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就要求教師實施創新性的教學,使教育真正成為一片培植學生創造思維的沃土,一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天地。
關鍵詞:創新能力;思想品德課;實踐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國家富強和民族興亡有重要意義。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擇。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在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同時,也擔負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任務。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開卷考試,不僅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實施創新性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教學手段多樣化,營造創新氛圍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強大動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但“興趣不是橫空出世的,需要用心培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錄音、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利用創設情景劇、組織辯論賽、我來當法官等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增添新鮮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讓學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課的魅力,對思想品德學科產生親切感,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進而引發學生的積極體驗和探究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二、創設民主、開放課堂,激發創新思維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新型的師生觀: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師生彼此互敬互愛,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之主導作用體現在善于引導啟迪,“施教之路,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要改變“學生是知識的容器”的觀念,深入了解學生,善于營造一種“學習場”,讓學生受到知識、能力和覺悟的“磁化”,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策劃者、合作者和監督者。要努力創造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讓學生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快樂,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由“厭學”到“樂學”再到“求學”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具體的教學中,還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死板教條的教學風格,精心設計問題。在設計問題時要留給學生探究空間,適當增加高層次問題或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同時,還要通過小組討論、專題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主動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三、關心生活,關心時事,培養創新能力
思想品德課的理論知識與我們現實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及時滲透這些與社會生活、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時政熱點,就無法活化書本上的知識,就談不上學生對知識的實踐和應用,也就更談不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生活,是思想品德課“永不枯竭”的生命與動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思想品德課的價值功能決定了其必須善于引導學生立足自身實際,回歸生活,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生活,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思想品德理論。例如,在講保護環境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在講孝敬父母時,讓學生說說父母為自己做了哪些讓自己感動的事以及自己為孝敬父母做了哪些事,從而達到導之以行的目的;在講“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時,讓學生談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的感受,最后引導回答提出解決辦法等。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時事每天都在發生,因為其新穎性而受到學生的關注,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探究的積極性。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心時事、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特別是要思考所學知識與當今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問題是否相結合。例如,在講精神文明建設時,進行“扶不扶”現象道德大討論;講到政治建設時,關注兩會、“十八大”召開等內容。引導學生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創新實踐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旅程。”因此,在教學中應堅持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在抓好第一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積極開展行之有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引導學生搜集名言、諺語等,舉辦展覽等活動,安排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等。社會實踐內容的增多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有利于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用學到的理論指導社會實踐,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教學過程時,我建議學生多看“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節目,還鼓勵學生在網上與網友談論有關法律問題。精心組織第二課堂,通過組織學生課外閱讀,寫作政治小論文,舉行政治時事交流會等形式,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馬克思曾經說過:“創新思想就像一顆種子,它是人的生命迸發出的最鮮活、最靈性的火花。”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不斷地變中求進,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培養這顆“種子”,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我們應努力追求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學習,勇于創新,使教育真正成為一片培植學生創造思維的沃土,一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天地。
參考文獻:
林海峰.在思品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考試周刊,2009(28).
作者簡介:劉建愛,1977年2月出生,1997年畢業于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現就職于平遙縣實驗中學,致力于中學思品教育研究,獲得的最高榮譽為晉中市教學能手。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