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星
摘 要: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
關鍵字: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明確地方政府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監管職責,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風險。這為農村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以下簡稱“互助組織”)亦應運而生。互助組織的建立,有助于滿足廣大農民對資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方面的困難,但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亟需引起關注。
1.互助組織存在的優勢及作用
1.1適應了農村金融發展變革的需要?;ブM織作為新型的農村金融組織,是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一種途徑,響應了國家支農號召。其將廣大農民通過資金入股方式聯合起來,適應農村生產方式變革的需要。
1.2緩解了農村金融供給不充分的矛盾。這些基于農民內部信用合作而誕生的互助組織,通過便捷的借貸方式使成員以較少的資金入股就可貸到較大數額的資金,使用費也低于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短期資金需求,降低了借款成本,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促進了農村良好信用環境的形成?;ブM織建立在“血緣、地緣、親緣”基礎之上,成員之間對彼此的家庭背景、信用狀況比較了解,具有信息對稱優勢。通過資金互助建立了一定的信用共同體,借助信用共同體的優勢,有效防止了濫用信用資本的行為發生,對改善民風也起到推動作用。
1.4抑制了不法民間借貸行為的滋生。在農民看來,互助組織不僅是救急的“小銀行”,還是其抵制農村高利貸活動的堅強陣地,客觀上對不規范的民間借貸形成排擠,使民間金融逐步走向正規化。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管理辦法缺位,法律支撐不足。目前,國家尚未出臺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管理辦法。盡管中央有政策,但是沒有專門的法律支持,這既使得互助組織運行缺少規范,又使其生存發展面臨諸多障礙。
2.2內部控制不嚴,抗風險能力弱。一是相關制度不完善,執行力不強,不同程度存在內部人控制現象。二是風險防范意識淡薄,風險控制制度形同虛設。三是資金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四是互助組織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加之很多工作關系沒有理順,還沒成立縣級聯合社,其聯合起來抗拒風險的能力尚未形成。
2.3監督管理不力,信用問題突顯。一是互助組織雖由地方政府批準,但目前還沒有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相關監督管理機構,難以系統地開展檢查指導、業務培訓、工作交流等。二是互助組織貸款對象是入股成員,因部分農民信用意識淡薄,或因自然災害、市場變化等影響還款能力,致其不能及時還本付息。此外,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資金需求加大,互助組織現有資金規模難以滿足需求,勢必會突破原有邊界,向外部逐步擴大信用圈,將會加重借貸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3.政策建議
3.1切實加強法律支撐。建議在國家或省級層面上出臺有關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管理性文件,明確互助組織的登記機關、業務主管部門、業務監管部門及其監管職責,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為互助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并給予合作金融法律支持。
3.2嚴格規范內部控制。一是政府應幫助互助組織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嚴格規范業務操作流程,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和責任追究制,促使其依法合規運營。二是在財務管理上,堅持入股手續、賬務處置規范,日常管理到位。三是堅持服務“兩內”原則,即吸納社員不得突破本行政區域,互助金不得超越本社社員范疇。四是在執行利率上,堅持“傾斜互助”原則,即吸收互助金不得同于銀行同期利率標準,投放互助金不得高于規定限額。五是在資金投放上,堅持認真審核、規范記錄、短期小額原則,單筆和單戶互助金投放不得超過章程規定比例和投放周期。
3.3定期考核資金風險防范體系內容。風險體系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內容的變化,工作流程的改動,業務環境的調整等種種原因,我們的資金風險防范體系也要隨之變動,要有充足的實際實用性,不斷更新不斷將新產生的風險加以防范,避免發生資金風險。結合當前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財務運行情況,設立一個統一的資金管理平臺,即各個部門所涉及的資金使用需求均應在資金管理平臺上提交,通過資金平臺的流程加以審核,定期對所有提交過的資金使用數據進行分析通報;其次是根據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開展的階段性工作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如統計緊急用款額度,并計算緊急用款率,以便考核該部門的用款準確性、合理性、真實性;第三要計算資金平臺執行數額與現金流額度的差異率,通過這個指標考核公司機關部門的資金計劃使用情況,差異率大說明該部門存在大量的計劃外工作,如此管理層就應該多多加以關注,考核現場實際情況是否真實使用了這筆資金,能有效控制謊報自己、額外報銷留存小金庫的資金風險。
3.4全面強化監督管理。主管部門應有效實施監管職責。一是嚴把“入口關”。對興辦地域、股東資質、社員構成、經營場所、風險承諾等進行嚴格審查。二是嚴把“監管關”。研究制定互助組織監管辦法,明確相關責任主體的監管職責,嚴格監督其運轉情況,及時把握其經營動態,把資金安全風險降到最低。三是嚴把“聯保關”。把維護和保證入股社員利益放在首位。對因經營管理不善,導致資金兌付或分紅困難的互助社,及時予以干預。后果嚴重的,按照聯保責任實行鄉(鎮)財政兜底,確保社員利益不受損失。四是加強政策培訓和業務指導,使其提升合規意識,提高管理能力及專業技能,防止出現操作失誤和道德風險。
參考文獻:
[1]孫運珍.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及防范淺析[J].中國農業會計,2010(1)
[2]陳元海.新編企業財務管理業務[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