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萍
摘要: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維護困難職工群體的合法權益,保護、調動發揮好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并把這種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到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企業,是企業各級工會組織面臨的一個急需研究和不斷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字:企業困難;職工幫扶;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A
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在企業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的實踐,對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困難職工幫扶長效機制機制,提出一點簡介,以期能得到有關方面和同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一、健全制度,是做好扶貧幫困長效機制工作的基礎。
幫扶困難職工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建立工會幫扶困難職工長效機制的體系時,要充分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工會的“角色”定位。群眾團體的性質決定了工會幫扶困難職工的工作著力點,工會要結合自身特點,選好切入點、找準著力點,發揮優勢和作用。要把工會經過積極努力能夠幫助解決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二是在項目選擇上,必須充分體現困難職工的愿望,圍繞困難職工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辦好與他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具體事項。三是針對職工產生困難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救助辦法。幫扶困難職工長效機制必須分層次、多方位,力求為困難職工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四是建立規范的幫扶運行機制。以工會為主建立幫扶救助工作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受理、審核職工申請和相關材料,嚴格辦理審批和發放手續。幫扶工作流程規范,做到有接待登記、有送達辦理、有辦結報告、有檔案備查,形成了“集體評議、幫扶公開、規范操作、嚴格把關”的幫扶運行機制。
二、建立完善特困職工檔案,使困難職工幫扶救助落到實處。
近年來,山西焦化集團工會從本系統和企業實際出發,經過長期摸索實踐,構筑了基層、公司的二級工作網絡,形成了工作、目標、責任三落實的工作體系,使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歸納起來主要是建立二個機制(制度):
1、建立和完善逐級特困職工網絡信息和幫扶特困職工的聯動機制。通過對困難職工調研摸底,情況跟蹤,跟上變化,科學定位困難職工動態管理機制。在幫扶程序中,工會明確規定幫扶重點,及時掌握幫扶對象的動態變化情況,把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納入幫扶救助范圍,做到“出現一個幫扶一個”。同時,對通過幫扶后實際生活水平達到或超過幫扶標準的,按程序退出“陽光行動”幫扶救助范圍,實現能進能出。
2、建立和完善特困職工信息報告和預警機制。工會要堅持每周有報表、每月有例會、每季有通報會的困難職工信息報告制度,并對幫扶特困職工跟蹤服務、措施到位的進行落實,及時做好監督檢查工作。首先是組織保障。要強化工會“陽光救助”行動的領導機制,建立健全幫扶工作責任制,形成廠、車間、班組三級幫扶分層管理。特困職工、重困職工全部納入幫扶救助范圍,享受“陽光救助”工程有關幫扶救助政策。對不能納入上述救助的一般困難職工由廠、車間實施臨時性幫扶救助,努力做到困難職工“出現一個發現一個、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對身患重病的職工家屬及子女,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發起倡議、號召捐款,送去企業那份沉甸甸的愛,喚醒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三、轉變幫扶方式,完善幫困長效機制。
在新形勢下,企業幫扶工作要拓展領域實現新跨越。以群眾工作為中心,為構建工會“大幫扶”模式,實現轄區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的全面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幫扶救困、普惠職工的作用,對不同困難群眾實施分級救助,為了能讓困難群眾得到全面救助,工會應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困難群體救助體系----“紅、黃、藍、綠”救助圈。該體系根據轄區職工的困難程度不同,分別納入到不同的范圍,因“圈”施救,從而使救助更具有針對性。
一是將民政部門認定的“三無人員”、或因患重大疾病需要終身治療造成連續三年以上當年醫藥費自付部分超過家庭當年全部收入,法定贍養人無力承擔責任,難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的“脫困無望職工”納入紅色救助圈,工會應充當起紅圈群體的貼身管家,使他們在得到生活救助的同時,還能得到真情幫扶。
二是將患有大病、重病、慢性病、單親女職工、零就業家庭、或因天災人禍及其他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的“特困職工”納入黃色救助圈,按照有關政策規定領取最低工資、生活費、養老金等,此外,還能享受每年春節一次性幫扶救助金、煤水電補貼等。
三是將家庭月收入在本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下,未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或因疾病、殘疾、子女上學、遭受災害及重大事故等造成家庭困難的“困難職工”納入藍色救助圈,這個群體的職工因為達不到低保救助標準,但生活相對比較困難,所以享受市、區各項幫扶政策。
四是對于臨時出現困難但尚未納入紅、黃、藍救助圈的職工家庭,納入綠色救助圈,職工服務中心依據其困難類型和程度給予相應的幫扶救助,以解燃眉之急。
五是落實工作責任,加強督查考核。建立長效機制的關健在于落實。各級工會要根據幫扶長效機制的具體內容,主要領導切實負總責,并明確分管領導、承擔部門、具體責任人和完成時間、工作要求,建立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工會充分履行對特困職工“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助人”的“第一責任人”職責,要加強對長效機制落實情況的督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建議。要把新形勢下工會建立并落實幫扶困難職工長效機制納入各級工會及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因人施助、分類幫扶,實現送溫暖工作的“四個轉變”:由單一幫扶向綜合幫扶轉變、由程序化幫扶向人性化幫扶轉變、由“輸血”幫扶向“造血”幫扶轉變、由定期救助向及時救助相結合轉變。推動幫扶困難職工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建立工會幫扶工作的長效機制。
面對嚴峻的市場挑戰,企業工會應及時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家庭,把“陽光救助”工程提升為企業幫扶救助困難職工的總載體、總抓手,形成黨政統攬總抓、工會牽頭實施、部門通力合作、基層廣泛參與的幫扶格局,有效激發和職工的積極性,推動企業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