但是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已經超越了我們的預期。社區教育的學習模式也必將發生變革。據易觀智庫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 2014年上半年,國內移動互聯網網民達到6.86億。較2013年年底增加14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83.4%,相比2013年年底上升了2.4個百分點,從而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80.9%)。事實上,以PC上網設備而論,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網網民比例均略有下降,分別只有69.6%和43.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分析師指出,手機網民規模在2013年全年激增8009萬之后,潛在手機網民已被大量轉化,手機網民在網民中的占比已經處于相當高位,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手機網民增長將主要依靠創新類移動應用迎合非手機網民潛在網絡需求來拉動。這一情況的出現,表明數字化社區教育在線學習平臺的學習模式也必須盡快順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形勢而不斷改變。以2014年“11.11”網購節來看,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交易數據:天貓“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其中在移動端交易額達到243億元,是去年移動交易額的4.54倍,占到今年總成交額的42.6%,創下全球移動電商平臺單日交易的歷史新高。因此,移動互聯網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引申到數字化社區教育領域的未來發展上也是如此。
近年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各地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學習人數在不斷減少,除了各地學習平臺運營的因素外,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分流了社區學習者,移動學習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學習發展模式。與此同時,我們沒有迅速跟進社區學習者對于移動學習的訴求,所以造成當前這樣一個滯后的發展局面。但是,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積極探索,例如,上海學習網移動學習平臺在2013年年底依托上海藍卓教育的移動學習技術推出上海學習網的移動學習平臺——樂學,并實現了原有的在線學習平臺和新建的移動學習平臺的平臺間數據對接和資源的共享,也就是說上海市民可以在不依靠電腦的情況下,無論在地鐵、公交或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依托樂學在手機或ipad等移動終端上進行個性化學習。同時,上海學習網還將利用移動學習平臺對全市的教師進行師資方面的培訓,這種移動化的培訓模式必將為教師培訓活動節約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以及可貴的時間成本。南京市玄武區也開始在這個方面進行實踐,北京市朝陽區社區學院推出了“朝陽市民掌上學堂”的移動學習平臺,輔之以特色化的本土課程資源,一經推出,就深受廣大市民好評。南京市玄武區也擬單獨推出“玄武市民掌上學堂”的移動學習平臺來為玄武區的社區居民提供學習和生活服務,其中,作為玄武區特色的“民防課程”將作為他們的區本特色學習資源和廣大的市民百姓見面。作為東三省遠程教育發展的龍頭,吉林市電大正在將移動學習“微課堂”逐步應用于電大日常輔助教學當中,同時,他們積極整合社區教育優質課程資源,在社區教育方面也將啟動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相結合的一體化數字化社區教育創新發展模式。因此,移動學習必然將成為未來數字化社區教育發展的一種主要的創新模式和學習方式。未來,智慧社區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移動學習的介入。
移動學習是在數字化學習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數字化學習的一種擴展。移動學習是指一種在手持移動計算設備的幫助下,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相較于電子化學習和遠程教育,移動學習更加強調學習者通過電子移動設備、移動通信網絡、無線網絡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種學習所使用的手持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在移動學習中,學習者能夠在一個不固定的地點——移動的環境中——實現學習。也就是說,只要有移動設備在手,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有需求的個性化學習,也就是所謂的真正的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移動學習具有移動性、高效性、廣泛性、交互性、共享性、個性化等學習特征。與數字化在線學習相比較,移動學習不僅具備了數字化、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還具備了其獨特的優勢:學習者不再局限在電腦前,可以“隨時、隨地、隨身”“短、平、快”地進行學習。對于數字化社區教育的管理者而言,數字化移動學習平臺解決了安排學習任務 、管理學習過程 、數據統計分析等幾個問題;對于社區學習者而言,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地個性化學習,完成練習和測驗,學習者之間也可以充分進行互動交流。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微課在2014年正在以一種積極的狀態進入數字化社區教育中來。數字化社區學習資源在數字化社區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這樣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好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資源的呈現模式是數字化社區教育發展的有力武器。微課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資源體現形式,它的課程是以某一學習主題為核心組織起來的相關活動,所以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將已經脫離社會的學習活動拉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將人為孤立起來的知識回歸到真實的生活源泉中,將單一的被動接受學習方式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群落。微課程課時一般比較短,教學材料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所設計的活動一般和現實相關,不只是讓學習者提取知識,而是鼓勵學習者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學習者既學習了本門課程的知識,也豐富了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教學的教育性是客觀存在的,在微課程中,課程制作者總是盡量設置一些與現實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情境來感染學習者,對于學習者的情感具有積極的影響,并吸引學習者的注意,激勵學習者完成指定的任務并培養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于社區學習者而言,微課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和學習習慣。碎片化學習可以讓人們更好地進行個性化學習。同時,對于社區居民而言,涵蓋了市民生活、技能培訓、學校教育、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微課內容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會更大。因此,微課對于數字化社區學習資源形式而言,是有益的補充和完善。從長遠來看,在現代社區發展的大背景下,社區教育微課未來的發展需求和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它與數字化社區教育移動學習平臺是珠聯璧合的。當前的學習僅僅通過學校教育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要想適應未來快速變化和發展的社會,必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未來的學習應該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移動學習可以滿足學習者對終身學習的需求。
移動學習和微課程資源建設正在成為數字化社區教育建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數字化社區教育模式及學習資源的創新,為社會大眾學習者提供了以多種方式接受知識的途徑,在為當地社區民眾提供便捷學習服務的同時,也必將推進地方構建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區的發展步伐。數字化社區教育模式及學習資源的創新,不僅可以提升所在地人民的綜合素養和商業競爭力,而且在全社會踐行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的實踐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使社區數字化學習的手段呈現更趨于豐富化、人性化、便捷化,可以極大地滿足社區學習者對于學習的根本需求。未來,在數字化社區教育領域建立“開放、共享、多元、合作、競爭”的社區數字化教育發展新格局尤為重要。數字化社區教育創新對于實現“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社區教育中國夢是一種積極的有創造力的推動。
(責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