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棟
摘 要:在我國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偵查中心主義”的陰影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一直揮之不去,檢察院的審查起訴和法院的法庭審判對偵查行為往往過于遷就而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這是導致冤案的體制因素。本文以張光祥案為例,著重分析檢法機關對偵查行為過于配合、制約不足而導致冤案的原因。
關鍵字:檢法機關;偵查行為;冤案;制約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一、對偵查行為制約不足下的冤案案例分析
冤案最終被確定,不是公檢法其中一家單獨定案的,而是經歷了偵查起訴以及審判的整個刑事訴訟程序,是在公檢法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而在這樣的程序當中,公檢法三機關更多的是相互配合,卻忽視了相互制約,違背了“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基本原則。特別是,檢法機關對偵查行為的制約和糾錯功能無法發揮反而為偵查行為的違法行為給予過度配合。
在張光祥案中,張光祥提供了不在場證據,即在案發的時間,張光祥沒有到過許晉的診所。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畢節分院也因此撤回起訴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但是隨后偵查機關又補充的證據,多為張光祥的供述,而且其供述也多有不符合基本情理的地方,但是這次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畢節分院卻在沒有其他有利證據,僅靠滿是疑點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就再一次的起訴到了畢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而畢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也草率的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張光祥犯搶劫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張光祥上訴后,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合議庭把案件的卷宗材料認真全面的審查,并且提審了張光祥,認為該案事實不清,證據矛盾點比較多。據此,貴州省高院曾經兩次認為事實不清,撤銷原判,發回重審。但是畢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竟然連續兩次在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對張光祥做出有罪判決,讓人唏噓。
類似這樣的檢法機關對偵查行為缺乏制約,在其他的冤案中也時有發生。在佘祥林案件中,荊州市人民檢察院在第一次審查起訴的時候,曾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退回京山縣公安局補充偵查。但是在京山縣公安局在隨后的補充證據材料中并沒有實質的關鍵證據的情況下,荊州市人民檢察院卻起訴至了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佘祥林案中檢察機關雖然起初對偵查行為給予了質疑和制約,并將案件發回補充偵查。但是在案件原封不動的再次提請起訴的時候,荊州市人民檢察院卻做了讓步,給予起訴。而后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連續發回重審,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不僅未已于重視反而對該案進行了降格判決。
檢法機關本應該對偵查行為給予制約和質疑,但是在類似的冤案訴訟程序中,案件疑點眾多、證據之間的矛盾。多次補充偵查、強行起訴、強行降格判決屢見不鮮。檢法機關不僅未起到制約偵查行為的作用,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將錯就錯。檢法機關對偵查行為制約不足過度配合對于此類冤案的產生有著不容忽視的
因素。
二、對偵查行為制約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檢察機關對偵查行為制約不足的原因分析
檢察機關對整個訴訟程序都有著監督的作用,但是在現實實踐中,檢察機關的監督卻往往形同虛設,流于形式。產生這樣的原因,其一是源于檢察機關對于偵查機關的違法行為僅僅只能提出糾正意見卻沒有更加強有力的制約、懲罰措施,所以檢察機關往往面對偵查機關的違法行為多力不從心。正是這樣的法律缺失和空白,對檢察機關對于偵查行為的監督和制約流于形式有著重要的負面因素,從而不能真正實現對偵查行為的規范制約的目的。其二,在追究犯罪的程序過程中,檢察機關的控訴行為和偵查行為是追究犯罪過程中一前一后的兩個行為這就有了傾向于配合而不是制約的利益驅動,正是在這樣的利益同盟,往往導致后行為的審查起訴對于前行為偵查行為的監督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
正是基于上述的兩方面的原因,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監督制約作用就被架空,反而使得在追究犯罪過程中的前行為偵查行為和后行為起訴行為更多了協調配合。這樣有著很多明顯違法行為的偵查行為往往就沒有收到檢察機關的限制和制約。
(二)審判機關對偵查行為制約不足的原因分析
作為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最后一環,審判機關有著做出最終裁決的終局作用,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法院對于偵查行為有著最終的審查和制約作用。然后在實踐中,法院往往對偵查行為中的違法以及所帶來的違法后果卻強行判決。這一方面受制于中國傳統司法體制中“偵查中心注意”理念的殘存,通常情況下,偵查行為基本上已經將整個案件定了基調,檢察院的起訴,法院的裁判,所具有的糾錯和制約功能往往被架空。另一方面,在中國“重配合。請制約”理念的影響下,導致整個訴訟程序中主要以打擊懲罰犯罪為主,而忽視了機關之間的相互制約糾錯機制。
正是在上述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雙重原因相互配合作用下,使得整個刑事訴訟程序在以偵查行為為中心的大背景下,控訴審判盡量配合偵查行為,控訴和審判不僅不能對偵查行為起到制約和糾錯作用,反而都傾向于繼續維持偵查行為的結論,這樣,偵查行為、起訴和審判共同推波助瀾的將冤案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董坤.偵查行為視角下刑事冤案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102—108.
[2] 童之偉.刑訊逼供這一頁必須翻過——論張光祥案[J].廣州:南方周末,2014.
[3]謝銳勤.艱難的挑戰:冤案的發現與證明——以佘祥林案當時語境為中心的分析[J].北京:法律適用,2011,(05).
[4]Samuel R·Gross , Kristen Jacoby , Daniel J Matheson , Nicholas Montgomery &Sujata Patil , Exone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9 Through 2003 , in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5]陶小超.刑事冤案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